魏 民
(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病理科,河南濮陽457001)
近年來,非小細胞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尋找理想的腫瘤標記物直接關系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生存時限。其中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是一種與腫瘤細胞DNA合成相關聯(lián)、反映腫瘤細胞活性的標志物,在多種腫瘤及其各個階段均有較高表達,其血清水平可反映腫瘤細胞增殖分裂的情況,有助于觀察治療效果和預測早期復發(fā)。我們通過檢測4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TPS的水平,以探討其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意義?,F(xiàn)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擇自2005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齡38-75歲,年齡>60歲 21例,≤60歲27例,平均年齡56.2歲;所有患者均經活檢病理組織學證實為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鱗狀細胞癌23例,腺癌25例;臨床分期Ⅰ-Ⅱ19例,Ⅲ-Ⅳ29例;縱隔淋巴結轉移22例;手術20例;化療37例。肺部良性疾病組選擇肺結核瘤、肺炎性假瘤、肺錯構瘤、肺膿腫等患者30例,男20例,女 10例,年齡29-71歲,平均53.8歲。健康對照組選擇正常健康獻血員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 25-55歲,平均年齡46.3歲。
所有實驗組和對照組受檢者均于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外周靜脈血5 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置-80℃冰箱中保存待測。避免反復凍融。TPS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試劑盒均購自瑞典BEKI Diagnostics AB公司,使用Labsystems Multiskan Ascent酶標儀和WZQ-1型微量振蕩器。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終止反應后450 nm測定吸光度值,繪制標準曲線并計算樣品濃度值,當血清TPS濃度大于1 200 U/L時,用稀釋液倍比稀釋血清標本后再按上述方法測量。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陽性率以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分析。正常值上限以健康人血清平均值加1.96倍標準差確定。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非小細胞肺癌組血清TPS濃度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和肺良性疾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肺部良性疾病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組別血清 TPS濃度(±s)和陽性率
表1 不同組別血清 TPS濃度(±s)和陽性率
注:與正常對照組和良性疾病組比較,*P<0.05
組別 n TPS濃度(U/L)陽性率(%)健康對照組 40 62.75±18.36 5.0(2)肺良性疾病組 30 80.24±21.35 16.67(5)非小細胞肺癌組 48 385.67±83.14* 85.42*(41)
由表2可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TPS的濃度水平和陽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60歲和>60歲之間,鱗癌和腺癌之間,有無縱隔淋巴結轉移之間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的患者的TPS濃度和陽性率較Ⅰ-Ⅱ期病人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TPS在手術前后和化療前后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S)是細胞角蛋白18含有的抗原決定簇M3的可溶性活性片段,相對分子量為45×103,在正常組織細胞中含量很少,但在上皮來源的腫瘤和轉移瘤中呈高度表達,尤其是在腫瘤細胞增殖活躍期間,TPS高表達并大量入血,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直接反映腫瘤細胞增殖分裂的情況[1]。許多研究顯示,TPS對腫瘤的早期診斷、預測復發(fā)和轉移、評價預后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主要可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胃腸道腫瘤和肺癌等的診斷方面,尤其與肺癌密切相關且非常敏感,并代表腫瘤增殖特性,同時可作為檢測治療反應的主要指標,已被國外學者廣泛應用于肺癌的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2]。
表2 血清 TPS濃度(±s)與非小細胞肺癌不同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
表2 血清 TPS濃度(±s)與非小細胞肺癌不同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
注:不同分期、手術前后、化療前后比較,*P<0.05
組別 n TPS濃度(U/L)陽性率(%)性別 男 33 389.34±103.17 84.85(28)女 15 377.85±95.63 86.67(13)年齡 ≤60歲 27 392.48±98.46 88.89(24)>60歲 21 374.33±94.25 80.95(17)病理類型 鱗癌 23 396.72±93.63 82.61(19)腺癌 25 324.57±86.41 88.00(22)臨床分期 Ⅰ-Ⅱ期 19 215.83±78.36 68.42(13)Ⅲ-Ⅳ期 29 532.37±125.45*96.55*(28)縱隔淋巴結轉移 有 22 397.24±102.58 86.36(19)無 26 364.73±100.34 84.62(22)手術 手術前 20 388.57±94.32 85.00(17)手術后 20 153.46±74.35* 55.00*(11)化療 化療前 37 374.86±88.49 86.49(32)化療后 37 137.53±67.72* 70.27*(26)
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TPS的陽性率及其表達水平均較高,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人群和肺良性腫瘤疾病患者。這與其他文獻[3]報道均一致,進一步證實,TPS可用于鑒別肺部占位性病變的良惡性質。雖然良性疾病患者的TPS水平較健康人群偏高,但經分析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研究中通過分析TPS水平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縱隔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等臨床特征的關系可知,雖然表現(xiàn)為男性偏高,鱗癌患者偏高和≤60歲患者偏高的傾向,但是并無顯著差異,說明其與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等無明顯相關性。隨著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分期逐漸趨于晚期,TPS的濃度和陽性率也逐漸升高,說明患者分期越晚,腫瘤細胞增殖越活躍,則TPS水平也越高,與羅榮城[4]等的報道相一致,血清TPS水平能夠反映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本實驗中TPS對于縱隔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未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對其他遠處轉移的預測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手術前和化療前的患者血清TPS濃度較高,經過手術和化療治療后,TPS水平明顯下降,統(tǒng)計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性,說明手術和化療具有有效清除和降低病人體內活性腫瘤細胞的作用,監(jiān)測TPS有助于判斷治療效果。
總之,血清中TPS的濃度高低可以反映腫瘤細胞的分裂和增殖活性,可以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并能用于判定手術和化療的治療效果,是一個較為特異的監(jiān)測指標。但是在健康人群中也有一定的假陽性率,目前發(fā)現(xiàn),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血清中的TPS水平,比如年齡、妊娠、月經、腎功能情況、炎性病變等[5]。因此,在臨床上,應結合其他影響因素綜合分析。同時,可以聯(lián)合其他相關腫瘤標志物(如CEA、NSE等)進行檢測,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特異性。
[1]Huang F,Wang XL,Yang L,et al.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serum and pleural effusion level of CEA,CYFRA21-1,TPS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J].Xi Bao Yu Fen Zi Mian Yi Xue Za Zhi,2008,24(4):370.
[2]Nider C,Andratschke N,Jeremic B,et al.Comparison of serum growth factors and tumor markers as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ticancer Res,2003,23(6D):5117.
[3]李雅莉,趙立群,張娟妮,等.肺癌患者血清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胸腔積液中TPS水平檢測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J].腫瘤防治雜志,2005,12(6):453.
[4]羅榮城,張軍一,何本夫,等.血清TPS檢測對于肺癌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4,9(2):118.
[5]Tramonti G,Ferdeghini M,Donadio C,et a1.Renal function and serum concentration of five tumor markers(TATI,SCC,CYFRA21-1,TPA and TPS)in patients without evidence of neoplasia[J].Cancer Detect Prev,2000,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