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滟
農(nóng)村學生所處信息閉塞,不能及時獲取外界的最新信息,感受不到英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因而對英語不夠重視,農(nóng)村的中學生成了英語上的“聾子”、“啞巴”。雖然教師竭盡全力提倡學生大膽開口,但是長期以來學生在英語課堂上說的空間和時間明顯不足,活動形式單一、枯燥無味、缺少真實。因此,提高農(nóng)村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
一、要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
教師要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一是將課堂用語一點一點,慢慢地教給學生,并在最初的教學不怕麻煩,耐心地加以解釋,一遍不行來兩遍三遍,直到學生對你所用的教學用語熟悉為止。二是在使用課堂用語的時候,加上適當?shù)捏w態(tài)語言,讓學生將語言和動作聯(lián)系起來,加強理解。三是將課堂用語用淺顯易懂或?qū)W生已學的單詞表達出來。學生既能根據(jù)教師的動作來理解,又能在體態(tài)語言反復的刺激下記住課堂用語。初一新教材每節(jié)課都有安排“Listen、read and say”,教師要很好地利用幻燈片、教學圖片配合錄音材料,進行視、聽、說的練習。在聽錄音時,教師要隨著錄音講述的內(nèi)容,用教棒在幻燈片上或圖片上指出相應的部分,幫助學生理解,逐步養(yǎng)成英語思維。然后在讓學生模仿著說,這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音、形、義直接聯(lián)系的習慣。在聽短文錄音,提出與短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問題,聽完之后讓學生口頭回答。簡略或完整都可以,因為學生層次不同。在口頭回答問題的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用幾句話說出大意。這種聽說配合的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集中注意力,將句子、短文聽完整,整體理解。
二、幫助學生過好口語三關(guān)
1.發(fā)音的正確、清晰,是口語的第一關(guān)。生活在中文環(huán)境里的人要準確掌握一門外語的發(fā)音,需要經(jīng)過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學發(fā)音要有一個階段,注意發(fā)音的口型和部位。不妨“勉強”一些、“夸大”一些,像京劇道白那樣準。正確的發(fā)音習慣后,會逐漸變得自然。
2.掌握句型的要求是不但在大腦“貯存”足夠的句型,而且要做到靈活“調(diào)取”。英語中有許多與特定場合、氣氛等相應的特定句型,用這些句型可以表達建議、請求、命令、指責、興奮、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這類句型都很短。要想口語流利,就必須熟悉并掌握各種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對特定場景作出快速的語言反應能力。
3.詞匯量是解決表達能力“好不好”的關(guān)鍵。在掌握句型的基礎(chǔ)上擴大詞匯量方面,需要記憶些常用詞、急用詞,按使用頻率,使用范圍,大約5000左右的詞匯就足夠了。口語體不同于書面體,口語體中所常用的詞匯,大都拼寫簡單、發(fā)音流暢,多是小詞、簡單詞、常用詞、“萬能詞”,像go, make, do 等。這類詞在口語中的用法非常活躍,表達生動活潑、簡明扼要。掌握十來個這類詞,就能套用各種句型,輕松自如地進行口語交際了。因此,教師要盡量用一些簡單的英語詞匯教英語、解釋難句和課文意思,學生用學過的英語學英語,聽得清楚、理解得準確,這樣學生運用的能力必將有所提高。
三、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1.稱呼。中國人習慣以頭銜、職業(yè)、職稱來稱呼對方,但在講英語的國家里,卻有所不同。例如,學生可稱老師為 Sir,卻不稱 teacher,因為 teacher 在英語中只是一種職業(yè),一般不用于稱呼。
2.打招呼。在我國,熟人、朋友之間打招呼經(jīng)常用“吃飯了嗎?”“到哪里去?”“忙什么?”等等用詞,這些均是寒暄語,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對對方的答語內(nèi)容并不真正感興趣,但是在英美國家,通常用“Hi, good morning.”,“How are you?”, “How are things going?”, “Lovely weather, isnt it?”等等。如果在交際中,把漢語中的招呼語直譯出來,就會全部變成了期待對方給予回答的真正問題,而不再是招呼語或寒暄語了。
3.致謝。中國人在熟人、親戚、朋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說“謝謝”,而在英美國家中“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另外,在漢語中我們對夸獎或祝賀用“過獎”、“哪里”、“不行,差得遠呢”之類自謙的話來應答,以表示禮貌。而在英語中,一般不采用自謙方式而用“Thank you!”來回答。
四、解決學生沒有語篇感的問題
學英語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即使是在大量背誦的基礎(chǔ)上,在陌生環(huán)境中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腦海中最先出現(xiàn)的仍可能是幾個關(guān)鍵詞,而不是整句話。所以在實際生活的自由表達中,會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于是,表演課文就成了許多教師采用的方法。但從背誦到表演課文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么簡單。表演課文之前,要讓學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話的輸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況都能“逢問能答”的程度,就為從“句”的輸出到“篇”的輸出奠定了基礎(chǔ),因為能做到在任何情況的“逢問能答”說明學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這就避免了某些學生背得很熟,卻是有口無心的現(xiàn)象。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按課文表演,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背誦到表演,有利于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僅僅是表演課文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所學內(nèi)容,按其功能性創(chuàng)設類似的情景再次讓學生表演,為學生靈活運用英語搭建了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