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琴 (浙江海寧市婦幼保健院 314400)
自然流產是最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之一,占所有已知妊娠的15%,多數為早期流產。我院應用地屈孕酮治療先兆流產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及分組 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門診就診的早期先兆流產患者620例,B超檢查排除異位妊娠。平均年齡(24.1±3.9)歲,孕4+3周至11周。將620例分為2組,研究組310例,對照組310例。研究組自然流產≥3次3例,對照組自然流產≥3次4例,兩組患者年齡、產次、職業(yè)等方面大體一致。
1.2 方法 對孕8周以內的所有患者在就診當日以及用藥后每隔1周抽血測定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P),βHCG值>1000U/L。研究組給予地屈孕酮片40mg口服,以后每8小時口服10mg,直至癥狀消失且孕酮值>80nmol/L或孕8周以上;對習慣性流產患者則維持到妊娠10周或超過以往發(fā)生流產的月份。對照組則給予黃體酮針20mg肌注每天一次,具體停藥根據孕酮值、癥狀決定。兩組均臥床休息、口服維生素E和葉酸,并禁止性生活。若臨床癥狀加重,血βHCG持續(xù)不升或下降,B超檢查提示胚胎發(fā)育不良,則終止妊娠。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及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1.0軟件包,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效果比較 研究組孕12周內保胎成功301例(97.1%),難免流產9例(2.9%);死胎2例(0.6%),活產299例(96.5%)。對照組孕12周內保胎成功300例(96.8%),難免流產10例(3.2%);死胎3例(1.0%),活產297例(95.8%)。兩組保胎成功率及死胎發(fā)生率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0.05、0,P>0.05)。其中1例曾有5次自然流產史的孕婦一直口服地屈孕酮至20周,足月產一活嬰。兩組患者用藥后P值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用藥前、后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癥狀消失較早,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良反應 研究組有1例(0.3%)發(fā)生蕁麻疹,經對癥治療后很快緩解,5例(1.6%)有輕微惡心嘔吐,299例活產新生兒均無畸形。對照組有23例(7.4%)注射部位出現疼痛硬結,尚能忍受,給予局部熱敷后好轉,均為注射黃體酮時間超過10天者。
表1 兩組用藥前后P值、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用藥前后P值、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注:研究組用藥前與用藥1周后P值比較t1=11.7,P<0.05;對照組用藥前與用藥1周后P值比較t2=11.7,P<0.05
用藥前P值 用藥1周后P值 癥狀消失(nmol/L)(nmol/L)時間(d)研究組 310 57.5±20.1 75.1±19.5 4.1±1.2對照組 310 58.1±23.1 74.1±18.7 4.5±1.5 t,P 0.34,> 0.05 0.65,> 0.05 3.66 ,<0.05組 別 例數
妊娠的前8周,良好的黃體功能對維持妊娠至關重要。孕10周以后,胚胎滋養(yǎng)層就能分泌足夠的孕酮和雌激素來維持妊娠。黃體酮治療對由于黃體功能不足、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異常以及子宮收縮所引起的先兆流產有效,臨床上也多采用注射黃體酮治療先兆流產;但因黃體酮為油劑,需每日注射,影響患者休息,增加心理負擔,部分患者還可出現注射部位紅腫硬結。地屈孕酮是一種口服強效的孕激素,其分子結構和藥理學特性與內源性孕酮相似,與孕酮受體有很高的親和力,對母親沒有雄激素作用,對女性胎兒也沒有男性化作用。先兆流產是自然流產的關鍵階段,當胚胎能繼續(xù)發(fā)育時,地屈孕酮通過抑制子宮內膜前列腺素生成,阻斷細胞因子分泌和其他炎性介質以穩(wěn)定子宮內膜,松弛子宮肌層來維持妊娠。本文中的3例習慣性流產患者經口服地屈孕酮均安全度過整個孕期。通過測定血清βHCG和P值分析胚胎發(fā)育情況,確定是否需應用孕激素及使用劑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避免了濫用激素,也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口服天然黃體酮或黃體酮膠丸,因服用后眩暈、惡心、嘔吐劇烈等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差;而口服地屈孕酮效果好,不良反應輕微,使用方便,繼續(xù)妊娠未見胎兒畸形發(fā)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早期先兆流產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