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通用技術學科不是高考科目,在教學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一些學校在逐漸刪減通用技術學科課時,實驗耗材經費不到位,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優(yōu)質師資不愿流入,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等,可謂“前途堪憂”。
面對諸多問題,我們嘗試將學科課程與科技教育結合,以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和開發(fā)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我們認真分析了通用技術學科的現狀和趨勢,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主要問題,制訂了我?!锻ㄓ眉夹g學科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暨行動規(guī)劃》,《規(guī)劃》分學科整體發(fā)展目標、學科課程體系規(guī)劃、教學質量與管理目標、師資發(fā)展規(guī)劃、科研管理規(guī)劃、實驗室管理規(guī)劃和科技競賽規(guī)劃七大部分。作為指導該學科今后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兑?guī)劃》明確了我校通用技術學科未來三年的發(fā)展方向和著力突破點,按照我們既定的目標,合理規(guī)劃,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
有了《規(guī)劃》,我們還要結合學科的特點和學校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發(fā)展策略。通用技術學科在當前有兩大特點。一是學科動手實踐性強,課程內容廣泛,可遷移性強;二是師資隊伍薄弱、缺乏教學和管理經驗,教學資源匱乏。針對這兩個特點,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制定了如下策略。
以學科課程帶動科技活動。利用課程內容廣泛、可遷移性強的特點,將科技教育課程化,不拘泥于必修課,通過選修課、研究性學習和社團活動小組等多種方式,最大可能激發(fā)學生潛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引導和挖掘在科技方面有潛質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要求。
以課題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將問題和困惑升華為課題研究,通過教師的互助、學習和探索,來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豐富課程內涵,挖掘和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作一份貢獻。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最主要因素,把握住了這兩點,以此為策略穩(wěn)步實施,突破難點。當然,作為新的學科,教師一定要注意心態(tài),不要著急,不要氣餒,冷靜認真地分析問題的根源,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一定能有收獲。
科技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是一項重要內容,但受多年應試教育的沖擊,個別學校的科技教育只停留在了對極少數科技特長生的教育上,三年投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為的就是幾個科技生得些全市甚至全國的獎項來裝點門面,這與科技教育的初衷相違背。科技教育雖然經費充裕,但始終沒有固定的載體,無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科技教育帶來的收益,這一直是基層科技教師的遺憾。以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意設計為特征、以綜合性為特點的通用技術課程,為科技教育課程化找到了良好的載體,為更多學生享受科技教育提供了可能。
我們通過整合科技教育資源,通過在必修課程中滲透,在選修課程中挖掘,在社團活動中選拔,在研學課中深入的方式進行科技教育課程化的具體實施,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學科課程體系。
我們通過整合打通壁壘,將天文臺、高科技實驗室、生物情景教室、理科數字化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等科技教育資源與通用技術課程實現共享。充裕的科技教育經費也解決了通用技術學生實驗耗材資金的短缺問題。
高二通用技術必修課是每個學生必須學習的模塊,我們在課程中結合教材中“發(fā)現問題”、“方案的構思方法”等章節(jié)的內容,滲透講解一些學生獲獎的案例,如“明天小小發(fā)明家”、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國際青少年科技與工程大獎賽等。通過這些案例的講授,拉近了學生與科技大賽的距離,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覺得,創(chuàng)意設計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這一措施實現了科技教育全員覆蓋,為選拔有特長有興趣的學生做了有效的鋪墊。
我們在全員覆蓋的基礎上,通過認真實施通用技術選修模塊,對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選拔和輔導?!峨娮涌刂萍夹g》和《簡易機器人》是許多高中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通過應用物理知識進行結構組裝和電子線路的識別焊接,應用信息技術知識進行程序設計調試,完成了一個會按照既定路線行進的簡易機器人的制作,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和學科整合,甚至對學生未來職業(yè)和理想的選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學生社團活動更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學后,為這些經過選拔的學生提供更深入更個性化的指導。他們不僅在這里能得到思維和技能鍛煉,還能提高社團管理能力,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他們向師哥師姐學習做人的道理,又把這種精神身體力行的傳遞給學弟學妹。每當看到學生外出參加科技大賽時,他們互幫互助的情景,作為教師我感到由衷的高興,覺得孩子們忽然間長大了。
當前,通用技術教師都是學校臨時指派過來承擔教學任務的,來自物理、化學、數學、勞技、信息技術等學科,有的還是實驗員或電教室的老師,教師學科背景和教學經歷不同,師資隊伍相對不夠穩(wěn)定,普遍年齡比較年輕,教師人數少,互助機會少。以朝陽區(qū)為例,教師的學科背景較為復雜,35名教師來自6個學科,一半老師在35歲以下,僅有15%的老師有中學高級職稱。如圖1、2、3所示。
圖1 教師學科背景
圖2 教師年齡結構
這樣的師資隊伍又面臨著新的學科,如何有效開展教學,是一個巨大的困難。除此之外,還面臨實驗室管理、資金投入、課程開發(fā)、整合教育資源等多項工作。如果處理不好,學生不愛上,其他學科老師側目,更難以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和認可,任課老師非常辛苦,又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逐漸失去信心,學科的未來發(fā)展堪憂。經過一年的探索,我們找到了一條更好的方法,就是將問題和困惑升華為科研課題,通過對科研課題進行研究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和課程開發(fā)能力。
科研課題像一條線串起了通用技術學科發(fā)展的各個要素,踏實起步,穩(wěn)步發(fā)展。
我們以學校“十一五”重點課題《提高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綜合性和深刻性的校本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的研究工作為主軸,為老師們搭建了互助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整體提升組內教師的理論水平、教學能力和研究開發(fā)能力。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以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為綱,以通用技術教材為主線,側重以技術實踐實驗活動為載體,滲透和整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學科知識,以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實踐,重構通用技術校本課程體系,提升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促使學生將多學科知識和能力綜合的應用到更高層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技術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反過來又促進和提高學生對物理、化學、生物等中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和綜合學習效果?!?/p>
課題研究的整體要求是,以科研課題為主軸,著力學習新課程及學科整合、有效教學等相關理論,加強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提高教師對課程資源的二次開發(fā)能力;以教學開發(fā)為主線,梳理整合資源,重構通用技術學科校本課程體系實施方案,為設計教學活動、建設學科資源庫和學科網頁作充足準備;以提高教學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為落腳點,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撰寫出學科滲透整合的《課程案例》,編寫出通用技術學科《校本補充教材》和《實驗活動項目匯編》,形成一批優(yōu)秀教學設計、教學論文、教學成長案例、教學反思材料和研究性學習成果。
付出總會有收獲,隨著我們不斷深入實施通用技術學科發(fā)展策略,在教和學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9年,我校學生獲得朝陽區(qū)青少年機床“動手做”大賽的一等獎,獲得北京市青少年機床“動手做”大賽的優(yōu)勝獎。機器人小組獲得北京市和全國青少年機器人VEX比賽的第一名。趙冬杰同學參加了2009年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的第2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得了工程學一等獎。王滿強同學參加國際青少年科技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獲得二等獎。
我們的課題研究獲得田樹林校長和多學科老師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區(qū)教研中心的認可。教師的育人能力顯著提高,多位老師獲得學校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老師們經常在一起討論交流,教學設計在區(qū)里頻頻獲獎。因地制宜不斷開發(fā)出新的學生實驗活動項目,學生變得愛上通用技術課了。
“有為才能有位”,隨著我們對學科發(fā)展策略的不斷探索和踏踏實實的具體實踐,很多老師逐漸改變了對這個學科的看法,經常與我們討論學科間的整合與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諸多話題,學生也更加喜愛通用技術課程了。隨著通用技術順利度過起步階段和素質教育的推進,這門學科的大發(fā)展時期很快就要到來。我們堅信,通用技術學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