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月 魏娜 崔婷婷 許蘭平 黃曉軍
(1.北京市第六醫(yī)院血液科,北京100007;2.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100044)
近年來,隨著強烈化療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廣泛開展,血液病患者暴露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時間延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由于IFI的臨床表現無特殊性,病原體的檢出需要一定時間,難以早期診斷,而延誤治療常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眾多昂貴的抗真菌藥物用于臨床后,國產兩性霉素B具有顯著的價格優(yōu)勢,是否還可以作為選擇之一值得探討。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4年12月~2008年12月期間經臨床診斷為肺部IFI的45例患者應用國產兩性霉素B搶先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
45例均為2004年12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患者,符合(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制定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標準修訂版)診斷標準[1],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范圍為16~57歲,中位年齡39歲。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45例患者原發(fā)病情況Tab.1 Primary disease conditions of the 45 patients
28例患者肺部CT有不同部位及不同形態(tài)的病變,10例患者肺部及機體其他部位未發(fā)現異常,5例患者痰培養(yǎng)為白念珠菌,4例患者痰培養(yǎng)為光滑念珠菌,2例患者痰培養(yǎng)為克柔念珠菌,30例患者均行β(1-3)-D-葡聚糖 (G)試驗及半乳甘露聚糖(GM)試驗,其中21例G試驗陽性,4例GM試驗陽性,臨床診斷32例,擬診13例。全部病例均無病理結果明確診斷為真菌感染的證據,且在應用兩性霉素B之前均已應用多種廣譜抗細菌藥物。
45例患者均采用國產兩性霉素B(華北制藥集團),初始劑量為5 mg/d,緩慢靜脈給藥,靜脈滴注時間為10 h。應用兩性霉素B前給予2 mg地塞米松,以后兩性霉素B每日增加5 mg,最大量用至25~40 mg/d,大多數患者同時應用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如頭孢類、碳青霉烯類、萬古霉素、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更昔洛韋、阿昔洛韋、膦甲酸鈉等抗病毒藥物及環(huán)孢素A、嗎替麥考酚酯、青霉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
每周查2次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隔日查血電解質,每兩周查肺部CT,每周行心電圖檢查,定期行血、痰、咽拭子、糞便等分泌物細菌、真菌培養(yǎng),詳細記錄和詢問患者不良反應,按肯定有關、可能有關、可能無關、無關、無法評定5級進行評價,前兩者計為該藥物不良反應。按WHO藥物不良反應的程度,III~IV毒性依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減量或停藥。
按照衛(wèi)生部1993年頒發(fā)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估[2]。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進步和無效,痊愈和顯效為有效病例,進步和無效計為無效。
國產兩性霉素B搶先治療肺部IFI 45例結果顯示:19例痊愈、20例顯效、進步3例、無效3例(其中死亡1例)。總有效率為86.7%。
45例患者在治療3~5 d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低鉀血癥(發(fā)生率為100%),經每天從不同途徑補鉀 (口服枸櫞酸鉀或靜脈緩慢持續(xù)泵入10%氯化鉀)治療后部分患者 (約78%)血鉀在正常范圍,22%患者在應用兩性霉素B過程中,低血鉀難以糾正。停藥后所有患者血鉀均恢復至正常水平。39例患者應用國產兩性霉素B治療7~14 d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 (發(fā)生率為87%),特別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升高,經給予保肝治療后好轉,3例患者因轉氨酶明顯升高,將兩性霉素B減量后1周復查轉氨酶明顯好轉。2例患者因轉氨酶明顯升高,應用保肝藥后無明顯療效而停用兩性霉素B。停藥后1例患者轉氨酶完全恢復正常。20例患者在兩性霉素B劑量增加至40 mg/d時,應用7 d后血肌酐進行性升高 (肌酐最高達195 mmol/L),降為25 mg/d后,均在1周內血肌酐降至正常。2例患者在地塞米松每日減至1 mg時出現用藥過程中發(fā)熱,體溫在38.2℃左右,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發(fā)熱后,給予地塞米松增至2 mg/d,體溫恢復正常。2例患者用藥后25 d(用藥劑量為25 mg/d,累計劑量為540 mg)因血肌酐進行性上升 (肌酐在118~170 mmol/L)而停止應用 (發(fā)生率為0.04%,見表2)。此兩例患者同時口服環(huán)孢素A 75 mg/12 h,后改為伏立康唑繼續(xù)抗真菌治療。3例患者有惡心等胃腸道癥狀,對癥治療后改善。1例患者訴用藥過程中睡眠欠佳,停藥后睡眠恢復。1例患者應用21 d后(累積劑量525 mg)發(fā)現全血細胞減少,該患者當時未合并其他引起血液學毒性藥物,WHO標準為II級血液學毒性,停藥10余天后全血細胞升至正常。全部患者未發(fā)現與該藥相關的心電圖異常改變,患者累計藥量為250~2 500 mg,平均為 800 mg。
1例患者因骨髓移植后原發(fā)病第3次復發(fā),并發(fā)肺部真菌感染,3次回輸供者淋巴細胞后死于骨髓抑制期發(fā)生上消化道大出血。
表2 應用兩性霉素B過程中不良反應Tab.2 ADRSinduced by domestic amphotericin B
血液病患者由于T淋巴細胞功能障礙,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反復化療、骨髓移植等因素導致長期粒細胞減少或缺乏,機體免疫力極度低下導致嚴重侵襲性真菌感染,若不及時診斷治療,常危及患者生命,限于目前真菌感染診斷手段有限,IFI的早期診斷較困難,且真菌感染來勢兇猛,常常在未診治前患者已喪失生命,國外文獻報道[3]早期抗真菌治療可極大改善患者預后:12 h內開始治療真菌感染,院內死亡率為11%,而>12 h后治療,院內死亡率可升高至33%。從治療策略上講,IFI的治療分為預防治療、經驗治療、搶先治療和確診治療,由于IFI患者確診時間較長,且確診困難,故抗真菌的搶先治療越來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也被認為較經驗治療更為合理,既可以保證對IFI患者的早期治療,又可以減少抗真菌藥物的過度使用而導致嚴重的毒副作用,搶先治療策略的基礎是IFI的早期診斷,影像學、真菌抗原和分子生物學的檢測診斷是提高IFI診斷的重要手段[4]。2005年Maertens等[5]進行的一項基于半乳甘露聚糖檢測、肺高分辨CT的搶先治療研究表明:通過對曲霉特異的GM試驗及肺部高分辨CT檢查,可以明顯減少經驗性治療所帶來的藥物毒性和治療費用,且搶先治療對于抗真菌治療同樣有效。若搶先治療及時得當,將為患者贏得治療時機,挽救患者生命。
兩性霉素B于1958年批準上市,屬多烯類抗真菌藥物,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抗真菌治療中治療作用于較可靠[6],抗真菌譜廣,其作用機制為藥物與敏感真菌細胞膜上的甾醇結合,導致真菌細胞內重要物質外漏,引起真菌死亡,同時由于兩性霉素B嵌入細胞膜的脂質雙層結構中,改變了細胞膜的結構及膜的流動性以及膜蛋白的位置及功能,發(fā)揮殺菌作用[7],兩性霉素B半衰期長,可每日1次給藥,組織穿透力弱,藥物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毒性大,不良反應較多,常見的為用藥后寒戰(zhàn)、高熱、低血鉀、肝腎毒性等[8]。近年來,關于兩性霉素B應用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合并的深部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療效與安全性報道較多,劉庭波[9]、楊鐘波[2]和黃梅[10]等分別報道了使用國產兩性霉素B治療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56.9%、52.5%和67%,馬小軍[11]回顧性分析兩性霉素B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總有效率為76%,佟紅艷[12]等報道應用國產兩性霉素B或脂質體兩性霉素B治療111例血液病伴粒細胞缺乏合并IFI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67%,且根據數據表明國產兩性霉素B與脂質體兩性霉素B在療效與安全性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本研究發(fā)現,應用國產兩性霉素B搶先治療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肺部IFI,療效顯著,且用藥劑量較小,一般為25~30 mg/d,在用至40 mg/d以上時,副作用大大增加,常因腎毒性而減量或終止治療,國外文獻報道:應用小劑量脂質體兩性霉素B與大劑量比較,小劑量治療療效與大劑量療效相當,但副作用明顯減小,且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故是否可應用小劑量兩性霉素B治療真菌感染代替大劑量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患者常合并應用一種或多種免疫抑制劑,可能限制了該藥的應用劑量,同時藥物相互作用,增加了兩性霉素B的血藥濃度而增加了療效,由于筆者未行該藥血藥濃度檢測,上述假設有待進一步證實。本研究兩性霉素B應用過程中副作用較多,但均在可控制范圍內,且國產兩性霉素B價格低廉,每日花費在55~120元人民幣,符合我國國情,是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較好選擇。
[1] 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7):607-610.
[2] 楊鐘波,江濱,任漢云,等.兩性霉素B治療惡性血液腫瘤合并真菌感染40例臨床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11):757-759.
[3] Morrell M,Fraser VJ,Kollef MH.Delaying the empiric treat-ment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until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esults are obtained: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hospital mortality[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9):3640-3645.
[4] 黃曉軍.重視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試驗診斷,提高治療水平[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7):534-535.
[5] Maertens J,Theunissen K,Verhoef G,et al.Galactomannan and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disease[J].Clin Infect Dis,2005,41(9):1242-1250.
[6] Noskin G,Pietrelli L,Gurwith M,et al.Related articles,links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with amphotericin B colloid dispersion i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J].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9,23(77):697-703.
[7] Brajtburg J,Powederly WG,Kobyashi GS ,et al.Amphotericin B: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 of actio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0,34(2):183-188.
[8] Latge JP.Aspergillus fumigatus,a saprotrophic pathogenic fungus[J].Mycologist,2003,17(2):56-61.
[9] 劉庭波,祝亮方,占榕,等.兩性霉素B治療49例血液惡性腫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7,7(1):38-40.
[10] 黃梅,周劍鋒,張義成,等.國產兩性霉素B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6,16(3):370-372.
[11] 馬小軍,李桂萍,周炯,等.兩性霉素B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回顧性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9):718-720.
[12] 佟紅艷,張鳳娟,肖峰,等.兩性霉素B治療血液病患者粒細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111例臨床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8,29(7):47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