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凡 歐 龍 史 光
牙周病與2型糖尿病關系密切,在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患病率高,病損嚴重且進展迅速,是糖尿病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1]。對于伴2型糖尿病的老年牙周病患者,由于全身機體功能下降,導致口腔健康狀況下降[2],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牙周組織的再生能力減弱[3],造成其牙周損害更為嚴重。有研究表明:牙周非手術治療可降低此類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4,5]。我們選擇伴2型糖尿病老年牙周病患者107例,擬從臨床角度探討牙周非手術治療對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
1.1 一般資料 從內分泌科和口腔科選擇伴糖尿病的牙周病老年患者107例,男52例、女55例,年齡在60-88歲之間。按照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為兩組:糖尿病控制良好組(HbA1c≤8%)稱為A組(30例,平均年齡67.9±5.9歲),糖尿病控制不佳組(HbA1c>8%)稱為B組(77例,平均年齡67.9±6.6歲),兩組均進行牙周非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并表示同意參與。
1.2 入選標準 ①按1999年WHO確定的DM診斷標準患者被診斷2型糖尿病一年以上,且無其他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②口內余留牙數≥15;③至少有6個位點附著喪失(attachment loss,AL)≥4mm,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4mm;④至少半年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療;⑤糖尿病用藥及控制近期無明顯變化;⑥無其它全身嚴重系統(tǒng)性疾??;⑦不吸煙;⑧患者的飲食及運動情況在治療前后標準一致。
1.3 實驗方法者治療前、后4個月的HbA1c的水平,使用美國BIO-RAD公司的VARIANTⅡ高效液相色譜儀。
(4)身體質量指數(BMI)的測定:體重(kg)/身高(m)2。
(5)治療方法:①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口腔宣教,自我控制牙菌斑,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②進行牙周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及清除感染組織,咬合調整(以上治療由兩位有經驗醫(yī)生分區(qū)分象限在4天內完成),拔除極度松動不能保留的患牙。③牙周袋內放置抗炎藥物,如碘甘油、派麗奧等。④定期復查、復治,1個月完成治療,治療結束后3個月復查。
1.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CHISS2004中文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
表1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一般資料和各項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一般資料和各項指標比較()
△:P>0.05 *:P<0.05 **:P<0.01與A組比較
(1)牙周檢查:107例患者由同一醫(yī)生進行檢查。使用FP32型的Florida壓力敏感探針測定所有患者牙周非手術治療前、后4個月指數牙的PD、AL。均取流行病學代表牙位16、11、24、36、41、44,如指數牙有缺失則測量最近鄰牙,每顆牙記錄六個位點,取平均值。所有受檢者均由同一牙科醫(yī)師完成檢查。
(2)血糖的測定:由生化實驗室測定所有患者治療前、后4個月的空腹血糖(G0)、餐后2小時血糖(G2),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
(3)HbA1c的測定:由內分泌實驗室測定所有患
如表1所示,行牙周非手術治療前,A組的G0、G2、HbA1c水平及PD、AL均低于B組相應指標,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年齡、BM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如表2所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后4個月各項牙周臨床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均有較顯著的下降,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B兩組在治療前后PD分別下降了1.69±1.07、1.06±1.09,兩者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L分別下降了1.92±1.11、1.23±1.08,兩者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后牙周牙周指數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后牙周牙周指數比較()
**:P<0.01與治療前比較 #:P<0.01與A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的比較()
△:P>0.05 *:P<0.05 **:P<0.01 均與治療前比較
如表3所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4個月相比較,除 BMI無顯著變化外(P>0.05),G0、G2、HbA1c水平均有下降,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中A組的G0、G2和HbA1c治療前、后的變化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近年來研究認為2型糖尿病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的慢性炎癥性疾病[6]。牙周病是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發(fā)癥。兩種疾病皆為慢性高發(fā)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伴牙周病糖尿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與牙周病的發(fā)病存在共同危險因素且互為高危因素[7]。
本研究中,在排除吸煙、年齡和BMI因素影響后,控制良好組的PD和AL均明顯低于控制不佳組的相應指標,經過治療后兩組的牙周狀況均有明顯改善,且控制良好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好于控制不佳組。該結果提示,血糖的控制水平可對牙周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病情較嚴重,可能主要是由于糖代謝異常引起宿主組織反應和抵抗力異常所致[8]。牙周非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兩組患者的牙周狀況,患者PD和AL明顯下降。這些結果與國內外報道相一致[9]。
兩組患者在經過牙周治療后4個月HbA1c有顯著下降,與一些文獻報道相符[10]。其可能內在機制是由于炎癥因子和胰島素抵抗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經有效的牙周治療后,牙周袋內的致病微生物量減少,血清TNF-α的濃度下降,從而降低了胰島素抵抗,使HbA1c水平降低。而HbA1c水平下降又可反作用于牙周組織,減少其炎癥的發(fā)生和加重的危險性。
本研究對象為老年伴牙周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年齡越大,病程越長,牙周病患病的危險程度越高[11]。其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機體防御機制減弱,抗感染能力降低,牙周組織的增齡性變化,以及由于血糖升高造成的牙周微小血管病變都使得此類患者牙周組織的營養(yǎng)代謝及愈合修復能力降低。因此,對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病老年患者應樹立整體治療的觀念,除了要從控制代謝紊亂和細菌感染兩方面進行,穩(wěn)固糖尿病和牙周病的治療效果外,應用組織干細胞移植治療也為此類難治性牙周炎打開新的突破口[12]。
[1]何春環(huán),張金良.牙周病與糖尿病的關系[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4,1:53-55
[2]劉洪臣,老年口腔醫(yī)學進展[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1(1):2
[3]劉宏偉,馬 良,歐 龍.年齡對牙周膜細胞鈣化表達的影響[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8,11:329-330
[4]Miller LS,Manwell MA,Newbold D,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uction in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and diabetes control:a report of 9 class[J].J Periodontal,1992,63:843-848
[5]楊丕山,王 艷,戚向敏,等.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治療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9:364-365
[6]Crook 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An update[J].Diabed Med 2004,21(3):203-207
[7]陳 波,陶人川.糖尿病與口腔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12:633-634
[8]Salonen LW,frithiof L,Wouters FR,et al.Marginal alveolar bone height in an adult Swidish population.A radiographic cross-sectionalepidemiologic study[J].J periodontal,1991,18:223-232
[9]Tervonen T,Knuuttila M,Pohjamo L,et al.Immediate response to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in subjec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J Clin Periodontal,1991,18:65-68
[10]Kiran M,Arpak N,Unsal E,et al.The effect of improved periodontal health on metabol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J Clin Periodontal,2007,154(4):830-837
[11]秦明群,于 健.Ⅱ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經強化治療后的牙周狀況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7,7(5):110-111
[12]賀慧霞,史俊南,金 巖.成體干細胞在組織工程化牙髓牙本質復合體中的應用研究與展望[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4,14(11):69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