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作文是中考、高考的重頭戲,從分值看早已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從后果看“得作文者得天下”。最近,一篇名為“作文中的必殺結(jié)尾句”的網(wǎng)絡民調(diào)走紅網(wǎng)絡。網(wǎng)友們紛紛跟帖、投票,最終評出了幾條作文中使用率最高的話,如“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紅領(lǐng)巾……”“在燈光下,看著媽媽的白發(fā),我淚流滿面?!薄欢^大多數(shù)人都承認,這些內(nèi)容都是自己編造的。
面對這些毫無生活氣息,絕非真情實感的“格式化”文字,我們不得不好奇地發(fā)問——
千人一面:
學生作文“造假”成風
作文,本是孩子記錄生活、表達感情和心聲的重要途徑??墒乾F(xiàn)在,老師們卻越來越難以在孩子們的字里行間找到他們自己,孩子們的作文編造痕跡明顯、矯情做作、套路化現(xiàn)象嚴重,本應毫無城府的年少作者卻一個個“潛伏”到文字之外,讓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有人不禁感慨:“睜眼說瞎話的作文風氣,是使孩子變得虛假、做作的‘催化劑?!?/p>
◆生編硬造的內(nèi)容
某年高考的作文題目是“戰(zhàn)勝脆弱”,一大批考生的作文中不是說爸爸撞車了,就是說奶奶、外公去世了。那年是全國統(tǒng)一命題,據(jù)初步統(tǒng)計,在語文高考作文中,學生筆下一下就寫“死”了30多萬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曾做過北京市某作文比賽評委,他回憶說,有一年的題目叫《我的媽媽》,很多同學為了寫堅強,寫“我的媽媽死了,生活使我不能不堅強”。結(jié)果,一個孩子的媽媽就是語文老師,也在現(xiàn)場閱卷,她正好看到兒子的作文。試卷被封著,那一天,她就這么看著自己在熟悉的兒子的筆跡下慘死……
“枉死”的不只是母親,還有老師。“那天,小王老師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給我們上最后一節(jié)課……小王老師只教了我們一個學期就患癌癥死去了。我們是多么懷念他啊。”于是,為了“感人”,很多老師就這樣患絕癥死了。
◆模式化的“必殺句”
“小朋友,謝謝你,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紅領(lǐng)巾?!?“買東西的時候阿姨多找了2元錢,我低頭看到胸前飄揚的紅領(lǐng)巾,就退回去了?!?“無數(shù)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們比起來,我的心里慚愧極了……”由網(wǎng)友總結(jié)出的這樣的“作文必殺句”,頻繁地在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
“不是虛假得很幼稚,就是虛假得很成人,有些作文做作得讓人啼笑皆非?!比珖袑W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省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嚴華銀說,“不少孩子的作文,一讀就知道是套用的,甚至是抄的,細節(jié)經(jīng)不起推敲,典型的‘為賦新詞強說愁?!?/p>
◆千篇一律的思路
一家知名教育培訓機構(gòu)曾經(jīng)搞過一項科研課題:作文《幫賣煤人推車》,你打算怎樣寫?1.7萬多名學生中,97.28%的思路是:某年某月某日,我發(fā)現(xiàn)一位老人在路上推車,我決心幫他推。到了目的地,老人感激地說“謝謝!”我擺擺手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辈煌牡胤絻H僅表現(xiàn)為有些學生會寫得具體點,但大體的思路都千篇一律。
衡量一片作文的好與壞,最根本的立足點就是寫真人、說真事、訴真情、講真話。然而,這個最根本的立足點恰恰是大多數(shù)作文最缺乏的, 正如語文特級教師喻旭初所說,“作”的具體表現(xiàn)有三點:一是太夸張,動不動就“熱淚盈眶” “眼淚嘩地流了下來”。二是故事離奇的雷同,一看就是生搬硬套的。第三就是太矯情,作文中寫到父子、母女情,動不動就說“久久凝望” “互相緊緊地擁抱”……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這樣嗎?
一篇作文,倘若文筆優(yōu)美、情節(jié)生動、故事感人,固然很吸引人,但如果內(nèi)容、情節(jié)都是作者憑借想象編造出來的、沒有真摯情感,那么這種“無病呻吟”的作文讀起來只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甚至令人作嘔。更可怕的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種虛假的、隱藏自己真實感情的表達方式逐漸成為習慣,內(nèi)化為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么這一代人的內(nèi)心也將會是做作的、虛偽的?!墩f苑》中就有一句“君子言寡而實,小人言多而虛?!闭f的就是:文章內(nèi)容要實在,語言表達要簡明。長期用不良文風去寫作,當表達方式成為生活方式,那就會影響做人了。
“做作之文”同時還是想象力的殺手。它的通病是內(nèi)容、寫法高度雷同,毫無個性可言。而想象力的特征或本質(zhì),就是個性。孩子一旦習慣了在文章中套用固有的模式和范文,那么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和個性的發(fā)展必將遭到遏制。長此以往,其結(jié)果只能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說“做作之文”會使孩子變得虛偽、做作,并且抹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并不是危言聳聽。作文雖然看上去是個小事,但這個小事發(fā)生的過程正是孩子成長的階段。試想:在這種模式化、虛假的寫作方式下成長的小孩,當他們長大時,他們的誠信度會有多高?創(chuàng)造力能有多強?
解碼謊言:
為何 “假作文”盛行?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離開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作文也是如此。美國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p>
應該看到,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現(xiàn)實生活豐富多彩,多種文化相互激蕩、交融,但由于學校急功近利,被動片面追求升學率,繁重的學習負擔和一些重復的作業(yè)使部分學生脫離了“原汁原味”的生活。一方面,由于接觸社會少、直接經(jīng)驗缺乏而導致作文“無話可說”,這是“真缺米”;另一方面,學生對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作文時瞪著眼睛干著急。另有些學生則把作文看得特神秘,覺得身邊小事無所謂,“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不善于挖掘平常事中的閃光點,有人稱之為“假無米”。
一位小學生在一篇題為《老師!我要對你說》的習作中曾這樣寫道:“親愛的老師,每天擺在我面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yè)。除此之外還有爸爸、媽媽布置的任務,我連個看電視的機會都沒有,哪有時間去想別的事呢?”學校和老師沒有給孩子留出時間和空間,他們就無話可寫,只能瞎編瞎抄。
回憶自己中學時寫作文的情景,大學生黃明說,“我覺得那時候作文大部分都是編的。像‘難忘的一件事這個題目,不知寫了多少次,哪有這么多難忘的事啊?只好瞎編?!秉S明曾編過自己去農(nóng)村鉆窯洞、蕩秋千,還偷偷爬到樹上摘香蕉?!昂髞肀焕蠋熍u了,才知道香蕉不是長在樹上的?!?/p>
當然,也有很多孩子寫作文的功利性很強,單純只是為了考試得分。因此很多人都采取了“簡單有效”的方法——背下大量的范文,在考試時直接將范文套在自己身上。這也是孩子形成模式化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寫作是生命的律動,是情感或思想的流淌與表露,有道是:寫作是精神的旅行。但審視我們學生的習作,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裝腔作勢,都是在掩飾自己真實的思想,在揣測老師的“愛好”而“見機行事”。于是,把“作文”當成“做文”。而“做文”,是一種投機行為,是對寫作規(guī)律的背叛,更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失敗。
有位同學在作文中寫一條蛇被人打死了。他很同情這條小蛇,就在作文中議論抒情:這條小蛇也是父母所生,你為什么要殘忍地將它殺害?你難道不知道小蛇多痛苦嗎?這是多么可貴的同情心啊!可老師的評語是什么呢?“小蛇不是人,在這里你應該聯(lián)系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這樣主題就深刻了。”
還有一些教師過分地強調(diào)文章要“立意高遠” “思想積極”,一些教師評卷時也會不自覺地給說“漂亮”話的作文大開綠燈。孩子的作文最終成了“做作”文。
宋女士的女兒一次觀看了彩車表演后,看到現(xiàn)場有很多垃圾,以此為素材寫了一篇題為《最難忘的一件事》的作文,宋女士看后覺得很真實生動,沒想到老師給了很低的分數(shù)。而被老師表揚的幾篇范文多是“立意高遠”之作,寫彩車經(jīng)過時自己想起了“一二·九”運動、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等。得到低分的女兒哭著對自己的媽媽說:“以后我再也不要你輔導作文了。”
個性表現(xiàn):
虛構(gòu)和虛假之間差多遠?
有人認為,單純以內(nèi)容的真假來評價一篇作文是片面的,其實也可以把“假作文”稱為想象作文,因為孩子在“編故事”的過程中,也發(fā)揮了其有限的想象力。如2001年的滿分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其故事也是作者虛構(gòu)出來的。
把“假作文”等同于虛構(gòu)其實是錯誤的。近年來高考試卷中雖然也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膽想象,編寫故事,但同時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要表達真情實感。因為材料的虛假是虛構(gòu),表情達意的虛假則是虛偽。如《赤兔之死》,雖然是編述的故事,但作者在文中揭示了誠信為人之可貴,呼喚誠信回歸的意旨。故事是假的,情卻是真的。換句話說,虛構(gòu)是基于真情實感的表達,是具有想象力的美的東西;虛假的文字則是缺少真情實感和想象力的勉強之作,不會有美在其中。
有位同學寫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說他看到一個同學自行車的氣門芯壞了,他馬上把自己自行車上的氣門芯拔下來,給了那位同學,兩個人高高興興地騎著自行車回家了。稍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段文字是假的,因為氣門芯拔下來之后,這位同學的自行車當然也就沒氣了,又怎么能騎上走呢?由于想象得不合理,使文章變得虛假。再說作文《赤兔之死》,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chǔ),根據(jù)赤兔馬先后跟隨呂布、關(guān)羽,后病死在馬忠之手的情節(jié),虛構(gòu)了赤兔馬為忠義誠信的關(guān)羽殉主的故事。作者通過合理地虛構(gòu),在文中抒寫了自己“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由此可見,虛構(gòu)的前提是必須為文章的中心服務,如果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再精彩的想象也沒有意義。而“虛假”文章的重心則多在“假”上,總是表現(xiàn)為無原則地捏造。
其實,虛構(gòu)是作文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可以彌補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有時作文命題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圍或自己的經(jīng)歷不足以生動地表達自己想要抒發(fā)的情感,這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虛構(gòu)來表達。比如:在描寫某一真實事件時可適當?shù)匕l(fā)揮想象,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之曲折生動、豐富深刻;還可以將真人真事加以合理地改造,使之更有利于表達主題。但是,故事可以虛構(gòu),情感必須是真實的,而且想象和虛構(gòu)一定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之上,否則,虛構(gòu)就變成“虛假”了。
“虛構(gòu)”與“虛假”有本質(zhì)區(qū)別,可現(xiàn)在卻成了使孩子撒謊、造假的“催化劑”,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很多,譬如素質(zhì)教育,譬如人格培養(yǎng)……
其實,考試作文就是在試卷上“說話”,考生理應說自己想說的話。從作文考題涉及開始,就交給學生實話實說、無話不說的自由空間,同時,答案也應注重“個性區(qū)別”,而不要那么“標準”。如此這般,只有徹底根除“虛假作文”產(chǎn)生的各種土壤,才有可能還孩子一個純凈的世界,給他們的心靈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從而真正讓“寫作”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
鏈接:
雪·魂
那是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那雪兇得仿佛在吞噬這座北方的大山。
孩子們嗚咽著,大人們也哭紅了眼。他們沿著結(jié)了冰的河流一直走到村口,像是在送誰。鋪天蓋地的大雪知道,他們是在送一個靈魂,一個如雪般潔白的靈魂。
在河邊,孩子們都靜靜地開始回憶。
最大的那個孩子清楚地記得,有一個無雪的日子,村長叩響了每家每戶的木門,欣喜地傳播著一個消息:“孩子們有老師啦!”他不相信,因為前些日子村長才用一個“暴栗”回答他的讀書請求。村長說,窮鄉(xiāng)僻壤的,哪出得起錢清老師!
然而當見到那個像雪一樣白凈的老師,他信了。
寒風拍打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頰,他們都望著漫天的雪花出了神。
全村的孩子都記得,老師博學多識,老師親切和藹,老師會為他們洗去臉上的污泥,老師會背對他們送去的蔬菜偷偷哭泣……老師還會教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念著一首詩:雪是沉默的/它,悄無聲息地一路走來/田野感激它的滋潤/詩人歌詠它的壯美……
雪還在下著,掩蓋了身后凌亂的腳印。山里幾乎不見了其他色彩,只有令人哀傷的潔白,一直延伸到天邊。
孩子們曾問老師叫什么,從哪兒來,會不會永遠待在村里,老師只是微微一笑,告訴孩子們,老師就像雪花,滋潤干涸的田園……
想到這里,最小的那個孩子哇地一聲哭了。
幾天前的一個清晨,老師帶著孩子們?nèi)ズ舆叧烤?那時紛揚的雪花將視野舞得朦朦朧朧。最小的孩子竟踏上了冰層不厚的河面,掉進一個捕魚用的冰窟窿里,看見這一切的,只有老師……
老師終究沒有回來。
村長紅著眼對孩子們說:大雪要走了,老師,老師再也回不來了,你們的老師就是雪的靈魂!
孩子們都對著河,流著眼淚。
最小的孩子抬頭望一望飄雪的天空,念起老師最愛讀的那首詩:
雪是沉默的/它,悄無聲息地一路走來/田野感激它的滋潤/詩人歌詠它的壯美……
點評:考生為“讓老師不判離題”,就編造了一個老師與詩《雪》的“撼人”故事??慈绱丝桃庾鲎鳌⑹ド钫鎸?、毫無生活氣息的作文,讓人感覺在看一紙千篇一律的“悼文”,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這哪是還有什么真情實感可言,又哪來的震撼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