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淑敏
隨著中美兩國在政治上從破冰到起航,中美的新聞合作最終水到渠成。一扇封閉已久的大門忽然打開了,美國新聞機構進駐中國,意味著“紅色宣傳員”時代的終結。逐漸開放的神秘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關注。
“(上世紀)70年代,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之間的新聞交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967年人職美聯(lián)社的劉仕誠評述。1971年,時任美聯(lián)社東京分社社長的約翰·羅德里克參與報道了“乒乓外交”,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72年尼克松訪華,美聯(lián)社拍攝了當時尼克松與周恩來“跨大洋的握手”照片。
在長久的隔絕之后,中美之間又開始了謹慎的新聞合作與交流,《中國新聞周刊·往事》欄目就此獨家專訪了美聯(lián)社首任駐京辦事處負責人劉仕誠,回憶中美新聞交往之初那段趣味橫生、饒有深意的歷史。
中美新聞交往的“真空年代”
1952年7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fā)布第一版《外國記者登記證的暫行條例》,規(guī)定:“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執(zhí)行職務時,應呈請本部情報司發(fā)給外國記者登記證”“如有違反我國法令行為,或對我國有歪曲事實之報道時,本部情報司得隨時取消其登記證”。
建國后,按照毛澤東“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要求,已在中國的外國記者和新聞機構被要求重新進行登記,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國家方獲準派駐記者。原駐國民黨政府的外國新聞機構紛紛撤離了中國,只剩下了蘇聯(lián)塔斯社一家。事實上,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西方左派政黨的記者才被允準進入中國采訪。第一個派到中國的外國常駐記者是朝鮮《中央通訊社》的記者,而后則是意大利共產黨《團結報》記者。設在上海的《密勒氏報》曾在原地堅持工作了一段時間,但由于中美之間沒有外交來往,他們最后也離開了中國。
彼時能夠獲得特許采訪的美國人,諸如前美國記者斯特朗,曾被稱為是外國記者中揭露“皖南事變”的第一人,卻也因此被西方同行貶為“傳聲筒”。她從1958年起定居北京。根據(jù)山東大學傳播學學者張威在《東風西漸中的“紅色宣傳員”》一文中的記述,“她的有關西藏的書在某些措辭方面和中國外文出版社發(fā)生了嚴重的爭執(zhí)——然而,對方不接受她的爭辯,要她修改,于是她一連20多個小時坐在屋里流淚,甚至連續(xù)9天躺在床上以沉默抗議,但結局還是修改。”有采訪特權的斯特朗處境尷尬,因為她試圖“自由寫作”的同時,更面臨著西方同行的質疑?!缎l(wèi)報》的主編阿倫森表示:“坦白地說,我感到,盡管您的報道是真誠的,許多故事也很感人,但它缺乏新聞記者的中立和不偏不倚的職業(yè)屬性,而這正是美國讀者所需要的本質的東西。”
“當時,整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報道很少,美聯(lián)社也只能將有限的新聞素材提供給它的會員。法國、加拿大等與新中國建交后,中國政府允許他們的記者來中國,但不是駐站記者,都是某具體事件的臨時采訪?!痹敲缆?lián)社首任駐北京分社社長的劉仕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仕誠是早期的臺灣留美學生,他從美聯(lián)社基層做起,1978年,當他同時被美聯(lián)社和美國官方委派搭建美中新聞交流重任時,已是美聯(lián)社新聞資訊中心的主任。
因為中美關系處于僵持狀態(tài),始終無法進駐中國的美聯(lián)社,不得不通過其駐東京和香港的記者站來捕捉中國發(fā)生的任何變動。香港成為了信息中轉站。劉仕誠介紹,西方國家的記者常常堵在香港入境口,將僅有的幾名到過中國大陸的游客團團圍住,采訪中國的情況。而彼時美國刊發(fā)的中國新聞也往往以游記為主,“美國需要中國的特稿,當時美聯(lián)社的很多照片都是從旅游者(手里)買的”,劉仕誠回憶。一旦有媒體被獲準進入中國采訪,其余的西方媒體都會紛紛轉載其報道。
路透社、法新社等少數(shù)幾個通訊社的記者獲準來到中國。也有一些外國記者以旅游者身份輾轉來到中國采訪,不過,根據(jù)中國外交部規(guī)定,外國記者作為旅行者來華,不可以采訪會見政府部門的官員。
1956年8月,中國政府經過慎重考慮,曾單方面取消了禁止美國記者來中國的禁令,并且邀請美國的15家重要新聞機構來華。美國歷來宣傳中國是所謂的“鐵幕”國家,可當中國遞出橄欖枝時,這一建議居然遭到了美方拒絕。時任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擔心會遭到盟友的誤解,而且一旦開放就會收不住腳步,很難保證是否有人會為中國新政權說好話。美方禁令遭到了美國新聞界的抗議。1957年,美國政府改變態(tài)度,同意派出24名記者赴華訪問,但時值中國激烈的反右斗爭時期,且美方限制中國記者進入美國,這次友好嘗試付諸東流。
秘密的“單刀赴會”
1972年,新華社開始向聯(lián)合國總部派駐記者,這為美國新聞媒體接觸中國提供了一個小窗口。當時的特派記者采訪報道的范圍以聯(lián)合國新聞為主,也可適當使用美聯(lián)社提供的新聞資源,作為一種互換,該新聞會被抄送到美聯(lián)社在東京的分社。
“乒乓外交”和“破冰之旅”使得中美關系開始回暖,不過,美國的新聞機構仍然不能進駐中國,“當時報道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的新聞,中國政府租用的是美國衛(wèi)星通訊設備,不允許美國新聞記者帶自己的通訊設備進來?!眲⑹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美方所謂的“鐵幕”畢竟被拉開了,西方的報道備受中方關注。在尼克松參觀長城時,后來的新華社首任駐美記者、新華社原副總編輯彭迪注意到,美國同行帶有些許諷刺發(fā)了這樣一篇報道:在北京寒冷的冬天,當尼克松到長城時,竟有人頭也不抬在長城邊“認真地”下棋,這顯然是“安排”好的。這件事情報告給周總理后,周總理很重視,也很生氣,立即派人解決。
美國媒體有了進一步接觸中國的機會,但美聯(lián)社意圖更進一步。
根據(jù)《人民日報》的記載,1972年7月,美聯(lián)社社長兼總經理韋斯·加拉格爾和董事會主席保羅·米勒一行六人,應新華社的邀請前來中國訪問,曾先后到北京、延安等地,參觀訪問了工廠、人民公社、學校和醫(yī)院,順帶瀏覽了名勝古跡。
1974年,在高度保密的前提下,當時美聯(lián)社的總經理蓋里格(曾經是第一個報道紐倫堡審判的記者),邀請新華社原副總編輯彭迪前往美國進行訪問。最終經國務院的批準,彭迪成行,單刀赴會,共商新聞合作大計。
當時商討的新聞合作事宜主要為兩個通訊機構之間新聞資源和圖片以免費形式互換。同樣,鑒于當時中美還沒有建交,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機構,來美聯(lián)社的訪問,也是一種試探性的行為。因此,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都是口頭的,沒有成文協(xié)定。
彼時負責接待的劉仕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當時彭迪訪問美國還發(fā)生了一個小意外。訪問的最后一站是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行程即將結束時,彭迪在他下榻的旅館意外地遺失旅行箱,反復尋找,但依然未找到。當時中美尚未建立外交關系,行李丟失尚屬敏感事件,特別是不曉得彭迪的旅行箱中是否有重要的機密
文件。這引起了美聯(lián)社的高度緊張,還曾發(fā)過100余字的通訊稿提及此事。劉仕誠表示,多年以后回想起來,“希望那只是一個無傷太雅的小插曲”。
“中國已經接近西方世界了”
1977年8月,新華社邀請美聯(lián)社以福勒為首的董事會成員訪問中國。劉仕誠介紹了這趟有趣的行程安排:“《紐約時報》發(fā)行人、《華盛頓郵報》的發(fā)行人等董事會成員出于安全問題考慮,來訪的成員分成兩部分,分別坐不同飛機前往?!?/p>
為期兩周的訪問,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共同商定了關于圖片共享、新聞互換的合作框架。另外,中方承諾會為美國單獨派往中國的記者提供采訪上的便利。
此次美聯(lián)社訪問中國,沒有隨團記者,以董事會為主,于是當時的執(zhí)行副主編博卡蒂擔任起記者職責,按常規(guī),執(zhí)行副主編是不能寫新聞的,但是博卡蒂后來在《紐約時報》頭版撰寫了一篇關于中國之行的見聞,引起了轟動。
美聯(lián)社雖然是非營利機構,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眼里,它代表著美國。劉仕誠回憶,“我們應新華社的邀請來中國訪問的時候,中國方面都是根據(jù)新華社相關領導的不同接待級別來接待美聯(lián)社的董事們的,當時我受到的是局長級別的接待,這在美聯(lián)社看來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他們完全沒有這個規(guī)定。”
一年后,即1978年8月,美聯(lián)社投桃報李,邀請新華社代表團訪問美國。劉仕誠介紹,在為期一個月的訪問過程中,美方陪同中方代表對美國進行了全面性的觀察旅游。美方代表包括美聯(lián)社社長福勒,中方代表則是新華社社長曾濤等。
首次會談地點設立在紐約美聯(lián)社總部,議題則是互設記者站。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談到了記者站運作的具體細節(jié)。一方面,雙方互派記者必須采取對等原則,即人員數(shù)目與職位均為相同構成,例如,美聯(lián)社需要配備首席記者、攝影記者以及工程技術人員,中方也可以派同樣陣容前往美國。另一方面,美國的駐華記者站需要中方在后勤等方面的支持和協(xié)助。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達成初步協(xié)議,也獲得了美國官方的認可。時任美國國務院新聞發(fā)言人哈丁·卡特表示,會給中國記者特別關照,以便于他們來美采訪。
由于兩國還沒有正式建交,以曾濤為代表的新華社成員訪問美聯(lián)社處處謹慎,但還是難免被調侃,“當時我陪同曾濤一行前往邁阿密參觀,被《前鋒論壇報》記者知道行程,這個記者就去接機,結果他找了一個特別的角度,當時曾濤背后是一個穿短褲模特的廣告,這個記者在第二天就報道說‘中國已經接近西方世界了?!笔录挠H歷者劉仕誠風趣地回憶。
臺灣駐美新聞機構一度成為了中美新聞交流的障礙。臺灣的“中央社”駐美分支機構就設在美聯(lián)社的紐約總部內。他們多次抗議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之間的交往,生怕自己會被迫撤出美聯(lián)社。事實上,在中美建交后,新華社確實提出過讓臺灣的“中央社”撤離美聯(lián)社紐約總部的要求;但是,美聯(lián)社認為新聞是獨立的,最終,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使臺灣的“中央社”留在了美聯(lián)社總部。
到中國“搶”新聞
1978年12月16日,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反復播報:10時將有重要新聞播出。上午10時,中美兩國政府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發(fā)表《中美建交聯(lián)合公報》,宣布雙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國在華的聯(lián)絡官升任為大使,美國新聞界迫不及待地進入中國。1979年3月,繼美聯(lián)社之后,合眾國際社也在中國開設了分社,兩家通訊社被安排在同一棟辦公樓的上下兩層,共用一條數(shù)據(jù)線。最早一批的美國駐華記者住在北京市齊家園外交公寓,由中國外交部新聞司統(tǒng)一安排廚師、翻譯,采訪所需車輛以及司機等都是由中國外交部新聞司提供的。
1979年9月,應新華社邀請,美聯(lián)社另一部分的董事會成員造訪中國。他們有機會游覽了西藏,這是美方代表首次有機會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并深受吸引。雖然旅途勞頓,他們坐專機到成都之后,帶上飲用水等必需品再從成都轉機到西藏。
美聯(lián)社在北京的首位負責人劉仕誠回憶剛被派駐中國時的場景:“大街上以灰黑色為主,到了晚上,大街上也是黑黑的一片。當時,我們在中國的行動并不是自由的,記者只能在北京市區(qū)10里范圍以內采訪報道,超出此范圍需要經外交部特別批準?!?/p>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底,共有來自55個國家、413家新聞機構的710名記者在華常駐。2008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公布,其重大變化包括:外國記者來華采訪不再必須有國內被授權的接待單位并全程陪同;外國記者采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同意,并可以通過外事服務單位聘用中國公民從事輔助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