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孝平等
·編者按·
《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自6月1日正式開賽以來,本刊以每月三期,每期十篇的速度刊發(fā)了一系列高質量、高水準的參賽作品。這些參賽作品刊發(fā)之后,許多讀者紛紛通過書信、手機短信等形式反饋他們對已刊發(fā)大賽作品的評論和感悟。為此,本期交流平臺欄目特擇優(yōu)選取、展示其中三篇。同時,歡迎更多的讀者、作者及媒體朋友以更大的熱情抓緊時間參與到大賽中來。
·感悟·
讀過文章之后,我想到了最近趙作海出面幫人洗冤的新聞。含冤者們在趙作海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自己也能像趙那樣“幸運”,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趙作海最終的命運轉折卻并不是因權力和制度的自我反省,而是媒體鐵肩擔道義之果。當媒體成為“趙作?!眰冏詈笠桓让静輹r,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幸抓住。正在受冤的弱勢者寧愿去求曾經的同類幫助伸冤,也不相信司法的公正,這其中夾雜著太多的無奈、天真與悲情,堪稱“中國式悲哀”。
趙作海也許能憑借其十一年牢獄之災換來的巨大知名度間接推動冤案平反,猶如當年四川農民熊德明因溫總理幫其丈夫討回了工資而成了農民工的“討薪專家”。但在司法不公、權力可以肆意踐踏公民人權的環(huán)境下,能有幾個愿意成為“被制作”的標本?當事人只求洗冤而并不關心甚至不追問造成他們悲劇的制度根源,這是中國農民的善良,也是生活在底層人們的命運悲哀。
(讀2010年11月[上]《趙振晌,我對你說……》)
姚孝平(浙江)
·短信平臺·
只要以一時一事的政績?yōu)榭己斯賳T的標準還存在,一陣風的造假行為就會持續(xù)下去。從大煉鋼鐵、糧食高產,到國企改革、引進外資、土地開發(fā)、植樹造林……如此折騰來折騰去,就是不考慮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讀2010年10月[上]《一次大型的勞務輸出活動》)
孫靜(黑龍江)
·讀者來信·
《雜文選刊》上旬版編輯同志:
2010年10月[上]《雜文選刊》刊載了劉吉同先生的《“我們不理睬他”》,抨擊對人民苦難冷漠和對輿論監(jiān)督蔑視的官場勢利相。
文章一開頭,引用了劉亞洲將軍《西部論》(2010年第22期《鳳凰周刊》)中的一句話:“一個制度如果不能讓公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釋放公民的創(chuàng)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這個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領導崗位上,它就必然滅亡?!?/p>
如果“一個制度”,讓公民不能自由呼吸,不能最大程度釋放創(chuàng)造力,那這個制度,會是健全的、得民心的制度嗎?有了這第一重假設,怎么還能再假設“最能代表這個制度”的人,是一個大有作為、大有益于人民之人呢?讀至此,甚覺別扭。
因此,我認為,劉將軍的話,似乎應該是:
“一個制度如果不能讓公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釋放公民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不能把最能改善這個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領導崗位上,(那么)它就必然滅亡?!?/p>
這里,“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和“它”,是同一指稱。
我覺得可以把“代表”修正為“改善”,或其他更為確切的詞兒。
深祈賜教!敬祝
編安!
讀者:馮士彥(江蘇)
2010年10月11日
·編輯回復·
馮士彥先生:
來信收悉。感謝您對《雜文選刊》的關愛,看得出來,您對本刊文章讀得很仔細。關于您在來信中指出的問題,我們查看、核對了《鳳凰周刊》中的原文,作者對劉亞洲將軍的話引用無誤。
另外,聯(lián)系這句話在《西部論》中的上下文來看,劉亞洲將軍是在總結蘇聯(lián)“在制度競爭中被打垮”的原因。他認為,蘇聯(lián)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領導層腐化墮落,已經不能代表社會主義制度,不能代表人民。所以,這個句子中的“這個制度”特指的是“社會主義制度”。這句話的相關語境在作品引文中沒有被體現出來,應該是讓您產生誤會的主要原因。
大略解釋如上,不知道能否讓您滿意。
順頌文祺!
《雜文選刊》上旬版編輯
自本期起,感悟與短信平臺合并為新的“交流平臺”欄目。您可就欄目、文章、版式以及題插圖等發(fā)表意見,可抒發(fā)對于雜文、雜文創(chuàng)作的見解,亦可與編輯探討或與讀友交流對于社會問題的見解或疑惑。內容不限,形式不拘,字數二百以內。
投稿方式:寄信至(130022)長春市衛(wèi)星路5758號(請于信封標注“交流平臺”欄目);發(fā)送電子郵件至zwxkyc@163.com;發(fā)送短信至1384488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