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平
那是上世紀(jì)80年代末期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和新婚妻子來到了這座小城。
我們一窮二白。她的父母極不情愿將女兒嫁給我,說我是個孤兒,注定了是個窮光蛋,一輩子都成不了什么氣候。我一賭氣就把她帶了出來,我發(fā)誓要給她幸福。
惟一可以支撐我們繼續(xù)走下去的,是愛情和我的一點面食手藝。我說:秀,靠我的面食手藝會讓你過上好日子。你相信我嗎?
秀說:我相信你。永遠(yuǎn)。
我們開了一家小小的面館。我靠從奶奶那里學(xué)來的手藝,做帶餡面條賣。
可我們的生意一直不好。每天入不敷出,我們艱難地?fù)沃?。我從秀的眼睛里看到了焦慮,壓力讓我連喘息都覺得困難。
顧客很少。每天都要來的客人倒是有一個──這條街上的小乞丐,一個叫漏斗的十多歲的孤兒。他衣著襤褸,蓬頭垢面的,每天都要立在我們的面館前。
反正做的面條也賣不完,每天我都招呼漏斗來吃一碗面。
漏斗每天準(zhǔn)時出現(xiàn)在門口。他不說話,只是袖著手立在那里。我就把放在案板上的幾乎要風(fēng)干了的面條放到鍋里煮了,盛到一個花瓷碗里端給他。他三口兩口就吃完了,把湯也喝干凈了,之后,把碗拿到?jīng)_洗臺洗凈了放到臺階上。漏斗從來不進(jìn)我的門。讓他進(jìn)也不進(jìn)。
漏斗每天只來一次。每天來只吃一碗我的面條。有時候,他會帶一兩個比他還小的乞丐,我也一并給點面湯喝。但大多數(shù)時候是漏斗一個人來。
一轉(zhuǎn)眼的工夫,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秀的娘家人找到面館來的那天,外面飄著毛毛細(xì)雨,漏斗剛好在屋檐下吃完了那碗面條。
秀的娘家人兇兇地給了我最后的通牒。他們說把秀嫁給我并不是來受罪的,你若沒有本事趁早做打算,別耽誤了秀。他們說了好多難聽的話。他們要我在一個月內(nèi)把面館的生意做起來,現(xiàn)在入不敷出還接濟(jì)窮要飯的,簡直是個敗家子。一個月后如果還沒有起色,他們就把秀帶回家去。尤其我那個大舅子,他還把我面板上那根搟面杖在我腦袋上照量來照量去。
我欲哭無淚。悶悶地坐了一整天。
第二天起來的時候,太陽已經(jīng)很高。習(xí)慣性地去看面館外面漏斗是不是已經(jīng)袖著手立在那里了,可日頭偏西了我也沒有見到他。
第三天也沒有見到他。我想,漏斗是明白了我的境況了,不想再來了吧。漏斗,沒有關(guān)系啊,反正我還吃得上飯,弄不到吃的,就來我的面館吧,我的面館給你留著一副專用的碗筷呢。你在外面怎么討吃的呢?
過了幾天,我的生意突然好轉(zhuǎn)起來,來我面館吃面的人逐漸多了。我和秀都很高興。我們忙碌了起來。
一天,一個來吃面的顧客拿了一張幾天前的報紙給我看。我驚奇地看見頭版頭條上是一張顯眼的大照片。三個小乞丐排著隊在人群里行走,他們最明顯的特點是一律禿頭,而后腦勺上都寫著醒目的毛筆字,第一個寫著“耿家面館”,第二個寫著“老橋?qū)γ妗?,第三個寫著“耿哥,好人!”。仔細(xì)一看,最前面的那個孩子居然就是漏斗!
吃面的顧客說:已經(jīng)十多天了,這三個孩子每天都排著隊在人多的地方走來走去。
漏斗!我熱淚盈眶。
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我已經(jīng)是耿家面藝公司的總經(jīng)理,我們開發(fā)生產(chǎn)的帶餡面條系列產(chǎn)品風(fēng)磨大江南北,每年銷往全國各地的帶餡面條多達(dá)80萬箱。
我一直沒再見過漏斗兄弟。我一直多方尋找,可始終沒有他的任何消息。漏斗用過的那副碗筷,一直在我公司里珍藏著。
后來,我的生意做大了,接觸到各界的朋友多了,我堅持多方打探。一位上海的朋友說,在上海一家大型廣告策劃公司有位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就叫漏斗。不知道會不會是我的漏斗兄弟,有機(jī)會去上海,我一定去看看。
選自《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