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由于胃腸道及肝臟淤血引起的腹脹是CHF常見的癥狀之一。慢性反復發(fā)作,臨床缺乏持久、有效的藥物,嚴重影響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目前西醫(yī)治療及護理缺乏有效而副反應少的措施,而用行氣溫陽中藥制成中藥粉外敷神闕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腹脹取得良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例均選自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內(nèi)科住院病人,均符合WHO心力衰竭診斷標準[1]。用拋硬幣方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0例,其中男 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 55.0歲;平均病程6年;高血壓病15例,冠心病 12例,慢性心瓣膜病 8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對照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 57.5歲;平均病程7年;高血壓病16例,冠心病10例,慢性心瓣膜病9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及藥物 用棉布制成6 cm×6 cm圓形布袋,中藥由吳茱萸、小茴香、乳香、沒藥等組成,由本院藥劑科購進并制成中藥粉。
1.2.2 治療方法
1.2.2.1 實驗組 在心力衰竭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粉100 g,以姜汁調(diào)至稀糊狀,置于干鍋中,用文火炒至60℃~70℃,裝入棉布袋,干濕度以布袋外滲出少許藥汁為宜,將藥袋敷于神闕穴上,加以TDP燈(特定電磁波治療器)照射,調(diào)節(jié)TDP燈與神闕穴之間的距離,照射距離一般為35 cm~40 cm,以不燒傷皮膚為宜,每次照射30 min,每天1次,1周為1療程。
1.2.2.2 對照組 在心力衰竭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單純用熱水袋外敷神闕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1周為1療程。
1.2.3 護理
1.2.3.1 心理護理 心力衰竭病人由于長期受疾病折磨,心力衰竭反復發(fā)作,體力活動受到限制,生活上需他人照顧,易產(chǎn)生焦慮、內(nèi)疚、恐懼心理,護士應耐心向病人講解本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和護理方法以及中藥外敷的重要性,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2]。
1.2.3.2 飲食護理 加強飲食調(diào)節(jié),宜選擇低鹽、清淡、易消化、產(chǎn)氣少的食物,少量多餐,不宜過飽,多吃富含粗纖維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3]。輔以滋陰補腎、補益的食物,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豆類制品等食物,還有豬、牛、羊骨頭煮湯等,禁忌辛辣、發(fā)散的食物,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
1.2.3.3 中藥外敷護理 中藥粉外敷后置于冰箱內(nèi)保存,第2天取出炒熱后再使用,每周更換1次。棉布袋每天敷后清洗消毒后再使用。熱敷過程中須經(jīng)常巡視觀察局部皮膚顏色、溫度、濕度,防止燙傷。中藥外敷后偶爾會出現(xiàn)局部皮膚發(fā)紅、皮疹、瘙癢,停止敷藥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1.2.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腹脹采用量化計分法:整日腹脹為重度(6分);食后腹脹,2 h內(nèi)自行緩解為中度(4分);后脘悶脹,0.5 h內(nèi)自行緩解為輕度(2分)。臨床痊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而<95%;有效:癥狀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而<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2.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兩組間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腹脹評分比較 分
表2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認為心主血脈,是指心臟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nèi)運行的作用。心臟之所以能推動血液運行,全賴于心的陽氣。心屬位居于上,其性屬火。腎屬陰,位居于下,其性屬水,故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心陽不亢。腎陽不足,不能蒸騰化水,使水寒不化,困伐脾骨,脾運化水濕之能力失職,故腹脹滿。心主血,脾生血,脾氣足則血有生化之源,而動所主之血自能充盈。血液運行于經(jīng)脈之中,固賴心陽之氣為之推動,心陽不足脾的健運無以助,消化吸收運輸飲食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職,氣血瘀滯,陽氣失宣故腹脹?!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表面看是脾,實質(zhì)是由心陽氣的盛衰來決定。行氣溫陽散方中,吳茱萸、小茴香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乳香、沒藥有行氣活血的作用;而且諸藥性辛溫,借助燙熨熱力隨穴引藥深透,入里散寒行氣,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使胃腸道功能得以恢復,腹脹得消。
臍療為中醫(yī)外治傳統(tǒng)療法之一,宋朝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jīng)》“臍中等主小腹臌氣痛”,指出臍療能治療腹脹等癥。其機制為,神闕位居于臍部,臍為大腹中央,是五臟六腑之本,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5]。介于中下焦之間,臍下腎間動氣之處,利用臍部神闕穴行氣活血、培本固氣、開竅復蘇之功能,藥氣由此而入,通過經(jīng)脈系統(tǒng)而發(fā)揮治療作用[6]。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臍部為胚胎發(fā)育中最后閉合之處,角質(zhì)層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臍下靜脈豐富,藥物易于從皮膚滲透吸收。國內(nèi)學者通過現(xiàn)代藥理學、藥效學研究表明,藥物透皮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可避免胃腸刺激、肝臟的首過效應以及藥物半衰期短、需多次給藥等缺點,具有給藥方便、消減藥物濃度峰谷現(xiàn)象等優(yōu)點,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7]。紅外線理療使藥力借熱力迅速透過皮膚直達胃腸、臟腑和經(jīng)穴,刺激反射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共同作用,促使腸道蠕動與氣體排出,緩解胃腸道靜脈瘀血,起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腹脹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行氣溫陽散中藥敷臍療法不但使用簡單、方便、價格便宜,而且有效、毒副反應小、病人樂于接受。
[1]葉任高.內(nèi)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66-169.
[2]曾學梅,陳友菊.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癥狀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08,6(11C):3051.
[3]劉春玲,齊文芳,祁靜.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護士,2008,6(1A):38.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5]李世珍.常用腧穴臨床發(fā)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10.
[6]陸建中,吳敏.腸安散敷臍治療急性胃腸炎16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3,12(2):8-9.
[7]趙和云.藥物透皮吸收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醫(yī)藥學雜志,2000,20(5):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