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作秀,本質上是作風問題、道德倫理問題,核心就是一個字:假。一些官員作秀日益成了普遍現象,與多種因素有關。
政績沖動是作秀的驅動力
現在不少地方官員很浮躁,腦袋上的帽子、屁股下的位子、腳底下的路子,一兩年便想動一動,三五年就希望上新臺階。
福建省曾經作過調查,官員工作上的幸福感45.7%來自社會支持和群眾好評,21.8%來自領導肯定。而影響官員幸福感的壓力主要有三:一是政績要求上的,存在能力危機;二是政治責任上的,感慨官員難當;三是自我發(fā)展上的,大多數中青年干部有強烈的成就動機,而官場存在過度競爭現象,一些干部表現出浮躁情緒。上述壓力中,政績要求和自我發(fā)展要求,都和政績觀緊密相連。為什么一些官員擅長在政績上作秀,只重經濟指標,搞GDP崇拜,甚至弄虛作假;只重數據報表,講政績不講政德,急功近利;只重顯性政績,輕隱性政績,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只重領導評價,輕群眾評價,“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不怕群眾不答應,就怕領導不認可”?說白了,政績沖動問題,是干部考核問題。受干部考核“指揮棒”影響,上級如何評價干部,下級干部就如何努力;上級提拔使用什么樣的干部,下級就會出現什么樣的干部。官員作秀那么多,難道上級看不出來?其實上級視察時,一眼便能識破的??墒菫槭裁床淮链┠?原來有的上級也唯恐自己地盤上沒幾個像樣的亮點給更上一級看,于是,作秀者便成了給更喜歡作秀者臉上貼金的功臣。如此上行下效,下行上賞,惡性循環(huán),作秀還不滋長蔓延?
面子文化是作秀的根基
面子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相互之間進行利益交往的一種約束,“死要面子活受罪”便是面子文化的生動寫照。不管官員作什么秀,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給自己面子貼金、形象添彩,都以金玉其外,掩蓋敗絮其中,都是面子文化在當今作祟的結果。
安徽亳州市出了個“閱兵書記”李興民,耗資上百萬元搞了個閱兵式,在陣陣“首長好”的呼聲中滿足了“領袖欲”。在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出了個“語錄董事長”王文錦,雖然只是個處級干部,也將自己的片言只語編印成冊,讓員工學習背誦,滿足了他的“權威感”,提升了他的“集權度”。這個董事長被宣判后,居然又蹦出了一段“語錄”:“豹死于皮,虎死于骨,熊死于掌,象死于牙,我是‘死’于權啊!”這兩個案例,對揭示面子文化與作秀的關系具有典型意義:面子文化為作秀提供了依據(撐面子樹權威),又為作秀發(fā)揮了最大效益(滿足了面子欲);反過來,利用作秀把面子撐到了極致,又支撐了面子文化。結論:面子文化一天不摒棄,作秀就有溫床和土壤。
雙重人格的兩面性導致作秀
現代文明,承認個人價值,為一些官員作秀注入了新的靈感,幾乎方方面面都可以作秀,作秀的方式也名目繁多,無奇不有。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知道黨和國家對反腐敗認識是清醒的,態(tài)度是堅決的,措施是有力的。因此,雖然貪官從內心反感甚至反對,可是在公開場合,也不敢隨便造次。作秀,便成為一些貪官為掩飾腐敗而采取的一種手法。
官員屬于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容易受到公眾的關注。因此,在公眾場合,一些官員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形象不佳而影響自己的仕途,毀掉自己的前程。而在私下里,貪官則放縱個人欲望,寡廉鮮恥,從而出現人們常說的“兩面人”現象:嘴上說的是黨和人民要求的,冠冕堂皇,行動做的是自己心里想的,蠅營狗茍;當面是好黨員、好干部的公仆形象,背面卻是貪得無厭的腐敗分子嘴臉;臺上是做給組織和公眾看的,正人君子、慷慨激昂,臺下是為自己謀取私利,猥劣小人、卑鄙齷齪。這正是雙重人格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形成無法克服的悖論的結果,也是許多作秀官員成為“兩面人”的原因。
大量的腐敗案例已經證明,雙重人格必然帶來行為秩序的對立和沖突,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和
榮辱觀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