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新區(qū)分院(銅川 727031) 張淑霞 馬衛(wèi)民
藥品不良反應(ADR)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對我院 2007年 1月至 2007年 12月的 93例 ADR進行回顧性分析 ,以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的特點及規(guī)律,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93例 ADR中,女 48例 ,占 51.6%;男 45例,占 48.4%;年齡最小的 1歲,最大的 83歲 ,其中 <18歲 12例 ,18~ 40歲 31例 ,40~ 60歲 27例 ,> 60歲 23例 ,以 18~ 60歲患者所占 58例最高 ,占 62.4%,> 60歲占 24.7%。采用衛(wèi)生部 ADR監(jiān)測中心的 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進行評價[1,2],93例肯定 60例,很可能 24例,可能 9例。
2 ADR與給藥途徑 在 93例 ADR中靜脈給藥居首位,共 63例,占 67.7%;其次為口服給藥 26例,占 28.0%;肌注 3例,占 3.2%;皮下注射 1例,占 1.1%。
3 ADR與藥物種類 見表 1,表 2。 93例 ADR患者涉及藥物 81種,以抗菌藥物的品種和報告例數最多,分別占總數的22.2%及 38.7%。
表1 引起 ADR的藥物種類及其構成比
表2 引起 ADR的抗菌藥物類別及構成比
4 ADR受累器官系統(tǒng)分類及臨床表現 ①消化系統(tǒng) 32例,占 34.4%;主要臨床表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暖氣、便血。②皮膚及附件 20例,占 21.51%;主要臨床表現:皮疹、瘙癢、蕁麻疹、面部水泡、面部腫脹、靜脈炎。③神經系統(tǒng) 13例,占 13.98%;主要臨床表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煩躁、藥物熱、視物模糊。④呼吸系統(tǒng) 10例 ,占 10.75%;主要臨床表現:咳嗽、胸悶、氣短。⑤循環(huán)系統(tǒng) 5例,占 5.38%;主要臨床表現:心悸、血壓下降、血壓升高、心區(qū)疼痛、面部脹紅。⑥血液系統(tǒng) 3例,占 3.22%;主要臨床表現:骨髓抑制、白細胞降低。⑦泌尿系統(tǒng) 5例,占 5.38%;主要臨床表現:尿頻、尿蛋白、腎絞痛。⑧其它 5例 ,占 5.38%;主要臨床表現:過敏性休克、出汗、寒顫、雙眼干紅、腫痛、藥物熱、全身浮腫、全身無力。
5 ADR的治療及轉歸 危重病人應立即停藥,觀察生命體征,及時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藥物對癥治療。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應用甲氧氯普胺、維生素 B6等治療。心慌、寒顫、高熱、皮疹,應用地塞米松、非那根、撲爾敏、葡萄糖酸鈣等治療。錐體外系反應,應用鹽酸苯海索治療。全身四肢麻木,應用 VB1、B6治療。肝功能受損 ,應用硫普羅寧、多烯磷酯酰膽堿治療。白細胞減少,應用升白胺、氨肽素、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V B4治療。 ADR轉歸:治愈 58例,好轉 35例。
1 患者年齡、性別與 ADR的關系 本組 93例 ADR在年齡分布方面小于 18歲的為 12例,占 12.9%,18~ 60歲 58例,占 62.4%,60歲以上的患者為 23例 ,占 24.7%,與以往文獻報道老年人發(fā)生率較高相同[3,4],老年患者易發(fā)生 ADR的因素可歸納為:肝腎功能減退,使藥物代謝、排泄速度減慢;血漿蛋白含量偏低,使體液游離藥物濃度增高;個別器官對某些藥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原患疾病較多,長期用藥,合并藥多及營養(yǎng)欠佳;對藥物劑量個體差異大,易發(fā)生藥物蓄積。因此對老年患者應慎重用藥。我院發(fā)生的 93例 ADR中,雖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女性與男性 ADR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
2 靜脈給藥方式是發(fā)生 ADR的重要原因 93例 ADR中,靜脈給藥者 63例占 67.7%,誘發(fā) ADR的因素除了注射劑的內在因素外,還與藥物配置、藥物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速等密切相關。因此應盡量采用口服給藥。
3 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與管理 由表 1、表 2可以看出,由抗菌藥物引起的 ADR共 36例,占全部 ADR的 38.7%,居各類藥物首位,這與抗菌藥大量應用密切相關。臨床抗菌藥的應用中,普遍存在無指征用藥、聯(lián)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不合理應用抗菌藥,不僅增加 ADR的機會,同時造成耐藥性的發(fā)生,加重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經濟上的負擔。
4 ADR的臨床表現 ADR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tǒng)反應,其次為皮膚附件反應,而血液、泌尿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表現最少 ,這可能由于該類 ADR,需臨床檢驗發(fā)現,提示應加強肝、腎功能及血液系統(tǒng)的臨床檢驗,及時發(fā)現不良反應,降低 ADR的發(fā)生率。
總之,ADR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臨床醫(yī)師在用藥時,一定要掌握用藥的指征,在考慮其治療作用時,也應充分認識其不良反應,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少注射劑的應用,對老年患者采取個體化用藥及加強對其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等措施,可有效降低 ADR的發(fā)生。藥師在工作中,要認真觀察,及時了解用藥最新動態(tài),收集藥品不良反應,確保臨床安全合理用藥。
[1] 謝金川.藥品不良反應與監(jiān)測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4:426.
[2] 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第 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45-251.
[3] 耿洪業(yè),王少華.實用治療藥物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7.
[4] 章桂芳.淺談老年人用藥的不良反應[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1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