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莫爾索這一形象并稱他是“基督耶穌”。但是加繆對基督教進行過嚴厲的批評,并聲稱自己是一名反基督徒。這和他對莫爾索的形象分析大相徑庭。只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加繆自相矛盾;第二:加繆的筆下的基督形象與基督教中的救世主根本不是一回事。沒有人會愿意相信第一種解釋是合理的。所以考察加繆筆下的基督形象就成了必要的。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莫爾索的“基督性”來切入小說,指出莫爾索與基督的巨大差異,從而對加繆的思想進行初步考察,
【關鍵詞】加繆;莫爾索;基督
被稱為“荒誕三部曲”之一的《局外人》是加繆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的成名作,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加繆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而且在哲學散文《西西弗的神話》中所闡述的哲理,在這部小說中變得更加生動,以人物的形式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就像薩特認為的那樣,“《局外人》是一部經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為荒誕及反荒誕而作。”許多分析文章都認為《鼠疫》中的主人公莫爾索是一個意識到荒誕的人,或是一個反英雄,但是這些并沒有窮盡這一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加繆自己也賦予了莫爾索一個新的形象——“基督耶穌”。在1955年寫給美國大學版作品集的導言中,加繆明確表示,“(這是)一個關于愿意為真理去死的人的故事,這種行動當中沒有絲毫的嘩眾取寵…..我嘗試著將這個人刻畫成唯一的我們應當擁有的基督?!倍谛蜓灾?他更加深入的指出“將耶穌基督與莫爾索等同起來并無嘲諷,我說話有時候,或者常常,有些矛盾,我試著將莫爾索描繪成為唯一的我們值得擁有的基督…..我這樣說并不是出于褻瀆神明,只是有些嘲諷的情感,這是藝術家在感受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地時候有權利感受到?!睆倪@兩段話中我們能總結出三點:第一,莫爾索具有基督的特質;第二,基督為真理而死;第三,這個基督是加繆所欣賞的并且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在這三點中,第二點是核心,將其余兩個特點聯(lián)系起來,構成了加繆自己的基督觀。但是仔細考察了加繆對莫爾索與基督耶穌間所存在關聯(lián)的描述后,兩個問題接踵而至:第一,莫爾索式的基督為了什么樣的真理而死;第二,這樣的基督是否還是《福音書》中所描寫的那個基督?
試圖弄清真理的內容,就要了解法庭對莫爾索的審判和其原因。預審法官始終想弄清楚,為什么莫爾索要開第二槍,而且還是過了一會兒。也許預審法官是為了斷定莫爾索的沒有人性,或者是他靈魂的空虛,然而在他看來向尸體開槍這一近乎舉動是深重的罪孽,莫爾索一定是忌憚什么才無法說出他開第二槍的真實原因,但是上帝的寬恕卻能夠給他這個勇氣。可是在莫爾索看來,這在一切都是偶然的,陽光太過刺眼,導致了他開槍第一槍,而
(下轉第265頁)
接下來的射擊也是毫無緣由的,開槍與他的道德和靈魂問題沒有絲毫的瓜葛,但是法庭卻是以道德的名義對莫爾索進行宣判。法官的邏輯在莫爾索看來清晰可辨“他(法官)說我實際上沒有靈魂,沒有絲毫的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則,所有這些都與我格格不入?!狈ü贋榱俗C明他的論斷,列舉了大量的事例,對母親死亡的無悲傷感,沒有在葬禮上落淚,甚至看費爾南德的電影都成了確鑿的證據。所以“他(莫爾索)被處以死刑并不是因為殺了人,而是因為他沒有恪守社會習俗,沒有哭死去的母親?!? 因此莫爾索才會感覺到“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聽那么多人談論自己,也不失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法官按照固有的邏輯進行犯罪推定時,一些偶然發(fā)生的事情被肆意用來解釋莫爾索的行為,以至于被告本人都無法認出自己的形象。就連莫爾索本人也感覺到人們在法庭上“也許談論我比我的罪行更多?!薄皩徲嵳卟徽{查殺人案件本身,卻前方百計的把他殺人的行為與他母親之死以及他和瑪麗之間不正常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認為莫爾索有罪。”4正是如此,加繆描繪了一副圖景:一個作為本真面目的人無法與外部溝通,否定了外人所規(guī)定的價值,從而并無法為世界做出解釋斷定其意義,留下的只有偶然性與不確定性。
正是因為不認可法庭的定罪,莫爾索也不需要上帝來寬恕罪行。在《局外人》的中,莫爾索被捕之后曾經兩次直接發(fā)表了對基督和對上帝的看法。在他看來,“大家都是幸運者,世界上只有幸運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無一例外,都會被判死刑,他(神甫)自己也會被判死刑,幸免不了?!?
莫爾索掌握的真理存在于死亡與生命意義這二者的張力之中。因為人必有一死,所以生命顯得沒有意義,世界就是是荒誕的,而且死亡也作為最大的荒誕存在于世間,但是上帝恰恰為我們提供一個意義和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在這個理由卻并不值的人信任,至少莫爾索不贊同,他(神甫)的神氣不是那么確信有把握嗎……是的,我只有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我以前有理,現(xiàn)在有理,將來也永遠有理。
在這份宣泄般的獨白中,我們看到莫爾索以“我”為中心,對世界進行感受,從而拒絕了來自外界任何價值設定。就這樣,“現(xiàn)在我(莫爾索)面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漠視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向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為了不感到自己屬于另類,我期待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fā)出仇恨的喊聲。”
莫爾索曾用激烈的語言否定了上帝存在和其存在必要性之后,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基督就變成單純的歷史畫面中的人物,而不再具備永恒的意義。所以加繆筆下的“基督”——莫爾索身上充斥的人性遠遠大于神性的一面。而加繆正是通過對這種人性的描寫,戲仿了《圣經》中的故事,從而塑造出一個另類的基督。莫爾索之所以會去海灘,會槍殺阿拉伯人,都和他的一個朋友——雷蒙——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他和雷蒙的交往則始于一頓晚餐。而這頓晚餐很可能是加繆對《福音書》中故事的模仿,用以突出他心目中基督的人性?!笆澄镌谌龅σd的誘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在莫爾索與雷蒙的晚餐中和他(莫爾索)許諾去完成那封信一樣。”7面對誘惑,莫爾索與《福音書》中的耶穌有著完全不同的舉動,他欣然的接受了邀請,而且答應了雷蒙的要求——寫信。正是這封信,引出海灘上的悲劇??梢赃@樣理解,“事實上,他(莫爾索)成為了人——基督,帶有全部人類的弱點?!?雖然,加繆筆下的這個基督人性色彩過于濃重,但是畢竟還是如加繆所說,有著為真理獻身,這一基督所具有的特性的。果真如此?當我們返回到基督教思想的背景中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加繆的莫爾索式的基督的獻身,仍然是沒有根基的。“對于《新約》而言,耶穌的死決不僅僅是羅馬人與猶太人所為,他更是上帝的救贖和耶穌自愿的犧牲?!?上帝的救贖是耶穌獻身的基礎,否認這種救贖,耶穌的死就會價值,上帝的“虛己”也就無從體現(xiàn)。
但是恰恰是這種“虛己”式的救贖,在加繆看來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誕的。在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基里洛夫認為基督并沒有復活時,加繆對基督做出了這樣的描述“僅僅在這個意義上,基督完全體現(xiàn)了人類悲劇?;绞峭耆?是實踐了最荒誕狀況的人?!?0這與加繆對基督教教義的認識相關?!凹涌娋俚目偨Y了他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本質上,基督教(這也是他最大的悖論)(在教義上)是非正義的。它建立在犧牲一個無辜的人以及對這種犧牲接受的基礎之上?!?1耶穌基督是人類歷史生活中最偉大的和珍貴的“奇跡”,他在自己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不間斷的宣揚“父”的真理,宣揚天國的來臨;然而莫爾索式的基卻從根本上否認了“父”和“父”的許諾,于是他的死亡成了一種徹底的荒誕。自然而然,莫爾索式耶穌之死也就不再是以救贖為目的了,而是要讓人們清醒的認識到死亡——這一最大的荒誕的問題的存在,并且去接受這一事實。這一切都對立于《福音書》中的基督受難——克服死亡,將亞當帶給人的罪——死——從世界中驅除出去。在這層意思上,莫爾索確實宣傳了他所掌握的真理,只不過這一真理已經不再是上帝所帶來的福音,更多的是一種殘酷的真理——上帝的不存在與生活的荒誕。
如奧特所說,“基督教對拿撒勒人耶穌的信仰是對一個真實事件的信仰,而不是一中推斷和一般理論。我們通過拿撒勒人耶穌真正聆聽到了上帝的聲音。在耶穌身上,上帝與我們相遇,而且仍在于我們相遇。上帝通過耶穌對我們講話,上帝便是如此存在著?!?2基督的存在,讓人們確信上帝的存在,基督將上帝國的信息帶給人們;然而莫爾索,作為基督,則將消除作為人生終極意義規(guī)定者的上帝最為自己的目標。這無疑也是荒誕的。某種意義上,加繆通過一個荒誕的基督形象,向人們展示出荒誕“這一真理”,即超出此世的價值沒有任何意義,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為了某種目的,為了適應某種思想的偏見而為自己樹立起道道樊籬都是不可取的。這個所謂的“基督”不再宣揚什么來世與拯救,相反卻將現(xiàn)世的意義這一問題留給了我們,從而將人類推到了不得不生活下去的窘境,即使是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仍然要勇敢的承擔這不可改變的命運。
【參考文獻】
[2][3] [美]埃貝爾.洛特曼:《加繆傳》,肖云上等譯,廣西:漓江出版社, 1999年, 第185頁,第285頁
[4] 杜小真:《加繆:微笑著的悲哀》,《詩人哲學家》周國平主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3頁
[5][7][8][9] 柳鳴九等主編:《局外人》,《加繆全集·小說卷》,柳鳴九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0頁,第61頁,第61頁
[6] 李元:《加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125頁
[10][16] [瑞]奧特:《上帝》,朱雁冰 馮亞琳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頁,第63頁
作者簡介:周振昆,男,河北,碩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