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負載詞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其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讀者理解文化負載詞頭腦中的認知文化圖示。然而,中西方人們認知文化圖示的不同給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帶來了困難和挑戰(zhàn)。因此,翻譯過程中需構建新圖示采取與之相應的不同的翻譯策略,盡可能達到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相互照應。
【關鍵詞】認知文化圖示;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1. 引言
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fā)展,翻譯這一跨文化交流的橋梁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文化是語言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土壤,我國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币虼?翻譯活動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活動,更是涉及兩種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的活動。
2. 何謂認知文化圖示
圖示(schema)一詞來自希臘語,最早是由康德 (I. Kant) 于1781 年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的。但作為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學范疇的圖式概念的使用則始于英國經(jīng)驗主義心理學家Barlett, 他在1932 年出版的 《記憶: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提出的。他認為:“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或經(jīng)驗的積極的組合”。對“圖示”含義的理解各家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圖示是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jīng)歷有機的組織起來的一種只是表征形式,是相互關聯(lián)的只是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tǒng)。圖示理論原本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以解釋心里過程的一種理論,現(xiàn)代圖示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jīng)歷,即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圖示是認知的基礎,因此,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我們頭腦中已經(jīng)存在的圖示,只有輸入的信息與這些圖示相吻合時,才能產(chǎn)生理解。因此,人們頭腦中固有的信息框架對于理解新事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認知文化圖示下文化負載詞的認知理解
文化福再次是指那些“標志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或習語,它們反應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這些詞語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都是人腦中已有的信息,為讀者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提供了一個認知圖示。最能反應認知文化圖示在翻譯中起重要作用的恐怕要屬著名的“牛奶路”事件了?!啊璗he whoel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holiday.”出自譯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樊凱》(現(xiàn)通譯為《萬卡》)。當年趙景深在翻譯這段話時,把里面的“milky way”譯成了“牛奶路”。結果遭到了魯迅等人的強烈批判,因為“milky way”似乎在任何一本英漢詞典里的解釋都是“銀河”或“天河”。
4. 不同圖示對應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更是譯者積極的思維認知活動。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更是一種譯者的積極思維認知活動下的一種跨文化翻譯。因此,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可以靈活的采用“歸化”、“異化”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翻譯實踐。
4.1 圖示重合
當源語和目的語形成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時,就會給譯者的翻譯帶來益處,因為源語和目的語的讀者在閱讀同一個文本時不會有過多的疑惑。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曾說過“世界的語言和文化驚人地相似”(language and cul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mazingly similar),并說明相似之處占90%,不似之間只有10%。(徐丹 1998)這說明,在英漢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些文化負載詞會擁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圖示,這時就不妨采取“直譯法”。
4.2 圖示差異
當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同時,就造成了人們頭腦中文化圖示的不同甚至相互沖突。當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分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認知方式去解讀文本時,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熟悉和掌握文化負載詞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積極主動的調整自己的文化圖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贏得翻譯上的成功。
4.3 圖示缺省
當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或“對應語”時,就造成了該詞在其他文化圖示里的空缺,也就是說擁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對該詞的文化圖示是缺省的,因此他們大腦中所儲存的信息就難以得到激活,也就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比如:Karaoke,在中國傳統(tǒng)詞匯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語,因而無法用準確貼切的詞語譯出其詞義內(nèi)涵?!耙糇g”為“卡拉OK”。
5. 小結
本文主要從認知文化圖示下文化負載詞的認知理解入手,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借助翻譯實例,分析了不同圖示對應下譯者應該在熟悉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調整或重新構建自己的文化圖示。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盡可能的相互照應,促進跨文化交際翻譯逐步走向成熟,進一步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2] 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翻譯問題[J].中國翻譯, 1998, (3): 23.
[3]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藝林出版社, 2000.
[4] 謝之軍. 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6.
[5]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簡介:侯艷麗(1984--),漢族,山東臨沂人,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