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茍舉才
一路上與你同行
——我與《中國地市報人》
□ 茍舉才
我與《中國地市報人》結緣已有五年了。五年里,閱讀《中國地市報人》成為我工作的一部分,通過《中國地市報人》讓我了解了全國其他地市報先進的辦報理念、管理方式、經營策略,借鑒這些先進的辦報理念,對照和田日報社存在的問題,在制度上進行不斷完善,在辦報理念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經營管理上進行改革??梢赃@樣說,《中國地市報人》見證著和田日報社的發(fā)展。
2003年,我從和田地區(qū)紀檢委調任《和田報》黨委書記、總編輯。當時,隨著和田市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需要在城市中心位置修建一個象征民族團結的廣場,報社就處在這個廣場范圍內。報社需要整體搬遷,報社服從大局,放棄黃金地段,整體搬遷到迎賓路農機研究所。當時報社面臨的任務和壓力是相當大的,沒有辦公地點,兩個編輯部(維文和漢文)在租的房子里工作,報社職工大部分租房居住。一方面要搞建設,一方面要辦好報紙。記得第一次接觸《中國地市報人》是2005年6月的一天,當時,我到漢文編輯部找值班副總編輯商議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的宣傳報道方案。由于副總編輯外出辦事,我就在一編輯辦公桌前隨手翻看桌上的書和雜志,無意之中看到了《中國地市報人》,醒目的刊名,封面封底都是紅色的,配圖也十分得體。內容就更加吸引人,從宏觀的辦報理念到微觀的編采業(yè)務都樣樣俱全,尤其是一些老新聞工作者對這份職業(yè)的那種自豪感,他們那種兢兢業(yè)業(yè)的敬業(yè)精神讓我感動,讓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名新聞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之神圣,責任之重大,尤其是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尤為明顯。以前我一直在行政單位工作,所接觸的都是總結、報告等公文,對于辦報還是個外行。可以說《中國地市報人》是地市報新聞工作者的良師益友,通過這本刊物我才對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有了更多的了解。
2005年,我第一次參加了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在河北石家莊舉行的年會。2006年參加了在寧夏石嘴山舉辦的第二十屆新聞作品定評會。2007年,我參加了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年會。在這幾次年會上,我認識了很多地市報的同仁,通過與他們交流,受益匪淺,對于和田日報社的發(fā)展有了新的謀劃。2007年4月,《和田日報》周末版創(chuàng)刊,一改黨報正襟威嚴的古板樣子,以百姓化的風味受到讀者喜愛,在和田這個邊遠貧困地區(qū)引起強列反響。2008年是和田日報社發(fā)展上的一個重要年,這一年,“東風工程”惠及和田日報社,一臺178萬元的彩色印刷設備投入使用,提高了報紙的印刷質量。投入資金60余萬元,實現(xiàn)了采編流程自動化,結束了手工制版的歷史。采編隊伍不斷壯大,我剛到報社時,漢文報記者、編輯、副總編輯加在一起才12人,維文報也不到20人,現(xiàn)在報社采編人員70人,其中60%以上的是本科學歷,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
在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每年舉辦的各類活動中,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從1987年至今,從未間斷。越是報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報社加入到這個集體,每年都評選出許多優(yōu)秀的“三貼近”新聞作品。每屆評出的獲獎作品我都要求采編人員學習、借鑒??纯磩e人是怎樣策劃和選題,怎樣從一些平凡的小事里找新聞點。大家通過學習借鑒,采寫新聞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寫出了一些有影響、有深度的稿件,僅從日報創(chuàng)刊以來,獲得三等獎以上的作品就有200多篇,此舉對于采編人員來說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新聞作品評選進一步增強了新聞工作者的精品意識、激勵意識,對于報社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和田日報》由四開四版的周三報的《和田報》發(fā)展到四開八版的日報,2009年開通了手機報。在和田這樣一個邊遠貧困地區(qū),對于報社有這樣的發(fā)展速度離不開黨中央的關懷,離不開對口省市的支持,離不開和田地委行署的領導,離不開報社班子的開拓進取,也離不開全體采編人員孜孜不倦的付出。在這個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我們通過中國地市報研究會這個平臺,這個溝通交流的橋梁,積極借鑒全國其他地市報的先進理念,并付諸于報社的發(fā)展改革中,尤其是在一些制度上的完善方面受用較多。
我們深信和田日報社的明天更加輝煌,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更加壯大!
(作者系新疆和田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