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占友
(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室,廣東 佛山 528000)
在鑒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音樂教師要善于汲取古今中外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發(fā)揮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開展各種藝術活動,提高學生審美品位,鍛煉堅忍頑強意志,培養(yǎng)吃苦耐勞品質(zhì)和組織協(xié)調(diào)、團結合作能力,讓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富有個性的”奇妙語言,通過聲音表情達意,音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特征,所表露的情感有其獨特的感染力。筆者概括為“音樂時空漫,達意聲中涵。細品知其妙,曲韻潤心田?!币徊恳魳纷髌罚N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知識,作為音樂教師應深入挖掘、提煉、整合,并且采用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汲音樂美之甘露,讓學生心靈受到啟迪和陶冶,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效果。
案例一:欣賞《梅花三弄》(編鐘與樂隊)古曲
這是一首頗具中國古曲魅力的音樂作品編鐘與樂隊《梅花三弄》,由彭修文改編。在當今備受流行曲、搖滾樂的沖擊下,如何讓學生接受古代音樂的確有一定難度。
如何讓學生逐步了解“梅花”,喜歡“梅花”。為了達此目標備課時須確立以聆聽為主,采取將欣賞、練習與知識相融合的“循環(huán)式”教學:聆聽音樂→感受曲韻→練習主題→欣賞音樂→知識拓展(音樂、人文、歷史知識)→鑒賞音樂。完整領略古曲風韻,隨后對“梅花”的音樂主題進行視唱,體會樂曲古樸而高雅的韻味,感悟音樂中所表現(xiàn)的梅花不畏嚴寒風雪、優(yōu)美剛健的傲骨形象。引導學生對“梅花傲雪”暗喻 “人的高尚品質(zhì)”等深層次探討,同學們從梅花聯(lián)想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翠竹——千擊百磨還堅勁”的氣節(jié)……領悟到古人“借物抒懷,借物詠志”的含蓄而深刻的文化特色。利用多媒體不僅讓學生認識編鐘這一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古老的樂器,更是讓學生們看到如此精美的編鐘圖片,教室里發(fā)出一陣驚嘆聲。編鐘的出土震驚世界音樂界和科學界,整套編鐘音色優(yōu)美,正面敲擊和側面敲擊可以發(fā)出兩個不同的音,音準精確并具有了十二平均律,世界音樂史因此而需要重新改寫,的確讓學生興奮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使學生了解了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悠久歷史,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感情,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人文知識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二: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為拓寬學生文化視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識,不僅引導學生聆聽《第九交響曲》,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更深地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偉大精神品質(zhì)。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與展示有關貝多芬的圖片、畫報、《第九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分為第一部分(器樂)、第二部分(聲樂)。第四樂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有“歡樂的主題”和“團結的主題”。人們所熟悉的《歡樂頌》是最重要的段落,它依據(jù)德國詩人席勒的同名詩歌寫成的,內(nèi)容反映當時的人們“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億萬人民團結起來”的理想愿望。貝多芬用生命譜寫了歡樂,贊美了友誼,謳歌了勝利。《第九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交響樂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通過簡要的文字介紹,讓學生初步理解貝多芬那種通過斗爭換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讓學生知道在當時歐洲席卷黑暗陰云的時刻,貝多芬以銳利有力的音樂語言,寫出了光明的時代之音,實踐了他的“藝術只應該為窮苦的人民服務”的信念。他曾經(jīng)在黑暗王國中慷慨地預言過:“五十年內(nèi),世界上到處都將是共和國?!边@精確的預言,使貝多芬這部最后的杰作至今放射著燦爛的思想光芒和絢麗的藝術光輝。
在欣賞時,引導學生們綜評對貝多芬及其作品的印象,通過這節(jié)課都學到了什么?我們要學習作者身上的哪些品質(zhì)?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總結,使學生對貝多芬坎坷遭遇和生平有所了解,對《第九交響曲》內(nèi)部結構、藝術特點和深刻內(nèi)涵有所理解,以及對作者那種通過斗爭換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有更深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的生活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校藝術活動是學生施展藝術才華的平臺。通過藝術活動使學生在良好氛圍中增長藝術才能,豐富情感體驗,增強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教師應將德育滲透于課外藝術活動之中,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fā)展,讓其獲得活躍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有些青年視民族音樂為“下里巴人”,對于高雅音樂持排斥態(tài)度,沉迷于低俗狂躁的搖滾樂。這種現(xiàn)象值得關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音樂教師應發(fā)揮專業(yè)擅長,有選擇地開展合唱、舞蹈、管樂、民樂等藝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
(一)以樂激趣,豐潤多元素養(yǎng)。學校管樂團每年新增愛好管樂的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沒有基礎,從來沒“玩”過樂器,只是對某種樂器感興趣,卻不知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筆者在組織樂團訓練中,圍繞音樂做文章,以樂激趣,既注重學生演奏技能訓練,也注重對學生團體意識的培養(yǎng)。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只有大家齊心合力才能完成好作品演奏。每件樂器都要有基本功,而基本功的形成必須刻苦訓練才可以獲得。經(jīng)過一次次的訓練不僅使管樂團演奏水平得以提高,而且艱苦的訓練磨煉了意志和毅力,增強了學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正是他們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得他們演奏水平逐步得以提高,從演奏一些淺易樂曲,逐漸能夠演奏《意大利狂歡節(jié)》、《INVICETA》[美]等具有較高難度的樂曲。尤其是在“魅力佛山”——佛山秋色大巡游中,學生們有的身背大號、手持各類樂器徒步近10公里,邊行進、邊吹奏,他們個個精神抖擻,步伐整齊,雄壯的樂曲給民眾帶來了歡樂,沿途民眾為他們堅韌的毅力及嫻熟的演奏鼓掌喝彩……,他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經(jīng)受住了體力與演藝的雙重考驗,對于當今的學生來說尤顯可貴。
藝術實踐活動滿足了學生表現(xiàn)欲望,促進了學生的進取心理,鍛煉隊員之間的配合、協(xié)作及組織能力。先后多次應邀赴香港參加管樂音樂會以及“亞太地區(qū)管樂節(jié)”等。經(jīng)過長期訓練的樂團學生每次活動都能做到井井有條,舞臺排座位、調(diào)音、著裝和搬運樂器等全由學生組織管理,出色的藝術表現(xiàn)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顯示著藝術與品德修養(yǎng)結合而產(chǎn)生的育人效果,綜合素質(zhì)教育達成度較高。
(二)以樂怡情,提升文化品位。學校民樂團吸引了不少民樂愛好者,他們樂于接受民族音樂文化,他們就像嗷嗷待哺的嬰兒,渴求民族音樂的“營養(yǎng)”。悠揚的樂韻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古樸高雅的《彩云追月》感染著學生;令人精神振奮的《金蛇狂舞》讓學生感受民族風格的魅力。學生在觀看中國民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的盛況后,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對于中國民族音樂有了新的認識,更加熱愛民族音樂藝術。中國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族音樂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音樂教育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讓學生能在演奏樂曲的同時理解作品,筆者創(chuàng)作《節(jié)日歡歌》、改編《紅星歌》、《好日子》等適合學生演奏的合奏曲,使演奏的樂曲更具感染力,在參與過程中體會民族音樂美感,同時提高音樂感受能力,表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通過多姿多彩的藝術活動及參與各種場合的表演,使得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合作意識、心理素質(zhì)大大加強,提升了文化內(nèi)涵,讓學生在愉悅中生活、學習。
音樂可以喚起學生對美好人生的熱愛,使學生的精神力量得以加強。教師在熟悉作品思想內(nèi)容、深刻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創(chuàng)造手法、表現(xiàn)形式等知識基礎上,汲取音樂作品中獨特的思想內(nèi)涵、人文元素,并將其凝聚成情感的光芒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使之產(chǎn)生“靈魂的凈化劑”,通過音樂語言感化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以樂怡情,以樂輔德,達到育人的目的。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對藝術、特別是對音樂,道德內(nèi)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音樂課的一切形式都應當旨在發(fā)展學生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他們的世界觀,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學生處于人生的養(yǎng)成階段,音樂教育對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完善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時必須有目的、有意識、有層次地汲取音樂中的文化元素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湯才虎.心理暗示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2]張媛媛,李焱.試論音樂審美教育的德育功能[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