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琴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蔬菜技術推廣站 210012)
隨著高效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近年來我區(qū)設施蔬菜生產面積不斷擴大,對解決居民蔬菜的周年供應、淡季補缺、豐富市民的菜藍子、繁榮市場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廣闊的致富渠道。由于塑料大中棚、溫室等保護地設施栽培的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病蟲害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條件,致使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的種類、數(shù)量及危害程度明顯增加,且日益猖獗,成為設施蔬菜增產增收的重要障礙,嚴重影響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也給菜農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我們經過多年來跟蹤調查、探索,初步摸清了我區(qū)設施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及規(guī)律,并進行了多項設施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效果較明顯,現(xiàn)將其總結如下。
設施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種類繁多,且病害多于蟲害。在我區(qū)保護地蔬菜生產中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瓜類枯萎病、細菌性角斑病、菌核病、疫病、白粉病、根結線蟲病、早疫病、番茄葉霉病、青枯病、茄子黃萎病、病毒病、立枯病、猝倒病等;蟲害主要有溫室白粉虱、煙粉虱、美洲斑潛蠅、蚜蟲、葉螨、蠐螬等,由于上述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一般為10%~30%,嚴重的可達50%以上,給菜農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保護地設施屬人為控制的環(huán)境,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封閉,明顯有別于田間自然條件。因此,棚室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有其明顯的自身特點。棚室溫度明顯高于露地,病蟲害可周年繁殖或安全越冬,危害也重于露地,并為露地提供了病蟲源;棚室內相對濕度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長纖弱,降低了植株對病害的抵抗能力,喜濕性的霜霉病、葉霉病等病害發(fā)生嚴重;保護地設施投資較高,一經建成則較少移動,而保護地蔬菜種植的主要品種相對較少,造成重茬連作頻繁,使青枯病、枯萎病、黃萎病、線蟲病等多種土傳病害明顯重于露地;由于反季節(jié)栽培,生產上還不能提供完全滿足蔬菜在非自然條件下所需的充足條件,因此保護地蔬菜的各種生理性病害、缺素病癥等也逐年加重。
病蟲害防治原則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jù)塑料棚室保護設施的特殊生態(tài)條件,結合其病蟲發(fā)生特點,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充分運用棚室保護地空間小、相對密閉,溫濕度可人為調控的特點,在生產上采取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態(tài)防治、生物防治、合理化學防治等無害化綜合治理技術,調節(jié)棚室的生態(tài)條件,營造不利于病蟲發(fā)生危害而有利于蔬菜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增強抗性,達到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防止危險性病蟲草等有害生物隨蔬菜種子、秧苗、農家肥料等傳入傳播蔓延,一旦發(fā)現(xiàn),要立即采取措施,徹底清除。
2.2.1 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的抗病品種雖還不能滿足保護地蔬菜生產的需要,但黃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抗病品種供選用,應根據(jù)當?shù)氐纳鷳B(tài)條件、主要病害,針對性的選用抗病品種,充分發(fā)揮抗病品種的作用。
2.2.2 種子處理 多種病害可通過種子傳播,種子處理可有效消除種子上附帶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種子處理的方法有溫湯浸種、藥劑拌種等。(1)溫湯浸種:將種子放入 50~55℃溫水中浸泡 15~20min,并不斷攪拌,然后撈出晾干,催芽或播種,注意嚴格掌握浸種溫度和時間;(2)藥劑拌種:可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4%(即500g種子用藥2g),注意種子及藥粉均要求干燥,隨配隨用。農戶可根據(jù)不同種子選擇適當?shù)奶幚矸椒ā?/p>
2.2.3 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重點是苗床,可用電熱消毒法,即用電熱線溫床育苗時,在播種前升溫到55℃,處理2h;另外,也可使用農藥如綠亨1號、綠亨2號、地菌靈、根腐靈、多菌靈等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大面積土壤消毒最好是在夏秋季高溫季節(jié)棚室蔬菜拉秧后利用太陽能進行日光消毒,對于各種土傳的真菌、線蟲等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2.4 嫁接 采用嫁接技術是防治瓜類枯萎病等土傳性病害的理想方法。如用黑籽南瓜、瓠瓜等作砧木,嫁接黃瓜防治枯萎病,用葫蘆、瓠瓜作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
利用不適宜病蟲害發(fā)生而不影響蔬菜生長的溫濕度,通過短時間的高溫高濕,起到殺滅病菌的作用,該法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等,一般在蔬菜生長中后期且病害發(fā)生嚴重時采用。悶棚前最好先噴藥后悶棚,悶棚前1d灌透水。悶棚時間一般為晴天上午8~9時開始,溫度達45~46℃時,持續(xù)2h后緩慢降至常溫。
可利用黃板誘蚜或銀灰色膜避蚜,在棚室內懸掛20cm×25cm黃板,每667m2掛30~40塊可有效粘住煙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等,效果較好;用銀灰色遮陽網(wǎng)覆蓋,可有效趨避蚜蟲,減輕蚜蟲危害。利用18~20目防蟲網(wǎng)全生產過程全網(wǎng)覆蓋,可實現(xiàn)整個蔬菜生長過程不施用殺蟲劑;或夏秋季遮陽網(wǎng)頂層覆蓋,除減少蚜蟲危害外,還起到遮陽和防暴雨沖刷雙重效果。人工清除中心病株,捕殺大齡幼蟲,尤其是夜蛾類害蟲,把病蟲株帶出棚室外銷毀。使用無滴棚膜,鋪黑色地膜、采用膜下滴灌等措施,降低棚室內濕度,可大大減輕病害發(fā)生。黑地膜不僅可提高蔬菜產量,還可抑制雜草生長;膜下滴灌不僅降低棚室內濕度,而且省工、省本、節(jié)水,農藥可隨水同時一起滲入到作物根部,可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
棚室是相對封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些生物防治措施較易推行。鱗翅目幼蟲可選用蘇云金桿菌(Bt)乳劑、青蟲菌HD-1等防治,害螨可用瀏陽霉素防治;斑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可用阿維菌素防治;蔬菜白粉病、番茄葉霉病和韭菜灰霉病、黃瓜黑星病可用武夷菌素防治;各種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等可用農抗120防治;茄果類蔬菜病毒病可用83增抗劑等防治。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減少棚室內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甲胺磷等42種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劑在蔬菜上使用。正確掌握用藥量及用藥最佳時間,按照規(guī)定要求劑量和用藥次數(shù)防治病蟲害;交替、輪換用藥,防止單一使用同一種農藥,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蟲害治早、治小,病害以預防為主,發(fā)病前保護性用藥,間隔7~10d噴1次,發(fā)病后間隔4~5d噴1次,發(fā)病嚴重時3~4d噴1次,連續(xù)防治3~4次,要求在晴天中午前后噴藥,待葉面藥液晾干后再蓋小棚膜或閉棚。大力推廣煙熏劑,使用這種農藥劑型,不需要用水,相對降低了棚室濕度,還解決了陰雨天棚室內不能噴霧的難題。在使用煙熏劑時要求棚室密閉,不漏煙。目前使用的煙熏劑有預防病害和治蟲兩種。嚴格掌握各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不盲目打藥,不打保險藥,按照蔬菜安全間隔期采收上市。
通過近幾年來對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發(fā)生種類和危害規(guī)律的調查,初步摸清了主要病蟲的發(fā)生特點,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方法,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和物理防治,配以適當?shù)纳锖突瘜W防治,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病蟲害的總體防效達85%以上,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