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講環(huán)境,書房是首選。記得讀過一篇《千古文人書房夢》,把文人對書房生活的向往,寫得淋漓盡致。的確,坐擁書城是愛書人的一大樂趣。
我卻喜歡一種獨特的讀書環(huán)境——野外讀書。
這個習慣是上初中時養(yǎng)成的。小鎮(zhèn)的中學建在野外。春天的清晨,天麻麻亮,我和同學就起床,從學校圍墻的缺口走進麥田,背歷史、地理。村人在澆地,抽水機咚咚地響著,壟溝中流著新抽出的水,我們蹲在溝邊洗臉,水攜帶著地下的清諒,睡意一掃而空,腦子格外清醒。同學們散在麥田中,有的坐在田埂上背,有的在麥田間的小路上邊走邊背。清新的晨風里,麥浪起伏,野花起舞,蟲兒唧唧,鳥雀啾瞅,真是美妙的享受。這樣背書,效率極高。
畢業(yè)后,我分配到縣城的一家單位工作。縣城像個大村子,辦公樓南就是碧綠的田野。我身在單位,心在綠野,常常趁工作清閑,兜里裝本書,悄悄走進田野。
一片鋪滿紅黃野花的地頭,一片幽靜的小樹林,一方清香飄溢的荷塘,一個形狀古拙的土坡,部是讀書的好去處。我喜歡這種野逸的趣味,以天地為書房,以田壟為椅,與莊稼為伴,可低頭讀書,也可抱書漫步,也可找片干凈的草地枕書小憩。在荷塘邊讀書累了,看看青綠的水波,眼睛就舒服了。有時童心大發(fā),找一棵樹爬上去,坐在樹杈間,背靠樹枝讀書。如果四外無人,就脫掉上衣,肌膚在清風的撫摸下,爽然沉醉。有時裝起書本到村里閑逛,枯枝圍起的籬笆,雪白的小羊羔,幾堆牛糞,雞鳴犬吠,都洋溢著美感。冬日在野外讀書,常在枯草叢中發(fā)現(xiàn)鮮紅的枸杞。這些鄉(xiāng)野風景,給我以詩情畫意。
我所在的山東齊河縣,縣城故址在黃河邊,清代劉鶚曾在此寫下《老殘游記》。這是我常去的地方。記得一個細雨霏霏的周末,我拿著一本書,坐上公交車,直奔黃河,在岸邊買了點酒菜。抱膝坐在黃河邊的石頭上,看著細雨中煙籠霧鎖的黃河,居然詩意滿胸,喝著酒,想李白,思劉鶚,樂得一塌糊涂。賣酒的老漢問:“你是干什么的?”“玩兒的!”他看看我的酒,說:“你……你可別想不開啊!”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野外讀書,常常遇到無名古跡。一座殘破、寂寞的舊橋上,依稀可辨“農業(yè)學大寨”的字樣,讓人油然而生滄桑之感。一座半邊傾塌的、小小的龍王廟,廟旁泥土中露出半截斷碑,用樹枝挑去泥土,原來嘉慶年間此地大旱,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集資建廟求雨。碑文工美、嚴謹,出自百年前鄉(xiāng)村無名秀才之手,若拓下來,可作字帖。
野外讀書,常常見到詩詞中的畫面。秋冬之日,常見“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景象;秋日的天空雁陣飛過,令人想起“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深秋漫步小河邊,小河瘦了,岸邊層層痕跡,“野水參差落漲痕”的意境頓時在心頭活了。這些美景,使我更敬佩古代文學家狀物之妙。
我性情懶散,無志無才,無心無口,樂得在書卷中度日,徜徉于林間水畔,俯仰自得,體驗著喜悅而飽滿的生命狀態(tài)。
我保存著一張?zhí)厥獾臅?,是在野外得到的。那個秋日,我坐在溪邊一棵野梨樹下讀書,眼前黃影一閃,“沙”的一聲,一片梨葉落在書上。它邊緣枯黃,中心還是綠色的。我驀然想起,快立秋了,這是大自然的提醒啊!我用塑料紙把這枚葉子做成書簽,至今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