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我不喜歡寫作文
身前背后,總能聽到學生說:“我不喜歡寫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難。因此,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是小學習作教學的關鍵所在。
對策一:“三多一少”,讓習作教學降低門檻?!叭嘁簧佟奔炊嘁恍┣槿?、多一些實踐、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限制。在習作教學中,宜將情境創(chuàng)設在課堂,讓學生真情體驗;將評改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選材構思、語言表達各方面拋棄一切不必要的限制,鼓勵自由表達。因為“多了一些情趣”,驅動了學生的內需,誘發(fā)了樂于表達的潛能;因為“多了一些實踐”,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成長;因為“多了一些探究”,革新了習作指導的方式方法;因為“少了一些限制”,讓習作訓練降低了門檻,減少了拘束,放開了思維,想象大膽了,表達自由了,習作教學越來越變得有情有趣了。
對策二:編輯班級“優(yōu)秀作文集”,把成功的掌聲送給自己。每學年編輯一本班級優(yōu)秀作文集。稿源來自學生,同學們將自己獲得“優(yōu)秀”的作文工工整整地謄寫好,認真地配上與文章內容相應的圖畫,封面設計、目錄整理都由學生自己動手。教師給每一本集子取不同的名字,如《嫩嫩的新芽》《我們在成長》《從這里出發(fā)》等。每一篇習作的入選、每一本作品的“問世”,學生都把成功的掌聲送給自己,把自豪、得意與自信寫在燦爛的笑容里。
對策三:建立班級博客群組,讓習作的快樂感染同伴。建立班級博客群組,教會學生在網上寫日記、發(fā)表習作;鼓勵他們熱情點評他人的文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每當在網上發(fā)現(xiàn)精彩的習作,全班同學一起欣賞、一起評價;遇上帶代表性問題的習作,全班一起分析,提出修改意見,幫助作者修改習作。網絡日記不僅方便學生共賞互評,更有利于集體講評與修改,還有利于收集優(yōu)秀習作。
對策四:開展小組“輪流日記”活動,讓習作的激情燃燒你我。所謂小組“輪流日記”即將全班學生按每小組五人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一個日記本。從周一到周五排好順序,每組每天由一人寫一篇日記,第二天交給老師,老師當天批改,當天發(fā)還。第二天由下一位接著寫,依次輪流。教室里貼一張“比一比,哪組‘輪流日記’獲星多”的公告欄。每天獲得“優(yōu)” 的學生可在自己小組欄里貼一枚大五角星,獲得“良”的學生貼一枚小五角星。期中、期末兩次大盤點,依據(jù)獲星種類和數(shù)量評出“優(yōu)秀輪流日記小組”和個人“寫作明星”,頒發(fā)獎狀和獎品。在“輪流日記”本上,同學們敘說著一個個充滿童真的故事,傾訴著自己的快樂與煩惱;在“輪流日記”本上,學生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情真意切,無話不談。
問題二:我覺得沒什么好寫的
經常有學生皺著眉頭、撅著小嘴說:“我覺得沒什么好寫的?!弊寣W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學會發(fā)現(xiàn),是解決無話可寫的鑰匙。
對策一:引領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會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引領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平凡的生活。如親近自然、感悟親情、與動物對話、與植物溝通。多么平凡,多么微小,只要觀察了、體驗了、思考了,就會發(fā)現(xiàn)有觸動心靈的那一份感動。這種引領除了靠教師,還要獲得家長的協(xié)助,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孩子一起面對諸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對策二:鼓勵學生跨學科捕捉寫作素材。習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各科知識綜合運用和表達能力提高的統(tǒng)一過程。課程有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等,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習作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跨越學科,捕捉各科課堂上那一份份獨特的感受。如科學課上某一個發(fā)現(xiàn)帶來的驚喜,體育課上某一個游戲帶來的歡樂……都是習作的極好素材。
對策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顒邮怯心康?、有組織、有過程的,教師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活動,有意識地提醒他們留心觀察、認真體驗,他們就會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得到鍛煉,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產生傾吐的欲望。
問題三:我不知道怎樣修改自己的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倍鴮W生不大懂得怎么修改習作,更沒有自覺修改的習慣。
對策一:采用多種方式,及時組織評改。每次習作訓練,教師首先可以對當堂完成的學生習作進行面批面改。當全體學生寫完上交后,教師抽查一個小組,找出有典型意義的習作,依據(jù)該組習作要求在班上集體評價,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在集體評改的示范效應下,全班學生自評自改或互評互改。
對策二:示范引領,掌握修改方法。只有掌握了修改的基本方法,學生才能有效地修改習作。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集體評改的方式,將修改方法示范給學生,這是最直接的傳授方法。例如出示一篇例文,引導學生“一讀查字句、二讀查條理、三讀查重點”,強調只有讀才是查找問題的最佳方法。指導學生使用各種修改符號對查出來的問題加以修改。
對策三:拾級而上,培養(yǎng)修改的習慣與能力。任何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養(yǎng)修改習慣和能力上,《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個學段的要求是有區(qū)別的、有梯度的。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緊扣課標“分段要求、分層指導”的原則,循循善誘,拾級而上,使學生逐步形成習慣與能力。低年級要求學生“讓耳朵當小老師”,寫好一兩句話,自己輕輕地讀讀,發(fā)現(xiàn)并糾正明顯的漏字、多字等差錯;中年級要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高年級則要求學生寫完習作后,先自讀自改和互改互批,不滿足于增補漏字、改正錯字,也不僅僅是疏通句子,還要能根據(jù)習作的重點要求,修改那些抓不住特點、寫不具體的句段。培養(yǎng)學生修改習作的習慣與能力是一個耗時幾年的系統(tǒng)工程,應持之以恒。(作者單位:海南省??谑械诰判W)■
(插圖:澤忠)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