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私昵》系列-1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關(guān)于孤立者癥候群的片子。略有啟發(fā)。這部分人群共有的特點便是交流對象的變異。這種異變無疑與社會人際交流的某種障礙有關(guān)。社會信息化的同時,造成了信任、互愛的缺失,私密化替代了坦蕩與傾訴,帶來了交流對象的轉(zhuǎn)移與虛擬化,玩偶便成了交流對象“人”的替代品?;秀遍g,人偶合一,彼此相昵,如作繭自縛的私密個體日漸鋪漫,散落在被陽光遺忘的每個角落,或立或臥,沉湎于自己構(gòu)筑的無間私昵國,以逃避的方式回歸,以游離的狀態(tài)存在著……《私昵》系列中的“玩偶”,與《遛狗》系列中的“狗”一樣,只不過是交流的替代品,不過,“玩偶”更極端化一些而已。
關(guān)于《私昵》系列-2
機械科技的恣意拓展和人類對機械無休止的開發(fā)與利用,使得機械在不斷地人性化、智能化,而人類自身則日漸機械化、功能化,制造機械的社會精英無意問將使用機械的人們淪為社會的冗余。他們沉溺于對機械隨意操控的歡愉中,樂此不疲,享受著空前的快捷與便利,自己已然被異化為思想虛空的皮囊,自身的社會性角色已被自我囈語的獨角戲所偷換,贅肉堆積的軀體與靈魂幻化的“他者”,正上演著一幕幕自言自語的肥皂劇,而領(lǐng)銜主演者卻是虛擬的智能玩偶。
關(guān)于《私昵》系列-3
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在其著述里說:分裂人格者渴求距離,而憂郁人格者則懼怕距離。前者離群索居,喜自轉(zhuǎn);后者制造親密,好公轉(zhuǎn)。如此,我近期的一批作品中的主體該屬前者。距離、猜忌、局外人、自閉、敏感、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等是描述這群人的關(guān)鍵詞?;谶@些行為特征,促成了這類人群社交的低能、自我的膨脹,愈加使得其對自我營造的私密空間的依賴,游離于皮囊之外的魂靈附于虛擬的他者,或玩偶或機械。愈是沉溺其間,愈是交流能力衰退,最終陷于一種難以自拔的循環(huán)。社會公信力的日浙缺失與道德標準的畸變,使得分裂人格癥候群的隊伍日漸壯大,恍兮惚兮問捫心自問:自己又該歸于何類?
關(guān)于《自距離》-1
愈加精尖的機械制造精英們,正津津樂道地交流著新近的高端智能發(fā)明。殊不知正是他們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把這個充滿麻煩的社會導(dǎo)入了一個無法回頭的悖論中。更新的機械解決著更新前機械所惹得麻煩,同時也昭示著下一個麻煩的肇始。社會離原始粗陋漸行漸遠,卻離輝煌消亡愈來愈近;大眾的生活愈加便捷,當然,大腦也相應(yīng)地愈加鈍化;勞動力空前解放,當然,相應(yīng)的下崗率也在提高。不夠精英的百姓大眾。越來越淪為這個社會的冗余,距離感、陌生感進而孤寂感不期而至,像可怕的瘟疫肆虐鋪漫。顯然,蜷縮在自己營造的精神空間里,如居天堂。下意識的動作漫無目的地擺弄著、拉扯著,詮釋著動作者也無法解釋的“天堂”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