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宋徽宗因喜愛書畫而設(shè)置了宮廷畫院,經(jīng)常出各式各樣的題目對畫師們進行考試,以提高畫師們的作畫水平。一次,考試的題目是:“竹鎖橋邊賣酒家?!笨荚嚱Y(jié)束后,徽宗親自閱卷。他看了一張又一張,不是大搖其頭就是輕蔑一笑,因為他所看的畫卷內(nèi)容不是把酒店畫得金碧輝煌,就是把店中人物畫得形態(tài)各異。突然,徽宗的眼睛一亮,連聲稱贊:“好!好!畫得好!”原來,這畫卷是一名叫李唐的畫師所作,畫上是一座普通的小橋,橋邊有茂密的竹林,竹林深處,僅幾筆就勾畫出一面高挑的酒旗迎風飄揚。
徽宗為什么這樣贊嘆李唐的畫呢?因為畫題的內(nèi)容是“綠竹”“小橋”“酒店”,而題眼只有一個“鎖”字?!版i”即為主題。既然“鎖”著,就該看不到,即使看到,也應(yīng)是若有若無。李唐的畫卷,畫面上雖然沒有出現(xiàn)酒店,只有酒旗隱現(xiàn),但人看了便會想到,酒店在竹林深處。李唐的畫,妙就妙在突出了一個“鎖”字,切題,深刻。
我們寫作文也是一樣,面對作文的題目,不要急于去寫,一定要讀準題目,審清題意。有這樣一則笑話——
清朝時,一次科舉考試的作文題是《昧昧我思之》(“昧昧”指思念)。考試開始了,考生都在緊張地答卷。有一個考生由于心慌。競把“昧昧”錯看成了“妹妹”,于是便寫成了“妹妹我思之”的作文。在最后的檢查過程中,這個考生也沒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就交了卷。閱卷的人看到這份卷子后,禁不住笑得前仰后合,提筆在卷子上批道: “哥哥你錯了?!辈挥谜f,那個考生落榜了。
你看,寫作前的審題是多么重要啊!那個考生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就急急忙忙去寫,結(jié)果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最后不但沒考中,還被人笑話,他肯定是要后悔的!
世界上是沒有地方可以買到后悔藥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動筆前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審讀作文題目,對作文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要用心琢磨,真正弄懂它們的意思。然后再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認真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應(yīng)在多大范圍內(nèi)選擇材料,應(yīng)寫成記敘文還是別的文體,應(yīng)寫一件事還是幾件事,應(yīng)該用第一人稱還是用第三人稱,等等。只有這樣細心審題,才能把握題意,按題目要求寫出切合題意的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