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寫的《桂花雨》,同學們一定愛讀,因為這是一篇清新優(yōu)美的散文。課文中,那童年時代的“搖花樂”,以及那陣陣的“桂花雨”,留在了琦君的心中,也印在了我們的心間。
在閱讀這篇課文時,同學們是不是在第三自然段的“搖花樂”和“桂花雨”中流連忘返呢?是呀,這是一幅多么美好快樂的畫面啊!看那紛紛落下的桂花,真像下雨,香香的桂花雨落得滿頭滿身。這段有香有色的文字,是值得我們花些工夫,在字里行間不斷地咀嚼回味的。讓我們再來細讀這個自然段,重點把注意力放在作者的情感變化上,看看從中能讀出哪些情感來。
急切——“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這句話中,你能讀出“我”那迫不及待的心情嗎?你看,一個“老是纏著”,說明了“我”是一次又一次地催促著母親早點搖桂花。而一個“怎么還不”,把“我”等待了很久,已經等不及了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失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闭n文中沒有直接寫“我”當時的心情,但善于讀書的同學,則可以從母親的話中,讀出“我”的那份失望之情。是呀,天天盼,天天問,等來的卻是母親一句“還早呢”。如果是你,聽了母親這樣的回答,是不是心里也好失望呀?不過,作者在寫文章時,巧妙地把失望的心情,悄悄地隱藏了起來,只有細心的同學,才能從母親的話中讀到這份失望。
興奮——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在這幾句話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搖桂花時的那份快樂,以及那陣陣桂花雨所帶來的無比興奮。在“我”心中,還有什么能比母親吩咐人提前“搖桂花”,更讓自己快樂興奮的呢?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像作者那樣置身在紛紛落下的桂花雨中,但我們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展開想象,和作者一同來分享這幅美好的畫面,一起來鋪竹席、搖桂花,沐浴在桂花雨中。讀著讀著,我們仿佛也沉浸在這場芳香的桂花雨中,搖著,喊著,興奮著。
對于課文中精彩的文字,我們就要這樣一品再品。這樣,才能越品越有味道,越讀越深入。愛思考的同學,可能現在又在琢磨一個問題了:作者的心情從“急切”,到“失望”,再到“興奮”,文中為什么沒有直接寫出這些詞語呢?是的,我們在文中沒有看到這樣的詞語,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作者心情的體會。因為作者已經把自己的情感,一點點地融入到了文字之中。
也就是說,透過文字,我們可以揣摩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有人這樣說過:“文字有溫度,文字知冷暖。”
沒想到吧,把情感融入文字之中,還可以讓自己的感情表達得更委婉深刻,讓文章讀起來更有味道。
怎么樣,有沒有興趣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一下?
(《桂花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