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凱麗在美國學(xué)校的中文班上學(xué)到了“孔融讓梨”這一課。這個故事我們中國人都不陌生,孔融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在一次吃梨的時候,他挑了最小的一個。爸爸問他:“為什么要吃最小的?”他回答:“哥哥比我大,我應(yīng)該把大的讓給哥哥?!卑职钟謫?“那還有弟弟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yīng)該把大梨讓給弟弟。”
為了看看學(xué)生們理解得如何,老師挨個兒問,如果換成了她們,會不會讓梨?這天共有五個女孩子來上課,都是八九歲的年紀。第一個女孩A是獨生女,老師知道她常和鄰居家小孩一起玩,就問她,如果鄰居家的小朋友來了,媽媽拿出一盤梨,她會不會把大梨讓給鄰居家小孩吃?女孩A搖頭說:“我不會,我要吃大的?!?/p>
老師很吃驚地問:“為什么呢?”A回答:“他家的兩個小孩每次吃東西都要剩下,如果把大梨給他們吃肯定要浪費,浪費東西不是好習(xí)慣?!崩蠋熡X得,這個孩子雖然不讓梨,但她的說法蠻有道理。
第二個女孩B家里有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老來得女,對B極其寵愛。老師和藹地問:“你在家里吃梨,會不會把大的讓給哥哥吃?”女孩B連連搖頭說:“因為我媽媽和哥哥總是把大梨給我吃,我讓給哥哥他也不會吃,我吃了他們才高興。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要吃大梨。”老師看著她不知說什么才好,這孩子的出發(fā)點好像也站得住腳。
接著問到第三個女孩C,C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兩個人時常打打鬧鬧。老師問C:“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哥哥他很壞,對我一點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讓給他!”老師聽了長嘆了一口氣。
第四個問到凱麗,因為知道凱麗生在中國家庭,老師滿懷希望地問:“凱麗,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會不會把大梨讓給弟弟吃?”凱麗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不讓,我比弟弟大,我當(dāng)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這才公平。”
在重重打擊之下,老師不抱任何希望地問最后一個孩子:“你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這個女孩也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她聽到問題后,輕輕地點了點頭。老師眼睛驟然一亮,這一課沒白上,終于有孩子領(lǐng)會了故事的意義,領(lǐng)會了中華文化。老師繼續(xù)問道:“那你為什么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呢?”那女孩回答:“我不愛吃梨,我哥哥愛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部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p>
美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個性鮮明、獨立的思維永遠是被贊賞的。無論孩子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多么離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師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都會得到一句“Good try(很好的嘗試)”的贊許。從這幾個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雖然沒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讓梨”的真諦,但每個人部有自己不讓梨或者讓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