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興學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教學研究室 江蘇 蘇州 215006)
一早上連續(xù)聽了三位老師各有千秋的“性質活潑的氧氣”,見獵心喜,忍不住走上講臺,也上了一回“性質活潑的氧氣”,頗多感受,記述如下。
先是將鐵絲燃燒實驗前置,將其作為“鐵能不能燃燒?”這一課堂討論的驗證實驗,從而完成課堂引入。目的當然是想討好學生,讓他們快點接受我這樣一個陌生的老師,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我的課堂。
實驗中,由于剛上課時的緊張,盛氧氣的集氣瓶中竟然沒有加水,不過實驗結束了,集氣瓶卻沒有破裂(早上一位老師集氣瓶中放了水,結果熔化物濺落在瓶壁上,集氣瓶還是發(fā)生了破裂),真是天佑我也,且看我下面如何補救。
實驗結束后告訴學生,能讓鐵絲燃燒的氣體是氧氣,從而引出今天課題的主題——氧氣。我一般不喜歡一上來就把課題直接告訴學生,總希望引領著學生帶著好奇走進一個新的學習主題。始終認為:好奇是激發(fā)學生開始學習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動力。
接著,就提出了一個發(fā)散性問題:根據(jù)你的生活經(jīng)驗及前面的化學學習,請你說出已知的關于氧氣的知識。目的是想激發(fā)全體同學的共同參與。
給學生少量時間思考后,由于提的問題還是顯得比較籠統(tǒng),學生可能較難進行有效、有序的思考,于是我要求學生從氧氣的存在、性質、用途三方面進行檢索,一番思考后請學生起來回答。
經(jīng)過一番交流討論,最終學生說出了八點關于氧氣的知識:1.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占21%。2.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空氣中有氧氣)。3.氧氣的化學式為O2。4.氧氣不易溶于水(第一個學生回答說是水中動物生活需要氧氣,所以水中有大量氧氣,說明氧氣易溶于水;后來學生說不易溶于水。我這樣幫助學生理解氧氣的不易溶于水:如果氧氣易溶于水,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會有怎樣的后果呢?學生竊笑——我們人類就有可能因缺氧而不能正常生活)。5.木炭、紙張能夠在氧氣中燃燒。6.紅磷能夠在氧氣中燃燒。7.鎂條能夠在氧氣中燃燒。8.密度比空氣大。
接著請學生在上述八點內容中找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個問題花費了很多時間。由于不熟悉學生情況,所以請的學生基礎較差,找了幾個都不能說出來。告訴學生顏色、氣味、狀態(tài)、溶解性等是物理性質,還是不能找出來,然后再讓他找哪一點說的是關于顏色和溶解的知識,才終于找到了2和4。
那么,能否用實驗來說明氧氣不易溶于水呢?
于是我分別和兩個學生合作,做了兩個實驗讓學生體會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將一試管HCl氣體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結果試管中充入了一大半的水;再將一試管O2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幾乎沒有水進入試管。由此說明HCl氣體能較多地溶于水,而O2不易溶于水。最后總結告訴學生,以后若要知道某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就可將盛有氣體的試管倒扣在水槽中進行初步的實驗。最后的總結一定要說,以傳授學生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為以后二氧化碳水溶性學習作好鋪墊。
至于密度和空氣比較,則請同學們回想做鐵絲燃燒實驗時盛氧氣的集氣瓶的放置情況,瓶口向上,說明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以后在盛放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時,集氣瓶的瓶口都要向上。再請同學們自己推理:盛放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要瓶口向下。這樣教學的目的還是兩個:一是進行氧氣密度比空氣大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二是教會學生判斷氣體密度與空氣密度大小比較的一種方法。
然后,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系統(tǒng)歸納并請學生交流氧氣的物理性質。此環(huán)節(jié)相對容易,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
接著,我給出了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要求:物理性質(1.色、態(tài)、味;2.熔點、沸點;3.密度;4.水中的溶解性)、化學性質(跟其它物質發(fā)生反應)。試圖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框架,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建構和完善研究物質性質的思路。
化學性質沒有再讓學生在發(fā)散性問題的答案中去找,一是找物理性質找怕了,二是因為臨上課前投影屏幕放不下來,經(jīng)過電腦重啟在此時放下來了,把寫在副板書那邊的內容擋住了。
于是,又回到鐵絲燃燒實驗,問“原本不能在空氣中燃燒的鐵絲能在氧氣中燃燒,那么原來就能在空氣中燃燒的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會怎樣呢?”,完成了向氧氣化學性質學習的自然過渡。過渡得自然、流暢是我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追求,感覺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走向藝術。
然后,先做了木炭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實驗,結合生活中燒烤,介紹木炭的顏色、在空氣中灼燒時的現(xiàn)象,等發(fā)紅后伸入氧氣中,產生了火星四射的現(xiàn)象,且看到強烈的紅光,集氣瓶壁發(fā)燙(請學生觸摸)。然后要求學生按教參上提供的現(xiàn)象(發(fā)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聽寫到書本表格中指定的地方。此處有幾點說明:
其一始終不認為“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我把該現(xiàn)象改成“在燃燒后的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有渾濁出現(xiàn)”。而且我加澄清石灰水是在讓學生猜想?yún)⒓臃磻奈镔|有碳、有氧氣時可能生成什么物質后才進行的。所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一現(xiàn)象是向其中加入了澄清石灰水后才產生的而不是木炭燃燒本身的現(xiàn)象。
其二是關于筆記,一貫的主張是記在書本上?,F(xiàn)在的教材空隙很多,基本能滿足記筆記的要求,而且教材相對筆記本而言,學生不容易丟失,便于以后的復習,沒有必要為記筆記而浪費一本本子,也算低碳吧?。ㄈ魏问露际且稽c一滴做起來的)同時,要求學生完整地記下教師的板書,其意義究竟有多大?標題?框架?PPT?記了筆記,聽講、思考的時間、精力是否會被一定程度的分散?……
所以,我的個人做法是讓學生把要記的內容聽寫到教材指定的位置,在聽寫的同時進行初步的默記,也算一次練習吧——記憶的練習。
再做石蠟的燃燒,引導學生對比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不同,同樣將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瓶壁上有水霧(上課時沒有要學生記,下節(jié)課需要補上)”記在書本指定的地方。
由于時間關系,鐵的燃燒不再做實驗。課堂上布置學生回想開始時做的鐵的燃燒實驗,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上關于鐵絲燃燒實驗的具體步驟,然后指出老師剛才實驗中的錯誤操作。看看,我還是蠻有教學機智的吧!
學生總結做鐵絲燃燒實驗有如下注意點:一要把鐵絲彎成螺旋狀,二要在螺旋狀鐵絲的一頭系上火柴,三要用坩堝鉗夾住鐵絲,四要等火柴桿將要燃盡時才伸入集氣瓶中,五要在集氣瓶底預先放一層水或一薄層細砂,其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老師剛才實驗時的錯誤有兩個:一是用手拿鐵絲,二是沒有在集氣瓶底放少量水或鋪一薄層細砂。我呢,則承認錯誤,要求學生自己做實驗時必須按照書本要求進行。學生感覺有點飄飄然了,能指出教師的錯誤,而且還是兩個呢,哼!
此時,下課鈴聲聚然響起,我記著設計好的“搶答”環(huán)節(jié),于是放棄了知識建構、課堂小結和短時記憶環(huán)節(jié),立即進入了分組搶答。
理想的情況是,先和學生一起完成到目前為止關于氧氣化學性質的“完整”建構。氧氣不僅能和木炭、鐵絲、石蠟反應,還能和鎂條、紅磷等發(fā)生反應,通過新、舊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不斷完善相應知識,并促進新知識的內化,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
然后進行課堂小結,既然氧氣能和那么多物質反應,所以,氧氣是一種性質活潑的物質。在回到課題的同時提示完整的課題名稱“性質活潑的氧氣”。這樣的小結一方面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同時也呼應課堂的開頭,達到前后呼應的效果。這是我自己對課堂教學藝術的又一種追求。
然后要求學生短時強記氧氣的物理性質、三種物質加上前面學習過的鎂、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文字表達式,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點等,為后面的學生分組搶答打好基礎。因為分組搶答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有一個及時的記憶,也是一種促進記憶的練習。
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學生搶答。
第一層次,從正向、單一的思維或學習入手,設計了三個問題進行搶答,鼓勵學生全員參與。
木炭、鐵、石蠟、鎂條、硫、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
1.集氣瓶中需加水的是______;
2.集氣瓶中有水霧出現(xiàn)的是______;
3.有黑色固體生成的是______。
第二層次,從逆向、多元的思維或學習入手,設計了二個問題進行搶答,相對有一定的難度,以激發(fā)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每題20分,題目如下:
木炭、鐵、石蠟、鎂條、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題干基本沒變,相對穩(wěn)定):
1.有白色固體生成的是______;
2.生成物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______。
第三層次,要求學生提出經(jīng)過本節(jié)課學習后產生的問題。目的是:一培養(yǎng)學生反思、評價的能力,始終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好”;二本節(jié)課中存在著不能在本節(jié)課上徹底解決的問題,如為什么要在鐵絲上系火柴桿?我認為這個問題最好在學習了燃燒后讓學生來回答,而不是現(xiàn)在的告知或不規(guī)范的表述;三本節(jié)課堂教學時,我也刻意留了一些問題讓學生來提,比如,為什么要等火柴將要燃盡時才伸入集氣瓶中?為什么要把鐵絲繞成螺旋狀?等。
果然有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由于時間關系,沒有繼續(xù)太多的時間,但是有了這樣一個開頭,我想,我的學生會浮想聯(lián)翩,對所學的內容提出質疑。下課了,學生討論還是沒有結束的意思,這或許正是我們教學需要追求的一種結果吧。
最后是作業(yè)布置,我布置這樣三道題,分別如下:
1.能否用木炭、石蠟、鐵絲代替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2.請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3.金屬鎂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常用于節(jié)日的焰火、制鋁合金等。請你說說要學習金屬鎂時應該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
其目的非常明顯,第一題是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同時換一個切入點讓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再一次整合;第二題、第三題則分別是為了鞏固我在課堂教學時教授學生驗證氣體水溶性的方法、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思路.
一直在和同行們交流,為什么學生對我們講過的內容、解題方法甚至同樣的試題等會遺忘,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課堂教學本身造成的。分析我們的課后作業(yè),我們往往只是為了鞏固本堂課傳授的知識,而忽略了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方法、能力的鞏固,這種忽視在試題講評后的作業(yè)布置中尤其明顯和普遍,用我們不完整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完整地掌握教學內容能,這能說得出嗎?!這正是我特意布置第2、第3兩題的思想根源。
面對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應該換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換一些新的課堂組織形式、多點趣味、多點表揚、多點鼓勵、多點學生活動。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其實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將自己的教學思想、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滲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思想的活動,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