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益婷
(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分校 江蘇 常州 213003)
對當前教育界推行的“減負增效”的通俗理解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在實際教學中,“減負增效”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做好師生互動。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學生不但可以從問題的回答中激發(fā)思考、鞏固知識、鍛煉表達能力,還可以從教師對回答的評價中,看到教師對自己的態(tài)度、情感和期望。提問是推動學生發(fā)展最具動力性的因素,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然而一直以來,部分課堂的提問質量不高,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以下以實際教學為基礎,對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探討。
目前,教師在化學課堂提問上,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提問本身存在問題。例如課堂提問不注重對提問對象的預設,給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提過難的問題,而給基礎好的學生提過于簡單的問題,既無法提高前者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也無法滿足后者希望提高的要求。
又如,課堂提問不注重層次性。有的問題過小、過淺、過易,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有的問題沒有設置臺階,顯得過大、過深、過難,沒有學生能回答上來,最后只好由老師自己回答。這樣的提問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再如,課堂提問缺乏情境。有些問題因缺乏情境而顯得空洞難懂。例如教師直接提問“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問題顯得簡單乏味,學生回答時要靠對書本知識的死記。如果問題都缺乏相應的情景,那么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理解就是“死記硬背”,逐漸對化學失去興趣。
課堂提問指向性不明確也是一個問題。若課堂提問指向模糊,語言不準確,會導致學生曲解意思,思維偏向。例如在講到用高錳酸鉀制備氧氣的方法時,教師問:“試管如何固定在鐵架臺上?”教師提問的本意是提問試管是通過什么儀器固定在鐵架臺上的,因為問題指向模糊,導致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其次是對學生的回答指導不夠。這里列舉三種典型情況。一是有些教師提問時,當學生不會回答或回答錯誤時,往往未等學生說完,就急急打斷,提問下一位同學。這種做法違背了提問的本意。提問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答案,而是為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并根據(jù)學生思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既然學生的回答結果已經出現(xiàn)錯誤,則其思維過程必定有錯誤和缺陷,這正是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同時被打斷的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挫敗感,而一個成功的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二是有些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往往停留在問題答案的本身,不注重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引導,這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無助于師生間情感的培養(yǎng)。這樣的評價對學生幾乎沒有提升功能。三是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重復,缺乏藝術性和感染力。比如:“很好”、“錯誤”、“正確”等。這些詞在一節(jié)課上頻繁使用,缺乏新意,容易讓學生趣味索然。久而久之,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帶來的刺激程度就會慢慢減弱,失去了評價的價值。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通過觀察名師課堂提問的方式以及自己的理論學習、反思、課堂實踐,歸納出以下幾點方法。
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第一,要摸清學生的思維原點,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提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第二,把握提問的好時機。當學生思維已經展開,但遇到某個點,思維又被困住,急于尋找突破口時,這時就是提問的合適時機。第三,提問的語言要簡練精準。在預設提問語言時不要為了追求問題的深度,而脫離學生的思維速率。好的問題,要用直接、簡練的語言呈現(xiàn)。第四,不要一味追求提問的數(shù)量,而使問題缺乏針對性。提問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機會,在思考中解決疑難,而不能單純作為“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形式。要把握課堂問題的數(shù)量,提高提問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問題的預設要注意層次性,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課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由紫變紅;溶液變色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難理解,于是將這個問題分解,首先將鹽酸、白醋、蒸餾水加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發(fā)現(xiàn)加入鹽酸、白醋的,溶液由紫變紅,加入蒸餾水的,溶液顏色不變,教師問:“哪一類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學生得出結論“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再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過紫色石蕊試液的紙片,發(fā)現(xiàn)紙片不變色,問:“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學生回答“否”。最后,教師問:“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由紫變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推理想到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在這里就可以把一個較難理解的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借助實驗方法,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正視學生的層次性,提問不要僅限于少數(shù)學生中。課堂上的某一個提問可能不能適合每一個學生,但把同一個內容設置成問題串,就有可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要具備一定的情境。缺乏情境的支撐,問題將變得空洞無味。好的情境,可以提高問題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那么化學課堂提問的情境,如何創(chuàng)設呢?筆者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歸納如下:一是聯(lián)系生產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瘜W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較緊密的學科,人們的生活、生產都離不開化學,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可用化學原理解釋。若我們利用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可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例如,講到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時,通過煮沸的水不能養(yǎng)魚,人不能在水下生存這樣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學生很容易就得出氧氣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這個結論。二是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
教師對學生問題回答的反饋可分為:表揚、肯定、概括或擴充、解釋或提示、無反饋、提問他人、否定、批評等類型。顯然,教師對回答的積極的反饋,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有著提升的作用。評價的要點為:一是評價的立意要深,避免僅就問題的答案而評價。例如一節(jié)高一化學課上,教師就氯氣廠應如何選擇地址進行提問,一學生起來回答的很好,教師評價他:“你有很好的化學企業(yè)家的潛力?!彪m然這位學生以后可能不會成為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但教師的評價激發(fā)了他現(xiàn)在的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二是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幽默,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進行評價。一份調查顯示現(xiàn)在學生最喜歡語言豐富有幽默感的老師。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進幽默評價。教師一句令人忍俊不禁的評價不但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果一時詞窮,教師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也都是對學生的鼓勵。第三,巧用延時評價?!把訒r評價”是美國創(chuàng)造力教學專家帕內斯提出來的,其主要精神是“有意地隔離對觀念產品的批評”。也就是說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必過早地給予評價,而應該靈活的運用“延時評價”的原則,留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暢所欲言、互相啟發(fā),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靈感。
在當前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每位教師都在尋求良方佳策。課堂提問式教學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還應不斷摸索,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問題,尋求對策,積累經驗,提高課堂質量,真正從課堂上做到減負增效。
[1] 陳秋紅.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反思[J].教學與管理,2004,(10)
[2] 孫琪斌.課堂提問統(tǒng)計表的設計與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2)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