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宇 彭小紅
(長沙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兒童違反會話合作原則的原因分析
黃 宇 彭小紅
(長沙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該文運用調(diào)查研究法、文獻資料法和觀察法,對三名1至3歲說漢語兒童的錄音語料進行分析,考察兒童在交談中對合作原則的違反情況,并嘗試從認知和心理等方面來分析造成兒童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對于研究兒童語用能力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兒童語用能力;合作原則的違反;認知
兒童的語言運用(language using)是指兒童在學習和獲得語言的過程中不斷操作和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現(xiàn)象。兒童在交往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主要表現(xiàn)為兒童如何運用適當?shù)恼Z言形式表達自己的交往傾向,如何運用適當?shù)牟呗蚤_展與他人的交談,如何根據(jù)不同情境的需要運用適當?shù)姆椒ńM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1]兒童的語用能力,也有一個學習和獲得的發(fā)展過程。隨著認知和語言的發(fā)展,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獲得了大量的語用技能。
從質(zhì)的角度評量兒童語言交流行為的發(fā)展,有三個基本的評價指標:語言交流行為表達的清晰度,新的語言交流行為類型的生成和兒童合作交流的行為水平。[2]兒童在使用語言時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們的語言所產(chǎn)生的功能作用和對交流對方的影響就越強。本論文從對三名說漢語兒童的跟蹤調(diào)查所得語料,考察兒童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并嘗試從認知和心理等方面來分析造成兒童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對于研究兒童語用能力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
研究對象是三名1至3歲兒童(ZHZ,男,2005年12月22日生;MHR,女,2006年6月14日生;MZM,女,2007年3月5日生),都為獨生子女,其母親教育背景、職業(yè)狀況、家庭社會經(jīng)濟狀況分布無顯著性差異。兒童語言發(fā)展正常,沒有任何聽覺和言語障礙,他們的家庭成員主要以普通話為日常交流語言。
本研究為質(zhì)的研究,從長期跟蹤的兒童與成人自然對話的語言錄音中,選擇語料進行分析。這些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從兒童12個月開始跟蹤,研究者到兒童家中對兒童所處環(huán)境的自然對話過程進行錄音,不對活動或?qū)υ拑?nèi)容進行任何規(guī)定,每次60分鐘,每兩周錄制一次。為本研究所使用的追蹤時間跨度為2年。
本研究采用錄音的方法收集語料,然后用文字將錄音中兒童與成人交往的言語和特定情境記錄下來,對每句對話進行標記,按照“國際兒童語料交流系統(tǒng)”(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①語料均按“國際兒童語料交流系統(tǒng)”(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格式。要求的格式錄入計算機。
格賴斯把合作原則劃分為四個準則,即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質(zhì)的準則(Quality 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方式準則(Manner Maxim)。(3)格賴斯設想,交際雙方總是遵守合作原則來進行會話的。不過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可能會面臨這樣一種情況:遵循合作原則中的某一準則但卻違背了其他準則,即說話人并不是不能違反合作原則。毋庸置疑,兒童會話中也存在對合作原則的違反。但是受心理水平、認知能力和社會權勢等因素的制約,兒童與他人交談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目的和方向,也可能被他人控制著談話目的和方向,因此他們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和成人對合作原則的違反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
量的準則要求交談的參與者按交談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夠量的信息。缺乏足夠信息或者提供多余信息都是對量的準則的違反。
例1:MOT②MOT為研究對象的母親,AUN為研究對象的舅媽。:告訴阿姨,今天上午媽媽帶你去哪里去玩去了?你告訴阿姨啊。
CHI③CHI為研究對象,(02;00;10)指兒童錄音觀察年齡為2歲零10天,下同。:媽媽玩去了。MOT:到哪里玩去了?
CHI:那里玩去。(MHR 02;00;10)
MHR的回答顯然違反了量的準則,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給媽媽的提問。
質(zhì)的準則要求話語的參與者提供的話語的內(nèi)容是真實的。
例2:%exp④%exp表示解釋對話情境。:CHI leaves the dinning table when having lunch.
INH⑤INH、INC、INF均為調(diào)查研究者代號。:吃飯不可以走,不乖。
CHI:皮皮有事去。(MZM02:11:23)
MZM的回答違反了質(zhì)的準則,MZM表達的并不是真實的情況。顯然她并非真的有事去,但她又遵循了關系準則,她所回答的話與特定語境中話題有關,巧妙地回答了INH提出的意見。
關系準則要求談話的參與者要說與特定語境中話題有關的內(nèi)容。
例3:%exp:INC refers to the number word in the picture book.
INC:這個是幾,認不認識?
CHI:幾。
INC:<幾>[laughs]。
CHI:幾。(ZHZ01;05;14)
在ZHZ的錄音語料從一歲到引用的這次錄音(一歲五個月)這個階段,其中包含“這個是”的句子是問句:“這個是什么?”以及陳述句:“這個是XX?!毖芯空叩膯柧洌骸斑@個是幾?”,只出現(xiàn)過兩次,ZHZ顯然沒有理解這個問句,可能冬冬以為研究者告訴他這個東西叫做“幾”,所以跟著重復。這也屬于兒童在沒有理解對方話語的含義,以簡單重復來完成會話,表面看似相關,但還是違反了關系準則。
學前兒童的語體習得和語言習得是重疊的,二者都處于習得的初始階段。[4]因此,兒童要清楚明白地說出想表達的內(nèi)容存在一定的困難,會話時,往往以犧牲方式準則為前提。
例4:INF:這個夾子是用來干嘛的?
INF:這是做什么的?
CHI:<GA(夾)子>[pointing to her head.]
INF:哦,她指著頭。
INF:<那就用來夾頭發(fā)哦>[laughing]。(MHR02;00;10)
MHR知道夾子是用來夾頭發(fā)的,但是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對于研究者所問的“做什么用的?”,她回答的“夾子”是不合適的,“夾子”這個名詞更像是用來回答“這是什么東西?”因而違反了方式準則,但是她輔以指自己的頭的動作來幫助說明,還是成功地完成了交流。甚至有時候兒童會完全使用非語言的手勢來達到交流目的,應該也歸于違反方式準則,但他們遵循了關系準則,使得對話有效地進行下去了。
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禮貌原則包括六項準則,即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贊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大對他人的贊揚;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贊揚,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5]例5:AUN:我不去,我穿鞋子。*INF:哦,她指著頭。
*INF:<那就用來夾頭發(fā)哦>[=!laughing]。(MHR02;00;10)。
CHI:打。
AUN:我tiao3(換)一雙鞋。(ZHZ01;06;12)
ZHZ對于舅婆要換鞋子出門去表示反對,直接用“打”字來表達,違反了禮貌原則中的同情準則。
例16:INF:那你這個衣服漂不漂亮?
CHI:不漂亮。
INF:好漂亮的我覺得,為什么說不漂亮啊?
CHI:不漂亮。(MHR02;00;10)
MHR對于研究者的意見堅持表示不贊同,違反了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根據(jù)對MHR1歲到2歲的錄音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漂亮”一詞輸入頻率高達109次,輸出也有15次,且運用正確,應該可以判斷MHR知道“漂亮”一詞的含義并且能正確使用,那么她是真的覺得衣服不漂亮,那么她就遵循了質(zhì)的準則而違反了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
從以上語料可以看出兒童從一開始講話就具有同他人交流的會話。而且兒童在學習和進行會話的初期,和成人會話一樣會違反合作原則,但是其違反合作原則的具體情況和原因卻是和成人不同的。研究會話含義,不是從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語音、語法、語義等)去研究語言本身表達的意義,而是根據(jù)語境研究話語的真正交際意義。[6]我們可以把兒童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分為不符合語境和符合語境兩類。
從語料可以看出,在兒童最初的語言習得過程中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大多屬于不適合語境這一類。這一類的違反合作原則可以找到以下原因。
1.兒童認知能力的不足。由于兒童感知經(jīng)驗不足,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導致他們違反量的準則。上文研究結(jié)果中MHR(02;00;10)對于媽媽帶她去了什么地方玩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來使她完整地回答研究者的問題。體驗哲學認為,語用意義源于人體體驗,主要包括人的大腦以及圍繞在它周圍的物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認知結(jié)構(gòu)是一種由人體體驗構(gòu)成的意義結(jié)構(gòu)。[7]發(fā)展心理學家提出“心理理論”這一術語,對其寬泛的理解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意圖、愿望、信念等的認識和理解,語言獲得建構(gòu)論采用這種最寬泛的理解,兒童心理理論表現(xiàn)為社會認知技能,從9-12個月開始,兒童能夠注意共同關注對象(joint attentional frame),揣摩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進行角色互換模仿(role reversal imitation),這些技能都是語言獲得的心理基礎和機制[8]。因此,12個月的兒童已經(jīng)初步具有社會認知技能的基礎了,但是其發(fā)展還剛剛開始,離完善還有很大的距離。
2.“語言意識”的缺乏?!罢Z言意識”是指一個人能分析、思考、追憶語言并意識到不同的語言成分,因此語言意識是一種語言運用的特殊形式,相對人類基本語言能力,語言意識出現(xiàn)得相當晚。[9]因此年幼的兒童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是否理解交談對象所說的話,而導致對質(zhì)的準則的違反。
3.兒童言語的自我中心。皮亞杰(Piaget)從兒童自身發(fā)展階段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兒童的言語和思維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質(zhì),年齡在2-7歲的兒童一般不會有意同別人說話,也不會根據(jù)聽眾的不同而選擇和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而是自言自語,因此嚴格地講不能算是會話,兒童的心理與活動的一切特點都是從這一基本特點中產(chǎn)生的。[10]從上文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在會話中兒童違反關系準則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交談中兒童常常不關注或者不能長時間關注交談的對方所說內(nèi)容,而是自顧自地把自己所想的講了出來。
4.兒童社會能力的局限。發(fā)展語用學中Corsaro(1979)對成人—兒童會話互動的社會語言學類型的研究表明,在兒童—成人會話中,兒童總處于不利的位置,因為他們對什么是符合文化習慣的話題知之甚少,而且對有關這些話題的知識也缺乏了解。[12]1到3歲兒童社會化程度還很弱,社會能力的發(fā)展尚處于初期,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導致一個兒童違反禮貌原則的一個重要原因。
5.語言能力的欠缺。在違反方式準則的情況中,兒童理解了交談者的意思,也知道自己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MHR(02;00;10)知道研究者問她的“夾子是做什么用的?!彼仓朗怯脕韸A頭發(fā)的,但是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她只用了名詞“夾子”來回答,并用手勢來輔助。兒童在語言能力欠缺時往往會使用體態(tài)語來替代,犧牲了語言表達的方式,達到交際效果。
適合語境的違反合作原則在語料中比較少見,接近成人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例如上文研究結(jié)果中MZM(02;11;23)對于研究者說:“吃飯不可以走,不乖。”她回答:“皮皮有事去。”已經(jīng)很符合語境了。兒童有時候會說出用詞很符合語境而讓大人很吃驚的話來。由于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對外部世界結(jié)構(gòu)化(即概括或抽象化)的結(jié)果,因此具體場合中經(jīng)常用到或出現(xiàn)的語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腦中結(jié)構(gòu)化。[6]經(jīng)了解,MZM的媽媽經(jīng)常喜歡使用“有事去”作為推辭,所以“有事去”這一結(jié)構(gòu)和它使用的具體語境在MZM的大腦中結(jié)構(gòu)化了。語用因素的結(jié)構(gòu)化產(chǎn)生認知語境,認知語境是人對語言使用的有關知識,是與語言使用有關的、已經(jīng)概念化或圖式化了的知識結(jié)構(gòu)狀態(tài)。[6]
兒童語用發(fā)展是個復雜的過程,語用習得是從兒童一開始與他人交流就伴隨著語言習得一起發(fā)展,相輔相成的。本文通過對三名1到3歲兒童錄音語料的分析,總結(jié)了兒童違反合作原則的類型,并試圖推測可能引起兒童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但是兒童語用發(fā)展與語言其他領域的關系、與社會認知水平發(fā)展的關系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兒童語用發(fā)展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進一步跟蹤被試兒童研究其發(fā)展過程。兒童語用發(fā)展研究對于兒童語言教育、社交技能培養(yǎng)、社會性發(fā)展等應用需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Ninio,A.&Snow.C.E..Pragmatic Developmetn[M].Bouldwe,CO:Westview Press,1996.
[2]Zhou,J.Pragmatic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speaking young children:from 14 months to 32 months.Ph.D 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1.
[3]劉潤清,文旭.新編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潘世松.學前兒童會話原則的違反與會話策略的運用[J].修辭學習,2005,(4):67.
[5][英]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M].李瑞華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6]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Michael Tomasello.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3.
[9]徐速.兒童語言發(fā)展研究的新進展[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3,(4):74-77.
[10]周兢,李曉燕.0-6歲漢語兒童語用交流行為發(fā)展與分化研究[A].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華東師范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第1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11]Piaget 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M].London: Rout ledge and Kegan,Paul,1926.
[12]丁建新.發(fā)展語用學關于兒童話語能力的研究[J].集美航海學院學報,1998,(2):36-41.
(責任編校:韓 光)
H153
A
1673-2219(2010)07-0192-03
2010-05-21
湖南省教育廳2008年度科研課題(項目編號08C074)。
黃宇(1973-),女,湖南長沙人,在讀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習得。彭小紅(1970-),女,湖南漣源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