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紅
活動化教學法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吳巧紅
活動化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理念的一種應用形態(tài),它是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zhuǎn)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顒踊虒W法所體現(xiàn)的是“以學生為主,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形式”的理念,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擬針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高職公共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活動化教學法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明確活動化教學法的實施步驟及教師的角色定位,以期能提高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質(zhì)量。
活動化教學法;高職英語教學;主體參與;教師角色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尤其是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一直存在課堂教學講解多,模式單一,氣氛沉悶等狀況,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和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語能力非常欠缺,而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目標的獨特性,要求高職教學必須以應用能力為本位,其教學也應在“實用為主,夠用為度” 原則的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更新,以任務型教學模式為代表的活動化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特別是中小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北京、上海的一些語言學校在英語活動教學特別是課外英語活動開展方面進行了許多試驗并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實踐證明,雖然在活動化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細節(jié)問題需要改善提高,但活動化教學是必要的、可行的,是適應學生語言學習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然而從調(diào)查走訪的結(jié)果看,活動化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中應用得卻不多。本文通過分析影響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論證活動化教學模式運用于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活動化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而皮亞杰等人提出的建構(gòu)主義理論進一步為活動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建構(gòu)主義理論強調(diào)個人學習的主體性和活動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生活和經(jīng)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jīng)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靠簡單的傳授,而是通過個人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通過個人積極的意義建構(gòu)而形成的。它強調(diào)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活動化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理念的一種應用形態(tài),它是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zhuǎn)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該教學理論認為,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并不能直接使學習者掌握語言,而“用語言做事”,即學習者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語言的習得,最終才能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語言學習的“活動”是指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操作性強的、任務化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也就是說,教學任務不同,教學活動的設計也就有所區(qū)別,但具有不同任務的活動卻始終指向既定的教學目標。活動化教學法所體現(xiàn)的是“以學生為主,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形式”的理念?;顒踊虒W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使用目的語言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各項活動中學習語言交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靈機應變的能力,還有利于促使他們在相互影響中自主學習。這是一種強調(diào)“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
1.課堂教學模式相對陳舊。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學過程仍然受到傳統(tǒng)語法翻譯法的影響,比較注重講授語法知識,而對語言實際運用的教學力度遠遠不夠。課堂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
2.高職生生源較復雜,水平參差不齊。
高職學生的生源相對比較復雜,學生的水平和語言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大班上課時很難進行師生雙向交流,缺乏課堂操練的機會,學生課堂發(fā)言、練習口語的機會大為減少。在這種情形下,師生之間或?qū)W生之間不易得到教學信息的交流,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給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嚴重的困難,無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3.課程安排不甚合理。
絕大多數(shù)的高職院校中,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英語課程的安排、教材的使用千篇一律,不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學生對于這種課程提不起興趣,普遍不愿意開口。
4.教學考核測試手段單一。
當前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考核還是以期末的書面考核成績?yōu)橹?,這種單一的、完全書面的考核手段不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對英語人才的需要,不能準確地測試學生的語言能力。多數(shù)高職學生對英語課設定的學習目標就是期末考試及格,通過英語應用能力A、B級考試,他們認為英語對他們將來所從事的行業(yè)沒有用處,對英語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給高職英語教學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1.活動化教學法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一直未能使學生們變得喜歡開口說英語并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大多數(shù)學生對英語課不感興趣或沒有信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英語作為一項技能對他們未來的重要性,他們迫切希望提高語言交際、運用能力,增強自身的素質(zhì)與社會競爭力,意識到應該學好英語,然而卻力不從心。在活動化教學中,教師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交際需要確定互動任務,由學生圍繞這一任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并對自己的學習做出評價。具體地講,它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動力、手段和目標,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獲得新知識和提高技能。其突出優(yōu)勢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問題相結(jié)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quán),教師則能動地進行引導和激勵,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nèi)容,著力提高學生的用英語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并讓學生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提高對英語學習的信心。課堂活動的互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密切同學、師生之間關(guān)系,使學生們課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積極、更充實,同時也體現(xiàn)了用英語做事,在活動中學習英語的教學原則。
2.活動化教學法能統(tǒng)籌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水平。
在高職英語課堂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英語教師很難在傳統(tǒng)課堂上找到使各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都得到滿足的一個平衡點,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英語課失去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活動化教學法中,教師可根據(jù)各層次學生的英語水平設計不同內(nèi)容難度的任務,不同的形式和內(nèi)容能突出學生的強項,鍛煉提升其弱項,從而促進學生多種智能的均衡發(fā)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這種教學方法使得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順利解決自己的任務,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顒踊虒W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教師設計的難易不一的活動的同時張揚個性,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從而實現(xiàn)不同的目標。
3.活動化教學法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的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應用。”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對于英語、政治、專業(yè)理論這類課都不太感興趣,但對于他們的專業(yè)實踐課程卻有著濃厚的興趣,顯示出較強的學習和操作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設法將英語課程實踐化、動手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突出專業(yè)特點,針對專業(yè)特點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增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教師應鼓勵學生們?nèi)ゲ樵?、熟悉、掌握與本專業(yè)相關(guān)的知識來完成活動,對自己能用英語來表達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而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獲得無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活動化教學可以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zhuǎn)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把培養(yǎng)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全過程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完成一個個任務活動中不斷培養(yǎng)和拓展學生的能力。
4.將活動化教學與考核融合,能有效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針對當前教學考核測試手段單一的情況,我們采用與我們的教學理念相配套的對學生的考核措施,期末考試統(tǒng)一出題,但成績只占總成績的50%, 而另50%的成績則是由學生在平時完成的“任務”和“項目”中的表現(xiàn)決定,這樣就能夠激發(fā)學生日常學習中參與完成“任務”和 “項目”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實踐,提高教和學的效果。
1.活動前(Pre—activity)。
在出現(xiàn)真正的活動任務之前,教師應事先將與完成語言活動相關(guān)的語言知識要點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準備,搜集相關(guān)資料。教師提前布置任務的好處是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試圖解決問題的期待中保持興趣。這一步驟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性的學習來進行前期的知識準備。
2.活動中(While—activity)。
教師根據(jù)每一次課堂教學的目標任務要求,設計數(shù)個教學活動任務,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在一定的時間段內(nèi)自主或合作完成相應的各項活動任務。在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可以互相問,也可以詢問教師。然后,各組選出一個代表,在小組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將準備好的材料向全班展示。各組所選代表每次應該是不同的學生,以使每位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小組展示完后,其他同學也可以質(zhì)疑、討論。最后,由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活動的情況作必要的小結(jié)。
3.活動后(Post—activity)。
在教學活動任務完成之后,可以由學生先進行討論、互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歸納、小結(jié)。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使學生處理好語言、詞匯和短語,以及重點句型和語言知識等的一般關(guān)系。這一步驟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總結(jié)與歸納,使學生掌握語言的結(jié)構(gòu)性特點。
1.堅持學生主體參與的原則。
在活動化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體,我們應該堅持學生主體參與原則。這是活動化教學的前提。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問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他們經(jīng)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語言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參與感,從多方入手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中,提高英語課堂活動化教學的效率。
2.堅持活動設計貼近生活和具備探究性的原則。
新課程強調(diào)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內(nèi)容,因此,在活動化教學的活動設計上應該貼近生活,具有時代性。只有有著現(xiàn)實生活意義的活動才會對活動的主體有吸引力。另外,活動設計應具備探究性,也就是說教師所設計的英語課堂活動教學的載體——英語問題應當具有探究性,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要太難,是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能探究解決的。要盡量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出色完成任務,從而順利完成活動化教學。
3.堅持活動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原則。
正如前文所述,英語課堂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必須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有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因此,我們在設計活動時,應當堅持活動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原則,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各自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
4.堅持活動設計的循序漸進原則。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任務應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并且前后連貫,層層深入。一般來說,學生只有在完成前項活動任務的基礎上,才能順利過渡或提升到后項活動任務,從而在語言技能的訓練方面,做到先輸入后輸出,使教學訓練呈階梯式層層推進。
5.設計和組織活動時應注意明確活動的目的性。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使課堂教學時間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活動收到預期的成效,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應注意明確活動的目的性。課堂中每個活動的設計都應依據(jù)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nèi)容而設計,教師要說明活動的形式、要求、規(guī)則、內(nèi)容及完成活動的時間等。
活動化教學法實施時在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十分注意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教學過程的教與學這對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由教師的地位所決定的。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對于教師來講,首先要做到的是對總體目標任務全面與正確的理解,教師是“ 導演”,學生是“演員”,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活動,而且是應該能夠控制所設計的活動的。學生只有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能動作用,提高學習效率??梢哉f,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將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所以,教師一定要發(fā)揮好其主導作用,使學生在個人或集體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在活動中使用語言,提高語言能力與綜合素質(zhì)。
綜上所述,活動化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要英語教師們認真把握活動化教學理念,把活動化教學模式的理論運用到高職英語教學中,結(jié)合教學實際和各種教學手段方法,設計好活動,組織好小組活動,及時反饋,必定能有效改善高職英語教學現(xiàn)狀,為英語課堂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教學效果。
1.黃宏: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與優(yōu)化[J]. 外語教學研究,2009(1)
2.項莉: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可行性的初步探析[J].外語教研,2008 (16)
3.余曉梅 陳楠:任務型教學法中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研究,2007 (14)
4.江麗琴:英語課堂教學的活動化模式探究[J]. 江西行政學院學報, 2005 (7)
5.李生筠:在教學中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6(7)
6. 劉文娟 馮靜:試論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新課改的影響[J]. 內(nèi)江科技,2008(3)
TheApplicationofActivity-basedTeachingApproachinthePublicEnglish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u Qiaohong
The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odel is an applying form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it changes the basic concept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into the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he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ethod embodied the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task-centered and activities-structured ”.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in English learning effectively, it will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earning methods. 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the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od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expla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steps taken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ethod;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subject 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teachers
ClassNo.:H319.3DocumentMark:A
張慶祥 鄭英玲)
吳巧紅,在讀碩士,講師,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麗水。郵政編碼:323000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院級課題(LZYB200822)
1672-6758(2010)01-0099-3
H31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