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峰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yī)院,224600)
1.1 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為本科 2006年 12月~2009年12月診治的 26例青中年 AM I患者,年齡最小為 26歲,最大年齡為 42歲,平均年齡 34.6歲。均為男性,全部病例病史,心電圖改變及(或)心肌酶變化均符合關于 AM I的診斷標準,均為第 1次發(fā)生心肌梗死。
1.2 方法 對每例患者詳細采集病史,包括性別、年齡、體重、吸煙史、飲酒史、既往病史(著重于高血壓、高血脂、高體重)、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級親屬冠心病為家族史陽性)。以及 1周內有無存在過于疲勞、思想負擔過重,精神壓力較大等因素。血壓≥145/95mm Hg為高血壓,平均飲白酒> 150g/d、超過 5年為酗酒。吸煙量以≥20支 /d×5年者為大量吸煙者,體重指數(shù) BM I≥25為肥胖。記錄起病時間,有無心絞痛史,發(fā)作時胸痛是否典型,發(fā)病時心電圖特征及有關心肌壞死標志物的動態(tài)變化。根據(jù)每例病例危險因素、發(fā)病誘因、臨床表現(xiàn)等進行調查分析。
2.1 發(fā)病誘因 劇烈體力活動過度勞累后發(fā)病 11例(42.3%),大量飲酒飽食 7例(26.9%),情緒激動3例 (11.5%),精神過于集中、興奮 (賭博)2例(7.6%),無明顯誘因 3例 (11.5%)。
2.2 危險因素 本組病例中吸煙 25例(96.1%),體型肥胖伴有高脂血癥 23例(88.5%),高血壓病16例(61.2%),有心血管病家族史 14例 (53.9%),酗酒者 10例(38.5%),糖尿病 2例(7.5%)。
2.3 臨床特點 本組患者均為急性起病,首次發(fā)病即呈 AM I23例(88.5%),以典型的心前區(qū)疼痛或持續(xù)劇烈胸痛 21例(91.3%)為首發(fā)癥狀,且較劇烈。臨床診斷為前壁心肌梗死 12例,下壁 8例,前間壁 3例,廣泛前壁3例。本組無死亡病例。
3.1 發(fā)病情況和誘因 青中年人 AM I少見,但近年來患病率有增多趨勢。主要為男性,本組均為男性,發(fā)病前多有大量吸煙、酗酒、暴飲暴食、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誘因。起病突然,發(fā)病前少有先兆癥狀,且發(fā)病時癥狀多較典型。大多以劇烈持續(xù)胸痛起病,呈典型的 AM I臨床過程。
3.2 臨床特點 本組資料顯示青年 AM I具有以下臨床特點:男性明顯多于女性。這可能與年輕男性雄性激素分泌較多、吸煙飲酒量大、脂肪、熱量攝入較多,體力活動減少,而年輕女性雌激素分泌水平較高,且雌激素被認為有舒張血管、降低纖維蛋白原、降低 LDL-C、提高 HDL-C和減少氧化等保護作用等。另外可能與女性吸煙率低有關。從臨床表現(xiàn)看,發(fā)病急驟,先兆癥狀少,初次發(fā)病即呈典型 AM I過程,既往一般無心絞痛史。從心電圖看,梗死部分多在前壁和下壁。青年冠心病患者血管病變多數(shù)較簡單,大多為單支血管病變[2]。這可能與青年冠心病患者病程短,較少合并糖尿病及嚴重血脂異常有關。嚴重并發(fā)癥少,病死率低。這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心功能好,不存在心臟的退行性變化,有充分能力進行代償和修復。
3.3 危險因素 吸煙已成為青中年 AM I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大量吸煙。本組吸煙占96.1%,這與國外文獻報道相似。吸煙的年齡越早,煙量越大,其危險也越大,有報告吸煙 2年左右即可造成動脈內膜嚴重損傷,其可能機制是:吸煙的心血管效應主要是尼古丁興奮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氧化碳和血紅蛋白結合而降低血液攜氧能力造成血管內皮缺氧性損傷,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心肌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脂侵入動脈壁,成為動脈硬化的開端,長期吸煙可增強血小板凝聚,血粘度增高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而促進心肌缺氧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加速冠狀動脈硬化的形成,發(fā)生心肌梗死。高脂血癥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本文達88.5%,因此,嚴格控制高脂血癥對中青年人群的 AM I預防尤為重要。近年研究表明血脂中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DL-C)增高與冠心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關。有文獻表明血漿HCY水平增高可增強血小板聚集性,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血漿HCY升高的幅度與冠狀動脈病變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有關[3]。肥胖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腹部肥胖已被認為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肥胖類型[4]。本文資料顯示在中青年AM I中肥胖因素尤為突出,高 BM I值與 AM I顯著相關。高血壓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的病變和左心室的肥厚。冠狀動脈屬于較大的動脈,血壓升高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系。高血脂、高體重、高血壓往往都不是獨立存在,高體重一般都伴發(fā)高血脂高血壓,而高血壓的主要相關因素是高脂血癥與肥胖。飲酒對青中年人 AM I也有影響,本組 38.5%患者酗酒,而且26.9%患者發(fā)病前大量飲酒。大量飲酒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影響與數(shù)量有關,呈“U”形曲線關系。本組資料表明長期過量飲酒是青年 AM I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統(tǒng)計中,陽性家族史者 14人,占 53.9%,提示青年 AM I與遺傳因素有關,說明青年人心肌梗死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此外由于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心理壓力大,過度勞累緊張,引起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血管內膜收縮,從而引發(fā)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亦是造成青年 AM I發(fā)病的重要原因。
3.4 預防措施 青中年 AM I存在多重危險因素,應提早加強宣傳,早期預防,重點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強調早期去除危險因素,提倡年輕人戒煙,限飲酒,避免過度勞累,調節(jié)情緒、適當減壓、合理膳食。積極開展高血壓病、高血脂癥、肥胖病的防治工作。對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早期監(jiān)測,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綜上所述,提示我們:傳統(tǒng)的冠心病危險因素依然是年輕 AM I患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吸煙和超重 /肥胖更加突出,且危險因素呈聚集趨勢。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超重 /肥胖和高心理壓力等危險因素日趨顯著。要提高中青年發(fā)生 AM I的警惕性,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對高危人群做好早期預防監(jiān)測工作,重視危險行為的修正,把重點放在健康教育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上,如戒煙限酒,保持良好飲食習慣,適當有氧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是年輕人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的重要方面[5],是降低青中年人 AM I發(fā)病率的有效措施。
1 梁文生.姜德廉.劉啟明.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冠狀動脈病變特征分析 [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7,12(2):118~123.
2 王晉軍.楊超慧.張穎.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及其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2,21(3):172~ 174.
3 孫淑紅.胡大一.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J].中國水電醫(yī)學.2006,(5):30~31.
4 王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30例臨床特點分析.當代醫(yī)學.2009,15(32):62.
5 林樹喬.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 [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