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梅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壓制.救贖.成長
——解析《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女性意識的建構
張建梅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從女性主義角度對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進行文本層面的解析,梳理女主人公露西女性意識建構的3種存在形式:男權社會對露西女性意識的壓制,愛默森父子平等自由思想對露西處于混沌狀態(tài)女性意識的救贖,以及露西女性意識的成長、發(fā)展和最終確立.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壓制;救贖;成長;女性主義
女性主體意識是指女性作為主體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1]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女性作為一個整體在女性意識的覺醒方面處于"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女性在社會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扮演他者角色.18至19世紀,一些女性作家?guī)е?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的質問,在其作品中開始關注婦女的生存境遇.相比之下,許多男性作家卻害怕描寫女性成長會讓婦女闖進男性長期控制的社會領地,從而失去統(tǒng)治女性的權威.然而英國作家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卻直面女性主體意識問題.為此,文學批評家阿諾德.凱特寫到:"福斯特有深刻而永恒的洞察力,他從不害怕大問題也不屑于用虛偽的言辭來掩飾自己的疑點或弱點,從而保護自己和順應時代潮流."[2]本文將圍繞壓制、救贖與成長闡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的女性意識建構的3種存在形式.
西方二元對立的哲學思想是女性主義批判和顛覆的主要對象之一.二元對立體現的是前者優(yōu)越于后者,前者控制后者,例如理智/情感、男人/女人、主體/他者、人類/動物,所以女性主義認為二元對立思想體現的是不平等的統(tǒng)治關系.福斯特的長篇小說《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解構的就是這樣一個二元對立的英國社會,其代表人物包括女主人公露西的未婚夫塞西爾、副牧師伊格以及露西的母親哈妮切其太太和表姐班尼特小姐.
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伊萊恩.肖瓦爾特(E. Showalter)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一書中指出,在父權制文化中,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作為男人的私有財產來描寫的,是男性的附屬品.女主人公露西的未婚夫塞西爾就是這樣的代表.塞西爾腦海里所設想的唯一的人際關系就是封建的關系:保護人與被保護人的關系.他根本看不到露西的心靈所渴望的同志之誼,從不與她進行她渴望的平等的交流,因為他認為女性的魅力在于她的嫵媚,討丈夫喜歡和保持大家閨秀的應有風度而不是辯論,不是自己作出決定.因此他不愿意讓露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塞西爾身上所體現的缺乏激情,從不任意表達真情實感的所謂"紳士形象"在小說的一個情節(ji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他和露西在林間散步時,他想親吻露西.在這樣一個浪漫的時刻,他卻喪失勇氣,畏首畏尾,像做了什么有失體面的事情怕人發(fā)現一樣謹小慎微."他變得很不自然,眼光不斷向周圍掃去,生怕有人看到他們.他的勇氣消失了.在這一十分美妙的時刻,他只感覺到一切都很荒謬可笑.他一面向她迎上去,一面心里卻希望能后撤.當他接觸到她的面頰時,他的金絲邊眼鏡從鼻梁上滑了下來,緊壓在兩人之間."[3]72因為他是"這樣一種人,不可能和任何人很親密"[3]122.
另一位男權思想的忠實捍衛(wèi)者是伊格副牧師.基督教中牧師的職責是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在《圣經》中,牧師的原意就是將迷途的羔羊帶回羊圈的牧羊人.而伊格副牧師雖以"牧羊人"自詡,卻是個筑起柵欄,極力把不符合他的社會等級標準的人如愛默森父子排擠在柵欄之外的勢利小人.他之所以鄙視愛默森先生,是因為他沖破傳統(tǒng)的理念,"結了一門好親",娶了出身富有的愛默森夫人并相親相愛.但在男權思想籠罩的社會,他們的結合必然遭到反對.在談到愛默森先生時,伊格副牧師說:"我弄不懂他怎么會臉皮厚得居然敢拿正眼看我,膽敢和我攀交情."[3]67然而,當愛默森夫人因兒子喬治得了傷寒而不得不尋求上帝的幫助時,這位牧師不是給予安慰,反而"啟發(fā)她思考罪孽的問題,她想來想去就垮下來了"[3]141.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沖破了西方二元對立思想的羈絆,因為作者不但抨擊了女性主體意識成長遭到男性的壓制,也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女性主體意識成長遭到女性的壓制.男權社會思想更是深刻地侵蝕了一些女性,禁錮了她們的思想,壓制了她們的欲望.更可悲的是,她們一方面在男權思想的控制下喪失自我,被剝奪了追求幸福的權利;另一方面她們卻成為男權思想的捍衛(wèi)者,阻撓處于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其他女性尋找自我,追求獨立自主.小說中,露西的表姐班尼特小姐便是個典型.她認為: "一位女士,憑著機敏和潔白無瑕的名聲,可以通過間接方式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她親自去沖鋒陷陣,那么她將首先受到指責,繼而被人看不起,最后大家將不理睬她."[3]26她呈現給露西的是個沒有歡樂也沒有愛的世界,是個充滿戒備與障礙的羞怯的世界.她以露西的保護人自居,卻只"使得露西有一種被包在大霧里的感覺"[3]9.露西的母親哈妮切其太太亦是如此.她為露西終于接受塞西爾的求婚感到滿心歡喜,塞西爾在她眼中是乘龍快婿的不二人選.這并不是因為她喜歡塞西爾的性格和為人,事實上塞西爾的傲慢和自以為是讓她感到很不自在,但是她的價值體系中只有塞西爾這一類"有很多重要社會關系的人".即使她無法容忍塞西爾對她的輕蔑而不時向露西抱怨,她是絕不會接受喬治這樣的青年,盡管他熱情、真誠、善良.她固守傳統(tǒng),不敢正視人的欲望和本性,視露西和喬治的愛情如洪水猛獸.露西和喬治的結合讓她無法原諒,甚至斷絕了和露西的關系.
通過對女主人公露西的描寫,作者完全打破了某些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要么是天使,要么是魔鬼的二元對立模式.露西出身于富有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環(huán)境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她一直掙扎于男權思想的壓制與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反抗與成長之中.露西自幼接受的是福斯特一貫反對的英國公學教育.福斯特認為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有"充分發(fā)展的體格,相當發(fā)達的大腦和發(fā)育不良的心"[4].露西的那顆"發(fā)育不良的心"在英國中產階級關于女性尊嚴和淑女規(guī)范的影響和束縛下,徘徊在萌發(fā)的自我意識與男權社會傳統(tǒng)的保守態(tài)度之間,思想處于"混沌"的狀態(tài).每當她自身的本能和欲望屈從歸位于男權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時,她深深地感到自己"不再努力要理解自己,而加入了黑暗中的大軍.他們既不受感情的支配,也不受理智的驅使,卻跟著時髦的口號,大步走向自己的命運……向心中的敵人,唯一值得重視的敵人投降"[3]126.
小說一開始的一個情節(jié)恰如其分地刻畫了露西思想上的混沌.當愛默森父子真誠地愿意把能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換給她和表姐班尼特小姐時,她本能地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美好的,但是她周圍人的過激反應使她不愿意為他們辯護.她內心深處欣賞愛默森父子的熱情助人和坦率真誠,但她周圍人的態(tài)度使她無法擺脫傳統(tǒng)觀念對她的影響.露西內心的掙扎和斗爭在"遭遇"到喬治的愛情之后變得更為激烈.在意大利紫羅蘭盛開的花叢中她與喬治接吻后,盡管她的感受與勇氣使她感到莫名其妙的歡樂,而在感受愛情的同時她也為自己大膽的行為尋找種種借口.她不能正視自己的感情,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和喬治的愛情不符合她所在階級的標準,她甚至害怕這件事被別人知道而憂心忡忡.雖然在內心深處,她寧愿拋棄男權社會強加給她的"永恒的女人"的稱號,但面臨著真正的愛情的萌芽,她搬出了所謂個體的獨立性和女性尊嚴來試圖窒息它.露西曾一度將音樂作為逃避乏味和一團糟的生活的避風港. "一打開鋼琴,就進入一個比較扎實的世界,這時她不再百依百順,屈尊俯就;不再是個叛逆者,也不再是個奴隸."[3]20但是音樂并沒能使露西真正地成長起來,一走進現實生活,她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變化.教區(qū)長畢比先生就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要是哈尼切其小姐能對生活和彈琴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那會是非常激動人心的."[3]21
對露西女性自我意識的蘇醒起推動作用的是那次意大利之旅.當一位年輕的車夫摘下一大朵紫羅蘭給她時,她由衷地感謝他.她感到"世界是美好的,也是直接相通的"[3]42.在意大利"一個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得到平等的溫暖,就像人人都能享受陽光一樣……她是個叛逆者,是個希望獲得與她所愛的人同樣的平等地位而不是追求更大居室的叛逆者
……因為意大利給了她人在世界上所能占有的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她自己的心靈"[3]74.
真正啟迪露西打開心扉、認識自我的是愛默森父子."在愛默森父子身上,沒有男權社會的有害思想與意識.他們始終站在男權社會的對立面."[5]他們樂于助人,待人坦率,熱情而富有活力,不理會陳規(guī)陋習的束縛,使露西在令人窒息的中產階級生活中呼吸到一絲清新的空氣.愛默森父子的言行常常與英國中產階級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當伊格副牧師強迫車上那對接吻著的意大利青年分開后,愛默森先生說:"這不是勝利,這是失敗.你把沉浸在快樂中的一對拆開了."[3]39
福斯特通過愛默森父子反傳統(tǒng)的做法,打破了西方的二元對立,解構了男權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刻板模式.正是愛默森父子喚醒了露西封閉的內心世界,無私地幫助她走上女性成長之路.愛默森先生總是在關鍵時刻鼓勵露西真誠地面對自我、認識自我.在意大利,與露西相識之初,當他感覺到露西的困惑和掙扎時,就鼓勵露西找到自我:"放開你自己吧.把你的那些搞不清楚的想法兜底翻出來,在陽光里攤開來,弄清楚它們的含義."[3]19在露西面對喬治的愛情打算退卻、逃避時,愛默森先生忠告她: "愛情是剪不斷、斬不絕的.你會希望能把它剪斷斬絕.你可以使它起變化,忽視它,把它搞亂,但是你永遠也不可能把它從心中挖掉.經驗告訴我,詩人們說得對:愛情是永恒的."[3]145正是有了他的引領,露西一層層褪去蒙在心靈的黑暗,并最終看見自己靈魂的最深處.
小說中,另一個顛覆了男人/女人二元對立的關鍵人物則是喬治.在福斯特的筆下,喬治真摯熱情的愛是露西女性意識成長確立的突破口.喬治表達愛情的方式直接、大膽,使露西感受到與以塞西爾為代表的英國中產階級男性虛偽的溫文爾雅有云泥之別的充滿情感與激情的男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喬治尊重女性,尊重露西的自我意識.在他為自己和露西爭取愛情和幸福時,他說:"這種想統(tǒng)治女人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而男人和女人必須站在一起與之搏斗,才能進入伊甸樂園.我是真心愛你,即使我把你抱在懷里時,我還是要你有自己的想法."[3]116正是從愛默森先生和喬治身上,露西得到了啟發(fā),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消除了思想上的困惑,清楚地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在經歷了女性意識蘇醒、困惑、斗爭、反叛等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后的露西真正地成長起來,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幸福.露西以自己的經歷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真與偽、美與丑、善與惡交織在一起的世界上,人怎樣才能正視事實、面對生活和忠于自己,而不被某種空洞的觀念遮住耳目而誤入歧途、遺恨終生.[6]
從英國女性主義批評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屋子》到中國女性主義評論家朱虹的《婦女文學——廣闊的天地》,都精辟地概括了世界婦女文學的同質性:"女人似乎都在用同一個聲音說話,就是要求'自己的一間屋子',它是外在的實際的空間,
也是心理的空間."《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女主人公露西在完成女性意識建構時就擁有了這樣一間屋子,其間她灌注了自己對女性身份的感情體驗,顯現了對女性生命意義的思索,表達了對男權壓迫的不滿以及對自由和自我的不斷追求.從這間屋子推窗望去,展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風景.
[1]祖嘉合.女性主體意識及其發(fā)展中的矛盾[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1999(Z1):44.
[2]FORSTER E M.A passage to India[M]//KETTLE A.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novel(VolumeⅡ).London: Hutchison,1953:163.
[3]愛德華.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愛德華.福斯特.福斯特散文選[M].李 輝,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5.
[5]胡振明.距離.空氣.風景——淺析《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的女性意識[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5):44.
[6]侯維瑞,李維屏.英國小說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5:494.
Suppression.salvation.growth——on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A Room with a View
ZHANGJian-mei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Dalian 116600,China)
The paper,with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A Room with a Viewby E.M.Forster,intended to organi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ree existence for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 heroine Lucy:the suppress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Lucy from male-dominated society;the salvation of chaos state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Lucy from Mr.Emerson and Gorge with equal and free ideas; as well as growth,development and eventual achieve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Lucy.
A Room with a View;suppression;salvation; growth;feminism
1671-7041(2010)01-0126-03
I106.4
A*
2009-07-10
張建梅(1971-),女,遼寧大連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