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00062) 張建珍 夏志芳
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試卷特點及啟示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00062) 張建珍 夏志芳
2009年是浙江省所有高考科目自主命題的第一年,也是浙江省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高考改革步子較大、實行新政策的一年。因此,今年的高考試題愈發(fā)引起各方關注。今年浙江省由于實行了新的五大政策,地理科的考試在兩個項目中出現(xiàn):一是在政治、歷史、地理組成的文綜(總分300分)中地理占100分;二是在自選模塊中,地理共2道題,每題10分。浙江省新高考為體現(xiàn)分類測試、分批選拔模式,設置了自選模塊科目的考試,考試內容涉及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9門學科的18個自主選修模塊,每個模塊10分,由學生任選6個模塊,以60分計入總分,作為第一批重點院校考生錄取的分數依據。這是浙江省為體現(xiàn)新課改理念,尊重學生學習自主選擇權而精心創(chuàng)設的浙江特色。現(xiàn)在,廣大師生又進入2010年的高考備考中,分析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試卷特點,深入思考它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疑將對我們的教學和備考有所幫助。
(一)特點闡述
試卷重視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考核,考的都是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文綜試卷考查了土壤類型、全球變暖的環(huán)境響應、抑制全球變暖的行動、氣候類型判斷與分布、工業(yè)布局的環(huán)境影響、住宅和商業(yè)布局、城市化階段、城市空間規(guī)劃、土地荒漠化、正午太陽高度、極晝極夜現(xiàn)象出現(xiàn)區(qū)域、海陸分布與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冰川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經濟活動布局及影響因素、產業(yè)集聚、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產業(yè)轉移的影響因素等知識點,內容涵蓋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地理1、地理2、地理3的絕大部分內容(筆者統(tǒng)計除地理3中的“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未涉及外,其余各章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以及選修中的選修4“城鄉(xiāng)規(guī)劃”和選修6“環(huán)境保護”,可見該卷考點具備一定的覆蓋面; 同時也可以看出該卷對“資源、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有所側重,如試卷考查了氣候變暖對全球環(huán)境的響應、荒漠化問題、湖泊變化的生態(tài)影響、節(jié)能減排等,反映出命題者對新課標“強化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xié)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這一地理學科核心目標的把握。
(二)思考與啟示:夯實基礎,摒棄題海戰(zhàn)術
縱觀歷年地理高考題目,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考核是不變的主題,也是對高考命題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學中,師生要緊扣《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對學生要求的表述。對重要的概念和原理進行深入剖析,理解字面背后的含義,并對一些易混淆、易搞錯的概念,通過對比、解釋、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深入理解。尤其是今年的浙江地理高考卷多處要求考生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問題或作出評價、提出建議,這給教學帶來的有益啟示是:必須摒棄原先教學中重“地”輕“理”的傾向。要將教學從僅僅要求學生記憶地理原理轉變?yōu)槭箤W生真正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內涵,通過典型的例子說明如何運用這些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現(xiàn)象或作出評價。
(一)特點闡述
2009年浙江高考文綜試卷地理部分有9圖1表,自主選修模塊中1張圖,表現(xiàn)為等值線圖、剖面圖、區(qū)域地圖、經緯網圖、示意圖等。筆者統(tǒng)計,2009浙江文綜高考卷地理部分,需要通過讀圖表答題的分值為71分,占總分的71%,自選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的10分也要通過讀圖析圖獲取信息。以地圖為載體,聯(lián)系其他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析圖和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延續(xù)了一貫以來地理高考“無圖不成題”的特點。 此次高考更是突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轉換圖表的表達方式,如第1題、第4題。這兩個題目考查的是氣候類型等地理基礎知識,但卻是得分率較低的題目之一。第1題將書本上的文字表述形成示意圖,考查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第4題用與書本上不同的圖例來考查學生對各種氣候類型的理解,一些學生只知死記書本圖形,沒有養(yǎng)成讀圖要先看圖例的習慣造成失分。二是讀圖題多為綜合題,圖表要素趨于復雜。綜合題的特點是可以就一個圖從不同角度綜合考查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缺點是易造成考點集中,影響覆蓋面。如第36題,分值為30分,包括4小題,涉及的考點包括極晝極夜現(xiàn)象、氣候類型與成因、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聚落與人類活動的區(qū)位選擇。圖上既有經緯度、又有地形地貌要素,還有公路、鐵路和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信息,人文與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幅圖上有機結合。4個小題全部需要考生從圖6中排除干擾信息,獲取有效信息。
36. 讀圖6,完成下列問題
圖6 世界某區(qū)域示意圖
(1)圖中哪些區(qū)域會出現(xiàn)極晝極夜現(xiàn)象?為什么?(4分)
(2)分析海陸分布與地形對甲、乙兩地氣候形成的影響。(12分)
(3)簡述該區(qū)域第四紀主要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8分)
(4)你認為該區(qū)域的經濟活動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斷依據是什么?(6分)
【答案】
(1)66.5°N及其以北地區(qū) 原因:黃赤交角為23.5°,地球公轉導致晝夜交替消失
(2)甲地: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季節(jié)分配均勻,氣溫年較差小 西臨大西洋,盛行西風,山脈走向與海岸平行,迎風坡,暖流經過
乙地: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相對少,集中在夏季,氣溫年較差較大,背風坡,海域面積小,海洋水汽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峽灣;湖泊廣布,東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狀排列。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亞灣沿岸地區(qū)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灣沿岸地區(qū),鐵路和公路環(huán)繞海灣分布;眾多河流的下游,地勢平坦
(二)思考與啟示:掌握讀圖基本步驟、歸類專題練習
地圖是地理學科特有的語言。地圖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具有信息量大,能直觀、準確反應事物的特點,同時從教育教學角度來看,還具有培養(yǎng)學生智力的功能。因此,地圖始終是歷年地理高考的考查重點。高考對地圖的考查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考察考生識圖、讀圖獲取正確地圖信息的基本技能;二是利用地圖為載體,考查考生利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前者是基礎性要求,后者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在地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目標,注意地圖教學的方法。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看似很重視地圖教學,一堂課的地圖就多達幾十幅,在復習的過程中,也呈現(xiàn)大量的地圖,讓學生反復操練,但效果并不明顯,更有甚者地圖看了很多,但連讀圖的基本步驟都沒掌握,學生見了新的地圖還是不會讀、不會用。因此,地圖教學也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依照不同的地圖類型進行教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看本質,教給學生地理讀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對地理讀圖題進行歸類分析,找出規(guī)律,通過專題練習、比較歸納等方式,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一)特點闡述
表1 某城市群內A、B、C三座城市各產業(yè)的年產值(億元)
本次地理高考沒有簡單地理識記的內容,而非常強調通過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原理,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涉及比較、分析、歸納、解釋、評價等多種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試卷題目中尤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是37(1)。該題通過給考生一個關于城市區(qū)位商的公式和一個有著3個城市各產業(yè)年產值的表,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計算三大產業(yè)應分別向哪座城市集聚。對考生而言,這些圖表和公式都是陌生的情境,如何通過給定的信息獲取有用的信息,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整個考試的過程就是考生探究的過程。考查的重點不是學生的地理知識,而是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能否在陌生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地體現(xiàn)了“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學會學習”的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該題分值較大,失分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沒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
3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某區(qū)域內A、B、C三座城市構成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城市群。三座城市都有紡織、裝備制造業(yè)和文化等產業(yè),三個城市主要產業(yè)的年產值見表1。
注:為了方便計算,表中產業(yè)結構情況及數據作了簡化處理。
判斷不同產業(yè)在不同城市的集中程度,可以通過計算區(qū)位商來確定。某城市的某個產業(yè)區(qū)位商越大,表示該產業(yè)越集中于該城市。理論上,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該產業(yè)應盡量向該城市集聚,以實現(xiàn)合理分布,形成產業(yè)集群。
(1)已知A城的紡織業(yè)、裝備制造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區(qū)位商分別為1.03、1.07和1.39,B城的紡織業(yè)、裝備制造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區(qū)位商的分別為0.71、1.29和0.83。據表1計算C城三大產業(yè)的區(qū)位商,利用計算結果確定上述三大產業(yè)在理論上應分別向哪座城市集聚?(9分)
【答案】
(1)紡織業(yè)應向C城集聚;裝備制造業(yè)應向B城集聚;文化產業(yè)應向A城集聚。
(二)思考與啟示:
1.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必須“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必須“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梢?,珍視、挖掘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新課標的重要特色。縱觀近年地理高考試卷,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命題者不斷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考查考生的探究精神和地理學習能力。一個新的問題情境、一個從未見過的學術公式或命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找到正確的答案。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研究性學習,設置若干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得探究樂趣,并讓學生總結、學會探究新知的方法,學會學習。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給學生一些思維自我監(jiān)控的策略。比如,在拿到一個較為復雜的題目或探究性的問題時,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自我監(jiān)控,如“我要如何才能得出結論”、“分幾個步驟”、“關鍵是要獲取什么信息”等思維監(jiān)控策略。
2. 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
隨著地理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中見到跟書本知識或平時練習一模一樣的情況越來越少。有許多考生一看到題目的內容或公式、圖表從未見到過,馬上就亂了陣腳,腦子里一片空白,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導致應該得分的題目拿不到分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例如,在應考時遇到了一道原本可以正確解答的題目,但由于題型新穎,容易被圖表、公式表面的復雜性所困惑。此時一個自我效能感好的學生,就會以“這道題目原理簡單,只不過題型新穎”的想法來調節(jié)自己當時的應考情緒,如果學生自我效能感差,往往會造成心神不定,以至影響后面的答題效果。
有些教師善于搞“題海戰(zhàn)術”,給學生出難題、怪題,平時一次次失敗的經歷,使很多學生對地理探究題產生了厭煩或恐懼的心理,這種情緒體驗在高考應考緊張的情緒下得到放大,使很多學生首先在心理上產生“探究題很難,我一般不能答對”的消極暗示,喪失信心,導致失分。
成功經驗或體驗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來源。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常常過分夸大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這些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成功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自身進步中體驗到成功,盡量避免他們直接的失敗。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與潛能,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它,并且讓學生的特長充分展示,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在臨考時,教師也應提醒考生,考試的題目不會超越《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任何“陌生的面孔”都可以通過熟悉的地理方法得以解決,這種自信心對考生的考場情緒有很大的調節(jié)作用。
(一)特點闡述
基礎教育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越來越成為國際地理教育界的共識。新課標也將“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作為基本理念。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中,一個較大的亮點是將地理高考的題目與考生或社會普遍關注的身邊事聯(lián)系起來,有時一個題目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情境,而這個社會情境需要通過地理的相關知識和能力才能得以解決,既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也使整份試卷有了濃濃的人文氣息。
(自選模塊)“旅游地理”模塊(10分)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將在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屆時有200多個國家、地區(qū)和國際組織共7000萬人次參展。這將給旅游市場帶來商機。
(1)請選擇世博會期間觀賞錢塘江潮的最佳時段,并分析錢塘江潮是如何形成的?(4分)
(2)如果你是世博會志愿者,在介紹游千島湖時,應該提醒游客在文明旅游方面注意什么?(2分)
(3)若有外國游客取道京滬線從天津回國,沿途經過的世界遺產地依次有哪些?(4分)
【答案】
(1)農歷八月十五至十八;喇叭狀河口灣;天體引力最大等
(2)千島湖最重要的水源地,旅游過程中應注意保護水質,尤其不能在水域上亂仍垃圾;注意水域安全
(3)蘇州古典園林;南京明孝陵;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泰山。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是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錢塘潮、千島湖等是浙江省知名的旅游景觀。因此,從命題角度而言,該題充分體現(xiàn)了關注身邊的地理,學會用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分析生活中地理的理念。試卷通過“外國游客取道京滬線從天津回國”這一生活化的情境,實際上考察的是“沿京滬線從上海到天津沿途的世界遺產地” ,反映出命題者較好的命題技巧。
(二)思考與啟示:回歸生活、注重實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地理素養(yǎng)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地理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學會用地理知識、原理、技能等來審視、解決、評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既是由高中階段地理教育目標決定的,也是地理學科實踐性特點自身的訴求。“地理學,首先是天文學——畜牧民族為了定季節(jié)就已經絕對需要它?!币话俣嗄昵?恩格斯的這句話就為地理學的起源和發(fā)展作了最好的注釋:地理學源于生活,并指導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性是地理學科的可貴特點和生命力所在。廣大地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探尋適切的地理教學方法。改變當前中學地理課堂中以傳授間接經驗為主,脫離生動的真實世界的現(xiàn)狀。在教學目標追求上,要注重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材料上,通過鄉(xiāng)土教材、校本教材、時事新聞等載體培養(yǎng)學生結合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空間上,改變局限于教室的現(xiàn)狀,帶領學生走向田野、走向社區(qū),觀察、思考生活世界的地理。
(張建珍的工作單位為浙江師范大學旅游與資源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