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學森
(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命題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并在十七大報告中得以強調,它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共四個方面。在全球化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對全球化帶來巨大影響,進而改變全球化的方向,至少為全球化指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發(fā)展方向。雖說如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需要考慮全球化帶來的諸多影響,承認價值觀的多樣性,避免用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抗爭的思維方式主動出擊,否定其他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同時,全球化產生了民族國家權威弱化和全球治理等新的問題和理論,在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也要考慮到它們帶來的影響。
1992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加利向全世界宣布第一個全球化時代已經真正到來。其實,全球化作為一種過程,早在西方人地理大發(fā)現時代便已初露端倪。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尤其是現代交通、信息工具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念,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全球化一詞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共產黨的文獻表述,全球化開始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經濟的騰飛、參與國際事務能力的提高、中國文化的覺醒和輸出也是以全球化為大背景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命題是在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背景下提出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經濟發(fā)展的模式。GDP常年持續(xù)穩(wěn)定的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加盟均顯示了這個模式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經濟的騰飛是繼亞洲四小龍崛起后備受矚目的經濟發(fā)展的奇跡??梢哉f,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也是中國主動參與世界經濟并且對世界經濟作出貢獻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成果借鑒和發(fā)展的過程,它既加強了中國經濟的世界聯系,又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經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漸漸放棄凱恩斯主義主導的國際福利經濟模式,而選擇了以“里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日本也緊隨其后,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場新的缺乏管制的市場主導的發(fā)展模式中。但是,實踐證明新自由主義經濟并不成功,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機和新世紀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缺乏管制的市場所導致的混亂是資本主義難以克服的課題,同時,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也沒有解決國際經濟壓迫等問題。
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和克服,顯示了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的先進性和應對危機的強大實力。中國政府不但沒有自顧不暇,而且積極參與危機的克服過程。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是源自單純的經濟實力增強,而更應該從為全球經濟發(fā)展貢獻力量和克服全球經濟弊端的角度來理解。中國經濟騰飛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經濟發(fā)展的范疇,上升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
自15世紀末地理大發(fā)現以來,資本主義以發(fā)達的工業(yè)優(yōu)勢迅速影響到全世界,到1917年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立之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價值體系是全球化的標準,非西方國家如果不主動按照西方的游戲規(guī)則變革自己便會被拋棄或淪為被西方剝削的對象。近代的日本是主動接受西方并取得成功的例子,而中國恰恰相反,成為帝國主義瓜分和侵奪的目標。
社會主義蘇聯的成立對以西方為標準的全球化模式提出了最為強有力的挑戰(zhàn),它沖擊并分割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也在兩種制度的對抗中迅速發(fā)展?!皬暮艽蟪潭壬现v,20世紀的全球化進程的主線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思想與制度的競爭和對抗”。[1]在二戰(zhàn)中為了對抗法西斯而結成的超越社會制度的短暫同盟之后,冷戰(zhàn)的思維模式使得全球再一次陷入東西方的分裂和競爭之中,參與全球化的雙方以敵對的形式并行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聯、東歐劇變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垮臺,以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推出“歷史的終結”的論斷。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取得了全方位的勝利,歷史似乎重新回到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模式中。然而,在失去強大對手的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社會矛盾和國際矛盾并未得到克服,因此有人說:“歷史遠沒有結束,它幾乎還沒有開始呢!”[2]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中國的存在也沒有讓“歷史終結”,資本主義還要重新審視和面對和平崛起的中國。在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下,社會主義中國存在的價值首先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價值范式,這種范式提倡平等和民主,反對等級與壓迫。它為克服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弊端提供了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案。所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證明,某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垮臺不等于資本主義的勝利,與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極右翼、種族主義相比,社會主義代表著理性、進步的價值。對于社會主義的未來前景,大部分左派學者基本上都持有樂觀而客觀的態(tài)度,認為社會主義將會伴隨全球化過程的全過程。“這期間也許會有更多的希望,也許會陡增失望,但作為一種人類理想它正在慢慢地滲透進世界各國,并且以一些具體政策形勢表現出來”。[3]
所以,全球化標準已不是西方標準,除了斯賓格勒、湯因比、沃勒斯坦等西方學者的呼吁外,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和它的價值觀已是全球化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進程是中國參與和影響的過程,它已經不同于冷戰(zhàn)時期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而是進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過程。
全球化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對它的研究也自然從經濟的全球化著手,然而,隨著全球化研究范式的轉換,學者在批判沃勒斯坦只專注經濟全球化理論的同時,將政治、文化等要素也納入全球化研究的視野。尤其是文化研究的導入,加深了全球化研究的深度。亨廷頓從文明的沖突角度將全球化描繪成基督教文明與儒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文明相沖突的圖景。姑且不論他的研究范式是否合理,至少他激起了學者對普世價值是否存在問題的關注和深入探討。而全球化的過程也正是檢驗普適性價值是否存在的試金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向是中國國內,同時,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與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與馬克思主義全球化觀完全一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敏銳地預見了由于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全球將變成一體化,最終導致社會主義的全面勝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人的現實選擇,也是全球化的一條必經之路;另一方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球化進程中各民族國家在承認他者存在的情況下對本民族身份的自我確認,它是全球化中多樣性的一種反映和對應。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加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開放性,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全球化進程并與其他價值體系的融合提供了理論發(fā)展的空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它是社會主義中國所堅持和宣揚的一種價值觀,除了具有中國特色之外,也關照了其他普適價值,是對發(fā)端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價值的揚棄過程。從西方國家全球化模式的角度來講,以英、美等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國家,個人本位的全球化模式力主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放縱,自由作為核心價值被一再確認,民主、平等和公正等價值低于自由;而以德國、日本和瑞典等國的全球化模式主張社會的優(yōu)先,社會優(yōu)于個人,相應地民主、平等和公正等價值便優(yōu)先于自由。應該指出,盡管這兩種模式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但對自由的強調只是程度深淺的問題,它們都是以個人價值為出發(fā)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出發(fā)點放在社會層面,強調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均衡發(fā)展,它是社會本位的,在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下,優(yōu)先考慮公平和公正等價值,同時保證個人的自由發(fā)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從個人的層面上來講是以人為本,從社會的層面來講是實現社會公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兩種歐洲模式價值觀揚棄,集中表現在對公平的強調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有過經典的論述,即“每個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梢?,馬克思將個人和社會統一在一起。這里導引出的價值也是個人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最終是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如果沒有社會公正,自由便會變成有產階級的自由,它是對社會公正的損害。
全球化已是不可否認的趨勢,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元與多元并存,政府權威弱化,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活動能力提升等新態(tài)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新的變化。
全球化首先是各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通過全球統一市場聯系得更為緊密,趨于一體化。某種程度上,全球化即意味著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必然會在政治、文化層面上得到體現。市場的運行規(guī)則和價值觀沖擊著各國的政治和文化,并有逐漸被認同的趨勢。但是,與經濟全球化相區(qū)別的是,各國的政治和文化并未因此而全球化。如果說經濟全球化導致經濟一元現象出現的話,那么固有的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現象并未因此而走向一元化。與各國和地區(qū)對經濟增長的共同需求和對市場的認可相比,各國的政治環(huán)境和文化差異甚大,在政治觀和文化觀上難以達成一致,也不可能達成一致。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中國特色的政治和文化觀對全球化的反映。在經濟上承認全球市場的運行規(guī)則并主動參與其中,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則強調中國的特殊國情,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概括和提升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應該認識到它的重大價值并應該長期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各國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一國政治與文化的孤立化。應該擺脫冷戰(zhàn)思維下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觀念,承認并尊重他國的制度選擇,以包容的心態(tài)互相取長補短,從而達到雙贏和共同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法本身就顯示了包容性。從國內的角度來講,它以“核心”一詞確認中國社會需要思想文化上的統一狀態(tài),同時又避免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統”局面,包容了中國社會的其他價值觀,而不是無視或抹殺它們的存在,給它們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了空間。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它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前提下以開放和平和的心態(tài)承認其他制度和文化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并且注意吸收其他政治文化的長處。核心價值體系中“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便體現了全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開放性。
可以說,在全球化下,各國的政治和文化雖然因為對他者的存在而使自我的身份再次得到確認和強化,然而,這已經不是一種單純地孤芳自賞,相反是在通過與他者比較,并且在承認、理解和借鑒他者之后的“自我張揚”,是在承認多元前提下以和平共榮的心態(tài)對“中國特色”的強調。換句話說,強調中國特色并不意味著忽略或否定他者的存在,而是將他者納入自己的視野,通過交流、合作達到互利互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中心論”,是對全球化的貢獻,同時也讓中國和西方國家更加確信全球化的未來將是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狀態(tài),再用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不可調和來對應全球化的多樣性,已是明日黃花。
如上文所述,全球化表現為經濟一體化和政治、文化對各自身份再確認基礎上的多元化。經濟全球化也產生了突破民族國家界限的新問題,如河流污染、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國際販毒等。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民族國家之間加強聯系和協調;另一方面催生了全球政治的出現。這導致了國家壟斷的權威因為其無力單獨解決這些問題而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思想應運而生,它們以跨國公司、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是個人為組織形式,分割了國家的權力。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斷言,當代世界已經處于復核相互依存狀態(tài),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個人成為國際關系中重要成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在渠道和深度上都大幅度提高。[4]在此情形下,出現了“國際規(guī)制”的理論,即隱含的或明或暗的原則、規(guī)范、規(guī)則以及決策程序,在特定的國際關系領域中行為者的期望是圍繞著它們達成一致的。
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往往都有各自的原則、規(guī)范和決定程序,也擁有各自的價值觀,它們以各種跨國活動推行自己的原則和價值體系,這勢必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所沖突。所以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不但要避免操之過急,更要注意方法和手段。第一,價值觀的確立是一個間接、漫長、潛移默化的過程,它往往以經濟、制度和規(guī)則的形式先為人所接受,之后作為一種價值確立起來。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往往不直接推行價值觀,而是在制定一系列規(guī)則時體現其價值觀,它不是直接的。因此,如果直接對價值觀進行宣揚,往往難以收到良好效果并且容易招致抵制。第二,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往往對政府持有較強烈的戒心,在全球化中它們多將政府定位為眾多組織之一,對政府的權威的認可度并不高,鑒于此,以政府和政黨為主導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應該轉換形式,讓社會唱主角進行宣揚。
[1]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66.
[2]Sklair,Leslie.The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86.
[3]楊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1.
[4]R.Keohane,J.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M].Dosborn,Little Brown,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