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俊
福建漳平市醫(yī)院 漳平 364400
p73基因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新的腫瘤相關基因[1],因其基因、蛋白結構及功能與p53基因具有相似性,被認為是p53基因家族抑癌基因的新成員[2]。ΔNp73是p73基因最常見的表達產(chǎn)物之一,在多數(shù)腫瘤組織中呈現(xiàn)高表達,如神經(jīng)母細胞瘤、乳腺癌等[3-4],表現(xiàn)出癌基因的作用,被認為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ΔNp73和惡性腦膠質瘤有無關聯(lián)性,能否作為預測5年生存率的一項新指標,目前報道很少。
1.1 一般資料 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94例惡性腦膠質瘤患者,隨訪術后5年生存情況,由病理醫(yī)師按WHO標準重新復核分級,其中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Ⅳ級12例,退變型星形細胞瘤Ⅲ級44例,膠質瘤Ⅱ級27例。
1.2 主要試劑 ΔNp73購自美國Ca lbiochem公司,SP試劑盒(中國福州邁新公司)。
1.3 方法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切片常規(guī)脫蠟,梯度乙醇水化,抗原修復,雙氧水去除非特異染色10 m in,加入一抗,4℃冰箱過夜。滴加生物素標記二抗,室溫孵育 15 min。DAB顯色。蘇木素復染、脫色、封片、照相。陰性對照用PBS代替一抗。甲醛固定的石蠟組織塊,連續(xù)4μm切片后行H E染色。
1.4 結果判定 陽性判斷標準參照文獻報道[2],ΔNp73陽性細胞顆粒位于細胞漿,在顯微鏡下隨機選5個高倍視野(200×),每個高倍視野隨機選100個細胞來計數(shù)陽性細胞,取其平均值。陽性細胞率<10%記為陰性,陽性細胞率10%~25%記為弱陽性(+),>25%~50%記為陽性(++),>50%記為強陽性(+++)。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ΔNp73在惡性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5年生存率之間的關系 見表1。
表1 ΔNp73在惡性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5年生存率之間的關系
2.2 ΔNp73在惡性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臨床病理分級的關系 見表2。
表2 ΔNp73在惡性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與臨床病理分級的關系
2.3 ΔNp73在乳腺癌中表達與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 見表3。
腦膠質瘤是起源于神經(jīng)外胚層細胞多種腫瘤的總稱[5],其中惡性膠質瘤在原發(fā)性腦瘤中占35%~45%。根據(jù)WHO 1997年病理分級標準,惡性膠質瘤主要包括WHOⅡ級膠質瘤、退變型星形細胞瘤Ⅲ級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Ⅳ級。惡性膠質瘤常呈浸潤性生長[6],且多處于腦部重要結構,手術無法做到徹底切除,總體預后極差[7]。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還不清楚[8]。
本研究結果表明,ΔNP73在生存期>5年的惡性腦膠質瘤患者中陽性表達率,與生存期≤5年的陽性表達率相比,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ΔNp73基因的陽性表達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因子。
ΔNP73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陽性率與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陽性率之間存在差異(P<0.05),表明ΔNp73的過表達與腦膠質瘤的淋巴結轉移相關,可以認為它在腦膠質瘤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過程中起某種作用。但通過那些途徑對淋巴結轉移起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低級別及中、高級別的腦膠質瘤中,ΔNp73的陽性表達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ΔNp73過表達與乳腺癌病理分級無關。
本實驗表明,ΔNp73在腦膠質瘤組織中陽性表達的患者,總體預后較陰性表達的患者差,且ΔNp73的表達程度與淋巴結的轉移密切相關。淋巴結轉移是公認的預后指標,因此ΔNp73的陽性表達程度可作為腦膠質瘤患者預后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其作用的詳細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1] Bozzetti,Cecilia N,Rita M,et al.P73 and P53 pathw ay in hum an breast cancers[J].Clini Oncol,2006,25(11):1 451-1 453.
[2] Domínguez,JoséM García,Cristina P,et al.ΔTAp73 upregulation correlates w ith poor p rognosis in human tum ors:Putative in vivo netw ork involving p73 isoforms,p53,and E2F-1 [J].Clini Oncol,2006,24(2):805-815.
[3] 張云杰,李保慶,單保恩.ΔNp73與人類腫瘤[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0(1):101-104.
[4] 張濤,賈海英,王繼群,等.P53、P63、P73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中表達的臨床意義[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 10(22):919-921.
[5] 楊勁松,王高仁,陸雪官.腦膠質瘤術后放射治療預后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05,14(2):103-106.
[6] 梁冶矢,劉波,回允中,等.腦膠質瘤病人的生存分析[J].腫瘤,2001,21(2):111-113.
[7] 趙建國,張保禎,郁志龍,等.腦膠質瘤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08,30(1):49-50.
[8] 王滌,程慧,李曉梅.ING4及SKP2在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組織中的表達[J].中國腫瘤,2008,17(9):8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