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有意思的數(shù)據(jù),說咱們中國人從千禧年之后,放假的天數(shù)是30年前的一倍多。一下子多出這么多空閑的時間,如何kill time成了一個需要解答的方程式。
生活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對時間的分配越來越吝嗇,他們可以在必要的時間里爭分奪秒,也愿意為愉悅的精神生活消費大把時光、金錢。這是一種慢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是對人生的自信和對自己的善待。
今天,我們就是要給虛度時光、給慢生活正名——社會在進步在發(fā)展,總有一天會證明,時間性消費是社會文化經(jīng)濟繁榮昌盛的象征和重要內(nèi)核。本期就讓我們走進“夜生活”,到1912來“虛度時光”吧!
——編者
夜晚是一個人的江湖,一腳踏進去了,腎上腺素分泌的同時,看到江湖五彩繽紛的色彩,卻不見得觸及本色。
北京,上海,杭州,香港……抑或喜歡其他任何路過城市的夜,完全是個人愛好碰上了合適的磁場,金風雨露的相逢,觸動了城市最魅惑的夜表情。一個城市有多少夜的表情,就有多少種不同程度的一見鐘情,喜歡夜生活的人,總是知道怎么去找尋最合適自己的lifestyle。
夜食:大眾基調(diào)
90年代初的北京,給南方人印象最深的是:沒地方消夜!整個北京城,晚上9點以后就沒有餐廳營業(yè)了,搞得那些習慣了晚上10點以后來碗滾粥、點幾個小菜、喝幾瓶啤酒的南方人很是不習慣。十幾年過去了,北京的夜生活空前繁榮了。泡吧,唱歌、搓麻、Spa,甚至不太讓人興奮的加班,這些都被歸入后天形成的“夜貓子”的夜生活。而“刷夜”之后,不約而同地,他們會尋找消夜,補充能量,放松身心。
只是北京的消夜,盡管熱鬧且大眾,卻還是沒有南方消夜來得溫婉,精巧,豐富。北京的消夜,要么是路邊攤,燒烤兼麻辣燙,看見城管就四散奔逃的那種小買賣,要么是晚餐的翻版,滿滿堂堂一大桌子,動輒幾百塊吃頓消夜。說起北京的消夜,不能不提“簋街”這個地方,這里算得上是北京消夜的發(fā)源地了。大約10年前,每到晚上10點以后,就會有一撥接一撥的“夜貓子”來這條街上吃飯,餐廳老板們相繼延長營業(yè)時間,最后索性都改成了24小時。一來二去,小街的名氣越來越大,深夜整條街的紅燈籠成了這里的標志。于是老百姓給這里起了一個貼切的名字——“鬼街”(舊時觀念是,“只有鬼才在夜里出來活動”)?!敖鸲帯?、“花家怡園”、“貴州籮籮酸湯魚”一批走在前面的24小時營業(yè)食店應運而生,聲名遠揚。最后,主管部門正式把這條街命名為“簋街”,給了這里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
酒吧:什么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到北京,你一定要去酒吧感受下當?shù)氐木瓢晌幕鞘侨珖瓢勺疃?、人氣最旺的地方。與別的大城市一般只有一條酒吧街不同的是,北京酒吧分布廣,主要集中在三里屯、后海,工體一帶,另外還有很多很多散落在各個角落,絕對不能錯過。三里屯北街毗鄰北京最大的使館區(qū),老外是北街酒吧固定的客人,不長的街道上聚集著幾十家酒吧,門口緊挨著門口,都是燈紅酒綠、歡歌笑語。盡管很多人都說隨著時代變遷和一撥又一撥的拆遷,三里屯已經(jīng)被摻進了更多的工業(yè)化氣息。然而,在眾多新秀分散客源的同時,作為鼻祖的三里屯仍然是那么紅紅火火,仍有不少老外和老客鐘情三里屯。在他們的心目中,三里屯永遠是午夜最熱情的搖擺,是北京酒吧文化中不老的神話。
在北京,什么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酒吧從音樂風格,裝飾風格的區(qū)別也決定了消費對象的情趣選擇。北京的酒吧是國內(nèi)最多種多樣的——利用廢棄大巴士的“汽車酒吧”,與足球相關的“足球酒吧”,能在里面看電影的“電影酒吧”,充滿藝術情調(diào)的“藝術家酒吧”,掛滿汽車牌照的“博物館酒吧”,當然,能連上Internet的“酒吧”更是遍地春風。
老胡同:溫情脈脈
所謂老城區(qū)夜游地主要是指什剎海、南鑼鼓巷,舊鼓樓大街和東直門內(nèi)簋街。這四條街道幾乎東西貫穿了北京的老城區(qū)。走進南鑼鼓巷,浮躁的心立即平靜下來。這是條古老的街道,灰墻,灰瓦,灰色的路,紅色的燈籠靜靜地掛在各家門口。不同特色的小店互不干擾,街上的人悠閑自在,屋中的人恬靜詳和。因為這條街上有中央戲劇學院出入的多是時尚的年輕人,所以這條街上便是古老與時尚的完美結合了。俗話說,大隱隱于市,它并非隱藏,而是以高潔之態(tài)立于人間。
香港:多層次的不夜城
香港夜生活是多層次的,這一點從形容夜游的詞匯之多,便可見一斑。由以往傳統(tǒng)含蓄的“去玩”,到“去wet”,“去Wave”等近年來常掛在年輕人口頭的則是“去蒲”,出處乃廣東口語中的“蒲頭”一詞。
時下香港最流行的夜生活不外乎到卡拉OK和到酒吧喝酒談天跳舞香港人稱“clubbing”,當然,這更被年輕群體所熱衷。然而,香港的夜生活是多層次的,沒有既定的模式。好像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會約一幫牌友打場通宵麻將,或者半夜去西貢釣魚,又或者像尖沙咀文化中心和美孚那幫新潮的年輕人,會趁著夜闌人靜之時聚在一起玩玩滑板和花式單車,比較小眾,但也是夜生活的一個縮影。香港就是這樣,極具包容任何人都能在這個時間,空間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香港的生活節(jié)奏急速迫人,連夜生活亦如此。去香港旅行的時候,在晚上11點坐上叮叮車,對于我這樣墜入購物之都的外鄉(xiāng)客興奮之余都難免疲倦,而車內(nèi)有本地的老人,有戴著耳機的年輕人,甚至還有抱著Baby的小夫妻,一個個神態(tài)自若,顯然是早已適應了這樣的晚歸晚睡,車窗外的大街小巷依舊是一片燈火通明,特別是夜生活最繁華的銅鑼灣,中環(huán)灣仔,尖沙咀,可以逛的店鋪還是有的,24小時的便利店和食肆更是隨處可見。
消費溫和的酒吧區(qū)
香港不大,酒吧不少。名氣最大的酒吧區(qū)非蘭桂坊莫屬?!兑顾尢m桂坊》歌詞婉約——“蘭桂坊是什么?蘭桂坊是愛情迷失的路口,是酒醉的柔腸,是情愿被謊言灌醉的小女人……”對于蘭桂坊,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香港的這個時尚地標早已在人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看香港的俊男美女,想知道香港最新,最流行的夜生活到蘭桂坊準沒錯。
蘭桂坊一帶的酒吧格調(diào)頗為時髦,他們不追究奢華更多的是天然與簡潔,木臺,高腳圓凳或高腳靠背椅,粗糙而堅實,許多酒吧都在臨街設檔,有的干脆把木啤酒桶放在店門前,看似裝飾亦為餐桌。敞開式的設計給人感覺更加休閑寫意,讓游人彼此間的距離也更加靠近了。酒吧多數(shù)規(guī)模都很小,只有幾十個座位,但招牌卻高調(diào),且?guī)缀醵际怯⑽牡?。當華燈初上,夜幕低垂之時,蘭桂坊的魅力與風采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來,四處音樂響起,各種膚色的外籍人士及本土年輕白領一族便會接踵而來。
這里雖然是香港白領出沒之地,但消費并不昂貴。特別是近年來香港經(jīng)濟陷入低潮,酒吧區(qū)更是紛紛用低價吸引客人。一杯雞尾酒不過二三十港幣,一杯加冰伏特加50港幣,酒吧還
為客人免費提供花生等佐食。
香港人享受著豐富但緊湊的夜生活,第二天早上卻又可以如常工作,工作連接著夜生活,夜生活又連接著工作,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這是個很獨特的文化。
杭州:夜,最是人間天堂
杭州得天獨厚,除了白居易、蘇東坡、蘇小小,許仙白娘子的那個西湖,還“三面云山一面城,一江清水城中流”。用杭州“老”小資的話來說:西湖不大不小,山峰不高不低,景區(qū)不多不少……一切恰好!
憶舊時好風景
1987年前后,杭州新僑飯店率先推出廣式夜茶,但當時杭州人還不太習慣,響應者寥寥,直到1 994年前后,粵式夜茶開始在杭州風行。當時最出名的是官巷口的人人酒家和平海路的紐波曼(新貴族),手推車推推的籠屜蝦餃。鳳爪、排骨……當時這樣吃夜宵很時髦;隨后在平海路上開出的“萬隆酒家”,可以算得上是堅持時間最長的夜宵酒店。已有十四五年的歷史了。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杭州有了營業(yè)性的舞廳,如“樂通”,“杭飯”、“華僑”,后來就是建在防空洞里的坑道舞廳“紫陽”,“西子”、“寶石”、“葡萄園”,還有“少年宮”舞廳等等,晚場票價一般是1.5元。當時,流行的舞步有“水兵舞”、“抽筋舞”,“蹺腳倫巴”,場子里人擠人,熱鬧的場面好似每天清晨在廣場,公園看得到的晨練隊伍。
到了80年代中期,杭州有了音樂茶座。一人一杯茶,買包瓜子,開個“黃桃罐頭”,比較出名的有“少年宮”,柳浪聞鶯的“夜花園”、平湖秋月的露天茶座、后來的“群藝館”,“便宜坊”、“天香樓”、“朝陽”等。跟舞廳不同的是,在音樂茶座里表演的是一批年紀比較輕的演員,唱的歌也比較新,表演的舞蹈更是一般人模仿不了的霹靂舞。那時國內(nèi)翻唱港臺歌曲男歌手唱張行、周峰的歌,女歌手則唱鄧麗君、千百惠的歌。
1994年,開在長生路上的“振動波”,還有后來的“卡薩布蘭卡”、“野?!钡?,是杭城出現(xiàn)的真正意義上的酒吧。當時,“振動波”顯得很另類,不到100平方米的店里,墻面上嵌著管道電線,顯像管等金屬零部件,吧臺背景墻上貼著國外電影的海報以及客人們喝酒時拍的照片,進門掛著留言板和飛鏢靶,店里播放搖滾樂和國外的流行音樂。而正是“振動波”的出現(xiàn),帶起了杭州的酒吧風。
戀今時新風尚
說到杭州,總不能忘記西湖。一只木船,一壺清酒外加三兩好友,搖到湖中央,經(jīng)三潭印月過斷橋殘雪,看星星看月亮,聽水鳥歌唱……這樣的夜晚讓人們想到了人間天堂。
在杭州,泡吧喝茶喝咖啡,大概能算得上最健康的夜生活了,去麻將館搓麻,去健身房瑜伽房大汗淋漓,或者去藝術充電(學舞蹈、學鋼琴、學插花、學繪畫……)也是不少杭州人的選擇。
杭州的茶館以環(huán)境優(yōu)雅,布置精致、茶點豐富而著稱,而咖啡館則打“品牌”和“地段”這兩張牌,像藍山,上島,星巴克、名典等均以品牌著稱,而歐陸風情則以它的地理位置見長,在六公園聯(lián)誼中心的樓上,從露臺上能看夜西湖,此番夜生活,就完全是活在風景中了。
杭州人的性情和自得其樂讓他們固執(zhí)地保留了上千年的生活習慣,這樣的固執(zhí)甚至達到了消磨意志的程度。像杭州本地“小樂昏”(一種類似單口相聲的杭州方言說唱藝術)第五代傳人安忠文,解放前就開始在杭州最熱鬧的吳山廣場和杭州大廈前唱,而到了今天,杭州人最不加修飾,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夜生活仍然發(fā)生在這兩個地方。對杭州來說,要單以夜店的火爆和夜晚城市的明亮程度來總結它的夜生活,那它顯然差強人意了,但從夜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溯到杭州人的性情和他們對閑適生活的衡量標準,它也就跳出了流行夜生活的俗套,因為“生活”對于杭州人來說,比“夜生活”更重要。
上海:精致奢華的海派風
上海,這個位于長江入口,被泥沙沖擊而成的平原,自從它在世界舞臺上“成名”的那一刻起,似乎就與“夜”分離不開了?!皷|方夜巴黎”、“不夜城”,它歌舞升平,華燈異彩,叫人迷戀卻也迷惑……
曾經(jīng):外幣與黃金堆積的夜宴
20世紀30至40年代,可謂上海的黃金時期。當時上海夜生活最為繁華、密集的地區(qū)莫過于英租界(公共租界)上的靜安寺路,被認為是最有情調(diào)的馬路。從石門一路到陜西北路一段是當時上??Х瑞^最密集的地方,有喜臨門、凱司令、皇家等。而位于江寧路靜安寺路口處的新仙林舞廳,與當時西面的百樂門,東面的仙樂斯,對面的大都會合稱上?!八拇笪鑿d”。
去舞廳跳舞,聽歌是當時上海名流們最主要的夜生活方式。四大舞廳中,就屬百樂門最有名氣,在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一個上了年紀的上海舞女,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臺北的一家低級舞廳里“好個沒見過世面的赤佬,左一個夜巴黎、右一個夜巴黎,說起來不好聽,百樂門里那間廁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還寬敞些呢!”可見當時上海灘的繁華程度。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升平?!边@句廣為傳唱的《夜上海》是對老上海生活的最鮮活描繪。
今時:格調(diào)與品位的新海派
21世紀,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經(jīng)濟龍頭再一次登上了世界舞臺,相對老上海,海派文化有了深層次的凈化,它依舊華麗,卻又不過分張揚。
上海的酒吧洋氣,精致又溫和:可以很嘈雜,也可以很靜雅,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無所不談。海派文化彰顯,老外在這里司空見慣,就像每天喝白開水那么簡單更多的地方各種膚色的人圍坐一團,不分國籍不分語言,音樂和肢體是最好的交流,也有許多酒吧老外多于本地人,身處其間仿佛走進了另外一個國度。樂隊也是上海酒吧的一大特色,很多人因為愛上一個樂隊從而愛上了一個酒吧。
衡山路,茂名南路的風格顯然已經(jīng)不被推崇,除了少數(shù)品味獨特的店家,其余雖然依舊燈火輝煌,卻已經(jīng)沒有了往昔的熱鬧。上海人開始追求一種復古的感覺,用一種更時尚,優(yōu)雅的方式去延續(xù)老上海的輝煌。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新天地了,這一片占地3萬平方米的地方,原是最具上海民俗風情的典型民居——石庫門。在改造后,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石庫門建筑群保留了當年的磚墻。屋瓦,游人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二,三十年代。新天地每座建筑內(nèi)部,則按照21世紀現(xiàn)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jié)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為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廳、咖啡館、酒吧……門外、門里,一步之遙,恍如隔世。這樣一種現(xiàn)代海派風格,讓新天地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標。
除復古之外,上海的夜生活還講究雅致,在淮海路附近的復興公園就是這么一個地方。集酒吧、餐飲于一體的PARK97,官邸、錢柜KTV都聚集在這里,外表寧靜的公園里,是凌晨仍人流涌動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