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麗
把握新課程標準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趙雪麗
新課程目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陣地在課堂,而信息技術則為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教學效率,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信息技術;新課程;創(chuàng)造力;教學效率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0.057
新課程總目標提出讓學生“學習科學創(chuàng)造方法,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知識和科學創(chuàng)造方法解決一些問題”。這個目標無疑是完全符合當前科技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的,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上述目標的要求,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離不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改革,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糅合在一起,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突出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
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至今為止最為恰當的表述。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的參與度問題。
課程標準以四大基本理念為支撐,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碧岢鼍C合性學習的要求,這一理念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首先,強調自主性。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近年來,美國興起的構建主義心理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其次,強調探究性。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發(fā)現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在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決不是追求學生探究的結論。探究中包含有訓練,探究學習不排斥接受性學習。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新特點。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1)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反對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2)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注重潛移默化;3)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4)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注重對潛在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重視隱性教育;5)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用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工作,無疑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體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開放意識,對學生、對教材、對評價尺度都要有開放意識。其次是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會自主學習,一個常年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適應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實驗,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是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用課件的形式把模糊的知識現象變成清晰的過程,把抽象的空間想象變成具體模型。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創(chuàng)造、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的參與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方式的選擇,則更關乎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動獲取知識,變教師告訴他是什么和要他如何做為主動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新形勢、新要求、新課標、新教材必然催生出新的教學手段和新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實現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的有力保證;是由應試教育通向素質教育和諧發(fā)展的橋梁;是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手段。
現代中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傳統(tǒng)教學法已不適應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要求。特別是高中知識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講一時難以適應,加上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在銜接上有很大的跨度,傳統(tǒng)的教法難以使學生完成這個跨越,必然使他們產生畏難和厭學的情緒。
要使學生愿學、樂學,就必須改革教學方法,使其在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和自主創(chuàng)造的時間;調動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設法使他們在愉快、輕松、積極、自信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會思考、會學習、會求知的能力,教學生學會不如教學生會學。
要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化繁為簡、由淺入深,把抽象的現象變成直觀的過程,把復雜的空間想象變成簡單的可視模型。營造學生“愿學、樂學、要學”的學習氛圍,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提供更大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益。就語文課堂教學本身而言,運用信息技術,至少可達到激趣、化簡、增容這三個方面的作用。1)激趣,即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動畫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扣住學生的心弦,寓教于樂,激發(fā)興趣,使之產生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主探索的一種原動力和獲取成功的誘因。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學習對他們就不再是負擔,就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化簡,即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煩為趣、等效代換。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用課件的形式把模糊的知識現象變成清晰的過程,把抽象的空間想象變成具體模型。教學借助信息技術能促使學生自覺完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分析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容,即增加單位課時內的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創(chuàng)造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能極大地提高課內的教學效率,從而也增加課內的教學容量。
因此,要真正實現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科學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出路在于信息技術進語文課堂,在于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實踐。
河北省內丘縣內丘鎮(zhèn)校區(qū)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