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英
如何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語文教學
溫曉英
研究性學習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改進教法和學法,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探究式地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等,是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轉變觀念 改進教法 鼓勵探究 尊重差異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途徑和機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么,如何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語文教學呢?
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zhì)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和實踐者。比如,我們學習《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的詩歌“自主賞析”環(huán)節(jié)時,可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文本,并把自學的感受和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這個讀是不借助任何資料和任何信息的讀,讀過一二遍之后反思讀書所得,隨后借助文本提示、課下注解以及思考題、相關資料深入鉆研文本。學生在鉆研過程中,只有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才可能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比如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保┻@首詩時,因為前面詩歌的學習已基本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所以我直接讓學生自主思考以下問題:(1)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頷聯(lián)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自然風景?描寫了怎樣的意境?請你置身詩境,說說自己的感受。(3)頸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尾聯(lián)寫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通過感受、品析、鑒賞,這時再給學生背景及相關資料的介紹,學生一下就徹悟了,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明確教學進度;(2)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如:學生在閱讀時可思考詩歌寫了什么(內(nèi)容)、怎么寫的(方法)、為什么這么寫(情感);(3)提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或主動設置問題。所以,研究性學習是“以研究為本的學習”,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開闊眼界,轉變觀念,轉變教學行為,應該是我們每位教師關注的話題。
學習方法是為達成學習目標服務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要學生養(yǎng)成勇于探索、實事求是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養(yǎng)成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設想及善于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然而,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僅要放在獲取知識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掌握方法,要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提高應用知識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在強調(diào)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是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二是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要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shù)乩眯畔?,以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如教學《胡同文化》時,可將研究性學習與課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來進行嘗試:首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確定研究課題??梢灶A先準備數(shù)個課題供學生選擇:①中國民居建筑文化;②“忍”在今天能否繼續(xù)作為我們的座右銘;③簡評汪曾祺的散文風格。對課題設計偏大的,可將其分解成若干小課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程序及方法,提供研究需要的資料及渠道,為學生安排一定的時間,去進行搜集、整理:或圖片,或網(wǎng)上下載,或相機拍攝,或走訪、考察,使學生擁有大量翔實的材料。再次,學生完成課題后,教師總結、評價,側重評價學習過程。這樣,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不僅可以獲取直接經(jīng)驗,發(fā)揮主體性作用,還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這種教學行為的實施,對學生來說,其能力的培養(yǎng)、其收獲的意義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能為學生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所謂探究,即指“探索研究”,努力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研究性學習,學習的內(nèi)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學習;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點,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分析得出答案。例如教《登高》一詩,在對詩整體閱讀鑒賞的基礎上,可設計訓練題,寫一篇《登高》的散文化作品;學習完《琵琶行》,可結合高中開展的音樂欣賞課,給學生提供一些著名的古典樂曲,如《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曲子用文字加以描繪。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張揚了學生個性,又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愉悅。
我們的學生體驗了多個課題的學習,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在進行《流行樂壇中的古典文化——當流行碰到古典》課題研究時,這樣說:“我們覺得這種將古典與流行相結合的方式,可能會成為將來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種發(fā)展趨向。比如王力宏的《戲出東方》,就將中國國粹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再例如魏晨的《少年游》那極具古典色彩的歌詞,和流行音樂結合得亦是很完美。但是,人們對古典文化的熱愛程度卻不夠高?!姼?,這古典中的王者,連同她最為虔誠的追隨者,就像是被歷史流放的囚徒,帶著其完美的軀殼與昔日輝煌的韻姿,與人煙稀少的峰巔獨自起舞。曾經(jīng)是士人大夫醉酒后的淺酌低唱,曾經(jīng)是樵者漁翁小憩時的歡聲笑語,此時,都以一種決然的姿態(tài)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風花雪月,他們的圣潔與墮落,他們的流光和異彩,一起在虛無和浮躁中消散殆盡。只有彌留的晚霞或是黑暗中閃動的螢火,才會使人們偶爾想起,他們曾經(jīng)鐘愛的那片圣地。因為,詩歌是,曾經(jīng)是,畢竟是,他們古老的——王。飛翔的小鳥不會因為昨夜的纏綿而眷戀西山那一抹黯淡的潮紅,就像跋涉的行者不會因為荒漠中一捧澄澈的甘泉而許下終生的諾言一樣.脫離了情思和率直人生的詩歌也不會因為依然有人試圖揭開她縹緲的面紗,而重返昔日熙熙攘攘的繆斯神殿,她不甘心躲在幕后或是那一案衰敗的故紙堆中,接納后人一點點甜言蜜語的供養(yǎng)與祈福?!蓖ㄟ^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加強了對古典文化的認識和喜愛,而古典文化中那些積極而先進的文化,必定會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研究性學習指導中,應注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這也是素質(zhì)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顯示出層次性及一定的梯度。
對此,一是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學生觀,要相信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學得好。二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顯示出層次和一定的梯度。三是設計的問題不宜太多太碎,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來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四是教師要樹立用不同的起點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觀念。教師評價學生成果時,要注意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要保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保護基礎薄弱學生的自尊心,多鼓勵,多肯定,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標準進行評價。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所開展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構建好自己的知識平臺,才能為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開辟一條有效的學習途徑。我們的學習遠不是結束,這才剛剛開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