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玲 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 221000
淺析崔鶯鶯的形象演變
王素玲 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 221000
崔鶯鶯這一人物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塑造的較為成功的女性形象。本文從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再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逐一分析崔鶯鶯的形象演變過程。
崔鶯鶯; 張生;西廂記; 王實甫
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自創(chuàng)作以來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而他們的愛情故事由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再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一一進行演變。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崔鶯鶯的人物形象也發(fā)生了變化。
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源遠流長,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詩人元稹所創(chuàng)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中?!耳L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所以結(jié)果很不幸,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jié)局。這篇小說雖然數(shù)千字,但情節(jié)曲折,敘述婉轉(zhuǎn),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現(xiàn)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
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鶯鶯非相國之女,性格真誠、爽快,表達感情坦誠、率直,純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飾。當她第一次見張生時,是多次推辭不愿見,只因母親之意難為才相見。她出來時穿著平常的衣服,面貌豐潤,沒加裝飾,環(huán)形的發(fā)髻下垂到眉旁,兩腮飛紅,面色艷麗,光彩煥發(fā),非常動人。張生眼睛一亮,急忙跟她見禮。鶯鶯的舉動表現(xiàn)得嬌羞、矜持,這是十七歲女子固有的自然本性。當鶯鶯收到張生二首《春詞》后,她的態(tài)度是坦誠的,不加偽飾的,而且回應(yīng)迅速,當晚便讓紅娘送去《明月三五夜》的詩句,約張生幽會。而當張生逾墻赴約后,以為一定會成功。沒想到等崔小姐到了,只見她穿戴整齊,亭亭玉立,表情嚴肅,大聲數(shù)落張生。
她生活在封建禮教長期禁錮身心的時代,身上畢竟會體現(xiàn)出時代的局限性,因此對一見鐘情式的愛情,不可能不產(chǎn)生擔憂。但這種心理上的擔憂很難抵擋住愛情的挑戰(zhàn),理智的聲音雖曾提醒她要保持清醒,愛情的魅力卻促使她超越自我。在愛與禮的沖突中,鶯鶯最終遵從了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將真實的感情一一表露,大膽地做出違禮之舉。之后,鶯鶯坦然承認是“兒女之心,不能自固”。
總之,《鶯鶯傳》中崔鶯鶯的個性是真誠的,對愛情的表達是坦誠的。
董解元,金代諸宮調(diào)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并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diào)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鴻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diào)》,是今存儲宮調(diào)中唯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shù)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zhì)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jié),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jié)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fù)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鶯鶯的形象塑造得較為成功。這個美麗的少女出身于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她和張生邂逅相遇萌生了愛情。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gòu)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yīng)憐長嘆人?!北磉_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流露了她對異性的渴望。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聲中的熱切呼喚感動得“閣不定粉淚漣漣,吞聲害氣埋怨”。但這時她還沒有勇氣和張生見面,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封建禮教的約束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后來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痹娋錁酥局L鶯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至此,鶯鶯作為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塑造出來了。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jīng)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jié)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shù)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zhì)的認識。
崔鶯鶯是相國千金,出身非常高貴,性情溫柔端莊,多才多藝,深受封建禮教熏陶,自小家教嚴謹,是典型的貴族小姐,然而在溫馴的外表下卻有大膽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愿望。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終于陷入情網(wǎng)中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又出爾反爾,既賦于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賦于崔、張愛情以內(nèi)在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沖破內(nèi)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在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其中鶯鶯所表現(xiàn)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鶯鶯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yīng)有的反復(fù)和艱難。
崔鶯鶯與張生二人經(jīng)歷了種種痛苦與波折后,終于收獲了甜美的愛情。不料老夫人卻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迫張生立即進京博取功名,以免辱沒門宗。在送別張生時她千叮萬囑張生要惦記她。“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殘酷的現(xiàn)實使她深知未來的幸福還是渺茫的,需要她進一步爭取。她內(nèi)心惶惑不安,既怕張生考不中狀元,又怕他為別的女子所吸引,拋棄自己。未來幸福與否,她實在無力把握。這些看來似乎有損崔鶯鶯形象的反抗性,但這正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所在。鶯鶯是封建社會的貴族千金,而那個社會對女人而言是無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強烈的反抗行為,只能等待張生得中歸來。但無論如何,她敢于對封建禮教做出反抗,她愛的癡狂,愛的徹底。
由此可見在形象特征上,《鶯鶯傳》中的鶯鶯坦誠直白;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的鶯鶯含蓄蘊藉,但已表現(xiàn)出她與眾不同的叛逆精神;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鶯鶯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愛情。
從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到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再到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崔鶯鶯的形象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轉(zhuǎn)變。每一次的演變都是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就了經(jīng)典的崔鶯鶯人物形象,也成就了令人們千古傳頌的崔鶯鶯與張生不朽的愛情佳話。
[1]戴不凡.論崔鶯鶯[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2]周貽白.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鐘林斌.中國古典戲曲名著簡論[M].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1979.
[4]王實甫.西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董解元.西廂記[M].凌景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2.135
王素玲(1981—),女,徐州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在讀,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