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北京 100102)
心氣虛是中醫(yī)常見的證候類型,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心氣虛實際上是心臟功能衰退的表現(xiàn)。本文就心氣虛患者的超聲診斷特征研究作一初步探討。
超聲診斷技術在心血管病中醫(yī)臨床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判斷心臟功能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王建湘等通過超聲心動圖新技術,定量分析心痛靈Ⅱ號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后心功能的變化。其方法是將90例冠心病心絞痛病人,隨機分為心痛靈Ⅱ號組30例、心痛靈Ⅰ號組30例、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組30例。測量左室腔內徑(LVDs和LVDd);測定每搏量(SV)、每分輸出量(CO)、心臟指數(shù)(CI)、射血分數(shù)(EF)等指標定量左室收縮功能;測定舒張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舒張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E峰與A峰的比值(E/A)等指標定量左室舒張功能。結果發(fā)現(xiàn),3組病人治療后,其左心室收縮末期和舒張末期內徑大小改變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心痛靈Ⅱ號組、心痛靈Ⅰ號組心臟功能均明顯改善,SV、CO、CI、EF、E、E/A 等值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消心痛組治療后 SV、CO、CI、EF 等值有所升高,但 E、A、E/A 等改變不明顯;3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心痛靈Ⅱ號改善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的作用比心痛靈Ⅰ號、消心痛更為顯著(P<0.05或P<0.01)。結論:心痛靈Ⅱ號改善冠心病心絞痛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的作用比心痛靈Ⅰ號、消心痛更為顯著[1]。
周欣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心氣虛證與非心氣虛證患者的左心形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心氣虛組與非心氣虛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與心肌缺血程度仍在正常范圍。心氣虛組的射血分數(shù)為61.0%±15.1%,非心氣虛組為66.62% ±12.67%,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754,P<0.01)。心肌缺血程度2組間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秩和檢驗Uc=53.99,P<0.0005)。超聲測量左心大小、左室心肌厚度、左室每搏量、心輸出量、心肌缺血范圍,結果2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心氣虛并非等于心功能不全,超聲測量雖在正常范圍內,但射血分數(shù)表現(xiàn)為正常低值者,對冠心病病程進展的判斷可能有一定的幫助[2]。
張麗萍等對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左心功能關系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氣虛組左心室收縮功能指標EF、FS明顯低于正常人和非氣虛組,統(tǒng)計學有顯著差異(P<0.01);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標,A峰升高、E/A比值下降(嚴重心衰者除外),氣虛組與非氣虛組舒張功能有顯著差異(P<0.05)。左心功能指標EF、FS、A值、E/A比率可以作為氣虛型的定量性客觀診斷指標和病情判斷指標[3]。
黃碧群等分析31例心氣虛證,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壓病2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心律失常3例。用心臟切面超聲和M型超聲心動圖測定下列指標:①左房內徑(LA)增加,其平均值為29.06±4.29 mm,40例正常人的平均值為27.70±1.79mm;②左室內徑(LV)明顯增加為50.94±8.26mm(P<0.01),正常人為46.03 ±3.48 mm;③左室后壁厚度(LVEW)明顯增加為10.29±2.02mm(P<0.05),正常人為9.22±0.95mm;④室間隔厚度(IVS)明顯增加為10.23±2.04mm,正常人為9.18±0.98mm;⑤主動脈內徑(AO)增加,其平均值為28.42±3.34mm,正常人的平均值為27.48±2.5mm;⑥二尖瓣E點至室間隔距離(EPSS)增加,其平均值為9.94±7.78mm,正常人的平均值為7.38±1.31mm;⑦左室收縮末期內徑(ESD)明顯增加,其平均值為35.55±10.92mm,正常人的平均值為30.45±4.67mm;⑧左室舒張末期內徑(EDD)非常明顯增加,其平均值為51.81±8.43mm,正常人的平均值為46.55±4.67mm;⑨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明顯增加,其平均值為139.23±70.54ml,正常人的平均值為105.10±39.11ml;⑩左室收縮末期容積(ESV)明顯增加,其平均值為 53.90±44.63ml,正常人的平均值為 33.65 ± 16.46ml;瑏瑡左室收縮排出平均速率(MSER)增加,其平均值為289.48±151.94ml/s,正常人的平均值為203.63±141.09ml/s。此組心氣虛證的 LV、LVEW、IVS、ESD、EDD、EDV及ESV的數(shù)值與正常人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其上升可作為心氣虛證的診斷依據(jù)。這是因為心氣久虛,泵力不足,左心室代償性肥厚、擴大,左室內徑、左室后壁厚度、室間隔厚度及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容積均顯著增加,以滿足體內血供的需要[4]。
醫(yī)學超聲診斷技術觀測心功能的變化主要是采用M型超聲診斷技術(超聲動圖UCG)、B型超聲診斷技術(按掃描方式不同分為線陣式、扇形、PP型等)、C型超聲成像(又稱定深掃描CDM)、F型超聲成像、PPI型超聲成像等,其中以M型超聲診斷技術和B型超聲診斷技術、頻譜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最為常用。
這些類型的超聲圖像的測量指標主要包括:二維超聲診斷技術主要是檢查心血管的解剖結構變化,收縮期功能測定以流量指標(如每分心輸出量(CO)、心率(HR)、心臟指數(shù)(CI)等)、時間指標(如射血前期(PEP)、射血時間(LVET)、PEP/LVET、等容收縮時間(ICT)等)、速度指標(ACT)、平均加速度(Vamax)、加速時間(ACT)、平均加速度(ACTm等)、泵功能指標(如射血分數(shù)(EF)、平均周經(jīng)縮短率(mVCF)、室壁增厚率(△7%)等為主。舒張期的功能評定指標以時間指標(如E峰加速時間(ACTE)、E 峰減速時間(DCTE)、ACTE/DCTE、2E波加速時間(ACTE/2E)、2E波減速時間(DCT1/2E)、速度指標(如E波峰速度(VmaxE)、A波峰速度(VmaxA)、(E/A 或A/E)、E波加速度(ACVE)、E波減速度(DCVE)、充盈分數(shù)、(如E波充盈分數(shù)(FEE)、A波充盈分數(shù)(FEA)、3充盈分數(shù)(3FF)、心臟腔徑值測定等,這些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技術。這些技術對于判斷心臟病的嚴重程度起到很好的作用,都可以作為心氣虛證的監(jiān)測指標。
其他心臟超聲指標,如血管內超聲顯像(IVUS)、心腔超聲造影或心肌超聲顯影(MCE)、超聲負荷試驗(Stress Echo)、心血管超聲三維成像(3D)、經(jīng)食管超聲顯像(TEE)、多普勒組織成像(DTI)、彩色室壁運動成像(CK)、四維超聲心動圖(FPDDE)由于目前中醫(yī)機構應用較少,臨床監(jiān)測不具有普遍性。另外,血管內超聲顯像(IVUS)、心肌造影(MCE)、超聲負荷試驗、三維超聲(3D)、組織彩色多普勒顯像(TDI)、彩色室壁運動成像(CK)、四維超聲心動圖等新技術,在心氣虛證候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意義[5]。
心氣虛證是指因心氣不足、功能活動減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見老年人臟氣日衰,久病或暴病耗傷所致。心氣不足,心臟搏動乏力,血行遲緩,心及全身失養(yǎng)可出現(xiàn)心及全身功能活動減退的癥狀。心氣虛證其病位在心。心臟的正常搏動依賴于心氣的充沛,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周流不息,營養(yǎng)全身,維持正常的心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心悸、氣短、精神疲憊,活動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質淡,脈虛。筆者也對30例冠心病心氣虛患者心臟功能進行了初步觀察,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的頸動脈斑塊明顯多于非心氣虛的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縮、舒張、泵功能等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數(shù)相對減少,每搏搏出量減低,心肌動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這些癥狀并不一定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應用超聲診斷技術作為心氣虛的監(jiān)測指標,既可幫助醫(yī)生對患者心臟功能狀態(tài)進行判斷,也有助于提高心氣虛證的研究水平,心臟功能損傷越嚴重,心氣虛的表現(xiàn)越明顯。患者出現(xiàn)癥狀越早,中醫(yī)介入越早,臨床療效越好;而當癥狀與器官改變一致時,則需要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1] 王建湘,王行寬,鄧滿霞,等.中西醫(yī)結合腦血管病雜志,2005,(5):753.
[2] 周欣,黃春林,胡喚林,等.冠心病心氣虛證與非心氣虛證左心形態(tài)與功能表現(xiàn)[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3):202.
[3] 張麗萍,張向力,唐巍.冠心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左心功能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1,(7):50.
[4] 黃碧群.心病氣血辨證超聲心動圖參數(shù)分析[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18(3):1-3.
[5] 李茵.心血管超聲診斷新技術與心氣虛證[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7,(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