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榮 王曉梅 張宇琦 趙靜華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血液科 黑龍江大慶 163001)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常見的一種惡性疾病,病死率極高,化療是白血病首選的治療手段,它可以殺滅白血病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化療藥物在殺滅白血病細胞的同時,對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從而導致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指抗腫瘤藥物在其顯效范圍內出現(xiàn)的骨髓性反應,是白血病化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正常情況下,骨髓內細胞的增殖、成熟和釋放與外周血液中粒細胞的衰老死亡、破壞和排出呈相對恒定狀態(tài)。某些腫瘤在其治療過程中破壞了這種平衡,即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甚至全血細胞減少甚至可以直接殺傷粒細胞,此時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在化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男女之比4∶3,年齡14~73歲,平均44歲。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所有病例均做血常規(guī)化驗及骨髓穿刺,經(jīng)骨髓象分析明確診斷。
首次治療方案: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是MA方案(米拖蒽醌10mg×3d,阿糖胞苷200mg×7d),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是VMCP方案(長春新堿1m g/d、米拖蒽醌10mg×3d、環(huán)磷酰胺80mg/d、強的松60mg/d)?;熀缶霈F(xiàn)骨髓抑制,全血細胞減少,其中18例患者發(fā)生了不同程度及不同部位的感染。
1.3.1 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本組急性白血病的感染率為64%,感染部位最常見于呼吸道、口腔、肛周,其次是泌尿道、皮膚。
1.3.2 白血病的類型與感染 本組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0例,感染13例,感染率為6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感染5例,感染率為63%,2組間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
1.3.3 白血病數(shù)與感染 28例白血病經(jīng)化療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18例發(fā)生感染的患者中白細胞<1.0×109/L,13例(72.2%),白細胞>1.0×109/L,5例(27.8%),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加強營養(yǎng),給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持皮膚清潔。保持空氣新鮮、環(huán)境清潔、安靜,溫度適宜,室內每日用人機共存消毒機消毒兩次,每次1h,每天2次開窗開門通風,每次30m in,創(chuàng)造清潔環(huán)境,加強防護措施,嚴格執(zhí)行保護性隔離制度,囑患者戴口罩,限制探視少會客,減少感染機會。 當白細胞<1.0×109/L時,可根據(jù)醫(yī)囑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金磊賽強、里亞金等),以刺激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從而縮短骨髓受抑時間。
加強對呼吸道、口腔、肛周等易感然部位的護理,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理解預防感染的重要性,使其自覺執(zhí)行預防感染的措施。如口泰每日三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使常寄居于口腔的微生物脫落,能防止口臭和感染[1],必要時可增加漱口次數(shù),如有霉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粉末局部涂用;防止肛周感染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
無菌技術是預防醫(yī)院內感染的一項重要護理操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擴散,往往取決于無菌技術的執(zhí)行情況。洗手也是醫(yī)護人員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醫(yī)院感染最重要、最簡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預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醫(yī)護人員在為白血病病人處置時必須嚴格洗手和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可見,采取合理的、有效的防治感染的護理措施是關系到白血病患者化療度過骨髓抑制期的關鍵。
[1]劉建紅.化療致口腔粘膜炎的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