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紅
一個“非理性”制度的“存在理由”
——論法國舊制度時期實行谷物管制的原因*
周立紅
谷物管制是法國舊制度時期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然而,它長期以來遭到學者們的誤解和批判。其實它順應了絕對君主制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迎合了重商主義的戰(zhàn)略目標,與民眾的“道德經濟觀”相應和,也和生計型經濟相互依存。因此,谷物管制雖然在重農學派和一些歷史學家看來是一種“非理性”和“低效”的制度,卻在法國舊制度時期有其存在的理由,發(fā)揮著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谷物管制;絕對君主制國家;道德經濟觀;生計型經濟
不管是18世紀以重農學派為代表的文人作家,還是19世紀以來的歷史學家,大都將法國舊制度時期①舊制度(l'Ancien Régime)最初是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對其推翻的制度的一種稱呼,具有貶義性質,后來演化為史學專有名詞,一般指文藝復興末期至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前的一段時期,與歐洲歷史分期中的“近代時期”(L'époque moderne或les Temps modernes)相對應。的“谷物管制”(la police des grains)視為一個“非理性”的制度,指責它抑制了谷物貿易,加劇了農業(yè)蕭條,是導致饑荒頻發(fā)的罪魁禍首②對于18世紀的文人作家,可參見他們論谷物問題的代表作:Boisguillebert 1696年出版《法蘭西詳情》(Le détail de la France:la cause de la diminution de ses biens et la facilité du remède),Claude Dupin 1748年出版《論小麥》(Mémoires sur les blés),CL.—J.Herbert 1755年出版《論谷物普遍管制、價格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Essai sur la police générale des grains,sur leur prix,et sur les effets de l'agriculture),重農學派代表魁奈也為《百科全書》寫了“谷物”詞條;對于19世紀以來的歷史學家的著作,可參考J.Letaconnoux《18世紀布列塔尼的生計和谷物貿易》(J.Letaconnoux,Les subsistances et le commerce des grains en Bretagne au XVIIIe siècle:essai de monographie économique,Rennes:Oberthur,1909)和Georges Afanassiev《18世紀法國的小麥貿易》(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Paris:A.P: card et fils,1894)。Steven L.Kaplan的《路易十五統(tǒng)治時期的面包、政治和政治經濟學》雖然闡述了谷物管制的內容和執(zhí)行情況,但仍舊把它看作是低效、過時的制度,并沒有深究它存在的原因(Steven L.Kaplan,Bread,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Reign Of Louis XV,The Hague:M.Nijhoff,1976)。;反之,他們認為谷物自由市場能夠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年景間高效、理性地分配剩余谷物,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谷物供給問題。對于谷物管制的上述不足,筆者并不否認。的確,為了把谷價控制在普通百姓可接受的范圍內,它對谷物生產、流通和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層層限制,再加上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有實行谷物管制的權力,因此權力掣肘、職權交疊的問題異常突出,這更使得它在崇尚理性的啟蒙運動時代顯得臃腫、低效和過時。但歷史偏偏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重農學派的犀利批判和來勢兇猛的三次谷物貿易自由化改革都未能撼動它的根基,直到舊制度末期,谷物管制一直是官方惟一的谷物政策。顯然,這個看似非理性的制度在法國舊制度時期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筆者認為,揭示這一存在理由,是我們撥開迷霧認識谷物管制的第一步。本文擬在研讀大量檔案文獻和相關著作的基礎上,從法國舊制度時期的政體、民眾心態(tài)和經濟結構三個方面論述實行谷物管制的原因,以拋磚引玉,引起中國學界對這樣一項重要制度的關注,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法國舊制度的研究。
若論及谷物管制的產生,查理九世時期是一個分水嶺,此前,雖然也有一些地方規(guī)章對谷物交易、輸出甚至價格作了一些規(guī)定①Judith A Miller,Mastering the Market,the State and the Grain Trade in Northern France,1700—186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0,35.,但還沒有全國層面的谷物管制政策,遇到饑荒,君主制政府并不急于救災②CL.-J.Herbert,Essai sur la police générale des grains,sur leur prix,et sur les effets de l'agriculture,Paris:Librairie Paul Geuthner,1755,p.2.。查理九世于1560年繼位后,卻一改前任的做法,委托司法大臣米歇爾·德·奧皮塔爾(Michel de L'H?pital)草擬谷物管制的法規(guī),這就是1567年2月4日法令③Nicolas de La Mare,Traité de la police,tome II,Paris:P.Cot,1710,p.705.,它是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旨在在全國所有城市推行谷物管制的最早、最完善的法規(guī)。偏偏不幸趕上第二次宗教戰(zhàn)爭爆發(fā),法令被擱置起來,后來亨利三世將其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以1577年11月27日法令的形式詔令天下。此后,關于谷物管制的各種規(guī)章條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路易十四時期頒布的1699年8月31日詔令是對前兩則法令的繼承和發(fā)展,被俄羅斯歷史學家喬治·阿法納西夫(Georges Afanassiev)稱作是“谷物貿易的憲章”,直到舊制度末期,它一直是官方谷物政策的依據。筆者認為,谷物管制之所以在這一時期發(fā)展、完善起來,這和法國絕對君主制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密切關系。
(一)對秩序的重視
查理九世繼位時,法國已基本上完成了以王權為中心的領土兼并過程,一個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制國家初具其形。這個新型國家異常重視社會秩序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確實在維護國內秩序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1548年反對鹽稅的騷亂蔓延到幾個省區(qū)④Yves-Marie Bercé,Croquants et nu-pieds,les soulèvements paysans en France du XVIe au XIXe siècle,Paris:Gallimard,1991,p.25.,宗教戰(zhàn)爭加劇了社會動蕩,對經濟造成巨大破壞,鄉(xiāng)村小貴族和城鄉(xiāng)百姓深受其害,社會矛盾加?、軯ean Carpentier et Fran?ois Lebrun(ed),In Dictionnaire de l'Ancien Regime,Paris:Edition du Seuil,1987,pp.183—184.,1565年又爆發(fā)了一場大饑荒⑥Nicolas de La Mare,Traité de la police,tome II,Paris:P.Cot,1710,p.705.,正是如此動蕩不安的局面使查理九世決定重建國內秩序;另一方面,絕對君權理論家紛紛著書立說,強調維持秩序的重要性。波舒哀(Bossuet)把絕對君主制的產生過程類比為嬰兒的出生,只有將暴力作為小兒疾病徹底根治,才能建立新秩序。他認為,絕對君主制國家應該理性地管理人和事務,應該將政治變成一種溫和的行為⑦“Absolutisme”,Lucien Bély(ed),In Dictionnaire de l'Ancien Regime,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6,p.8.。菲利普·德·貝蒂納(Philippe de Béthune)指出:“我們所稱的國家,不是別的東西,只是秩序(ordre)。只有維持秩序的穩(wěn)定,才能治理好共同體,人人‘皆得所愿’?!雹唷皁rdre,ordres”,Lucien Bély(ed),In Dictionnaire de l'Ancien Régime,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6,p.936.
時人認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必由之路是實行管制(police)?!癙olice”一詞脫胎于希臘語“Politeia”,意指每一個城市的公共秩序(ordre public)①Nicolas de La Mare,Traité de la police,tome I,Paris:J.et P.Cot,1705,p.2.。到絕對君主制時期,它又煥發(fā)生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程度的標尺。當人們說起“一個管制良好的國家”(un état policé)時,便是指這個國家實行合乎道德的管理,生活方式文雅,秩序井然,社會和諧,國家依據其職責和義務養(yǎng)育百姓②“police”,In Jean-Yves Grenier,Katia Béguin,Anne Bonzon(ed),Dictionnaire de la France moderne,Paris:Hachette,2003,p.227.。管制涵蓋公共秩序管制、經濟管制和社會管制③“Police”,In Lucien Bély(ed),Dictionnaire de l'Ancien Régime,p.933.諸方面,其中對谷物供給的管制最為重要。波舒哀指出,饑饉在羅馬、君士坦丁堡和中國曾引發(fā)騷動,統(tǒng)治者的權力受到挑戰(zhàn),社會連續(xù)性被打斷④Steven L Kaplan,Bread,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Reign Of Louis XV,Vol.I,The Hague:M.Nijhoff,1976,pp.15;6;2.,所以,國王只有保證臣民的生計,才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才能對臣民提出權利要求。正因為如此,查理九世把解決谷物供給問題看作是重建國內秩序的當務之急。路易十四在王國于1661年、1693年、1709年遭遇嚴重的生計危機時,也是由于擔心引發(fā)社會動蕩,才頒布一系列谷物管制法規(guī),其中就包括影響深遠的1699年8月31日詔令。
(二)父權主義
在法國絕對君主制時期,父權主義觀念盛行起來。讓·博丹(Jean Bodin)為了論證絕對君權的合法性,運用了家與國的類比,稱國家是“由若干戶人家組成的合法政府”,正如家長是家庭這一私有范圍內的絕對主宰,君主是國家這一公有范圍的最高權威⑤向榮:《16、17世紀英國政治文化中的父權主義》,《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君主應該像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那樣管理國家,養(yǎng)育人民是他的重要職責。路易十四把法國看作是家長制君主國⑥Jean-Yves Grenier,Histoire de la pensée économique et politique de la France d'Ancien Régime,Paris:Hachette,2007,pp.103;117—118.,為了應對1661年饑荒,他花費了幾百萬里弗爾進口谷物,并驕傲地對皇太子說:“朕在臣民面前猶如一家之父,為家庭提供供給,公正地為孩子和仆人分配食物?!雹逽teven L Kaplan,Bread,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Reign Of Louis XV,Vol.I,The Hague:M.Nijhoff,1976,pp.15;6;2.
(三)重商主義
16世紀的宗教戰(zhàn)爭結束后,法國君主制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福柯(Foucault)指出:重商主義就是一個反缺糧的體制(un système anti-disette)。根據重商主義理論,一國的實力和財富在于擁有豐富的金銀,這就需要發(fā)展本國工業(yè),實現(xiàn)貿易順差,而發(fā)展本國工業(yè)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所以以較低的谷價維持工人生計成為當務之急⑧Michel Foucault,Sécurité,territoire,population,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1977—1978),Paris:Seuil/Gallimard,2004,p.34.。因此,君主制政府努力通過谷物管制限制谷價上漲⑨Steven L Kaplan,Bread,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Reign Of Louis XV,Vol.I,The Hague:M.Nijhoff,1976,pp.15;6;2.。
此外,人口主義(La populationnisme)是重商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否認,這是出于軍事角度的考慮,但在17世紀,人們更多地從經濟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認為勞動不是人由于原罪而遭受的懲罰,而是造物主的恩賜,是善行的實踐,是富足和繁榮之源。對勞動的推崇必然帶來對游手好閑的指責。為了使工人花更長時間勞動,重商主義理論家們認為應該壓低工人工資,不然工資提高的話,工人用于養(yǎng)家糊口的勞動時間會相應減少,反而會助長懶惰之風⑩Jean-Yves Grenier,Histoire de la pensée économique et politique de la France d'Ancien Régime,Paris:Hachette,2007,pp.103;117—118.。而要維持工人低工資,較低的谷價是必要的。
(四)谷物豐裕說
伴隨著以王權為中心的領土兼并過程,不管是文人作家還是政府官員,都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即法國國王統(tǒng)治下的地區(qū)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Lionel Rothkrug,Opposition to Louis XIV: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Origns of the French Enlightment,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p.4.,土地肥沃,糧產豐盛,這就是影響深遠的“谷物豐裕說”,它已成為集體心態(tài)的一部分①Pierre Goubert,Louis XIV et vingt millions de Fran?ais,Paris:Hachette Littérature,1998,pp.56—57?!肮任镓S裕說”到大革命時期也沒有完全消失,參見Judith A Miller,Mastering the Market,the State and the GrainTrade in Northern France,1700—1860,p.150。。正因為如此,一旦饑荒發(fā)生,大眾輿論、政府和高等法院都將其歸咎為商業(yè)投機。1699年8月31日詔令寫道:“這類人(指商人——筆者注)的唯一目的是從公共必需品中獲利,他們受利益驅使偷偷囤積谷物,造成谷物短缺、谷價上漲,接著再以高價倒賣出去。”②Nicolas de La Mare,Traité de la police,tome II,Paris:P.Cot,1710,p.707.所以,很多人認為,谷物不是普通商品,不能交給本性貪婪的商人支配。18世紀意大利那不勒斯經濟學家加利亞尼(Galiani)說:“谷物雖然是土地產物,屬于商業(yè)和經濟立法,但它也是第一必需品,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關鍵,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屬于政治,屬于國家利益。”③Ferdinando Galiani,Dialogue sur le commerce des bleds,Londre:1770,p.30.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監(jiān)視體制,限制谷價,打壓囤積居奇④Michel Foucault,Sécurité,territoire,population,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1977—1978),Paris:Seuil/Gallimard,2004,pp.33—34.。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法國君主制政府一改中世紀對饑荒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在吸收、整合羅馬法、中世紀地方法規(guī)和經院哲學公平價格(Le juste prix)理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套谷物管制制度。
在法國舊制度時期,面包是民眾的主要食物。拉布魯斯(Labrousse)的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約吃2磅面包,花費相當于一個窮人一半的開支⑤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66.。值得注意的是,谷物消費者群體并不限于城市居民,農村的貧農(manouvrier)、中農(haricotier)和腳夫(portefaix)也需要從集市上購買谷物,有時,即便是富農(laboureur)也不能完全做到自給自足⑥Georges Lefebvre,La Grande Peur de 1789,suive de les foules révolutionnaires,Paris:Armand Colin,1988,p.29; 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67.。再加上在舊制度時期,大部分法國人飲食結構單一,除了谷物以外,沒有其他替代性食物⑦R.C.Cobb,The Police and the People:French Popular Protest,1789—1820,Oxford:Clarendon press,1970,p.262.??上攵?,一旦谷物歉收,谷價上漲,他們的購買力會大打折扣,所以,饑餓像夢魘一樣糾纏著大多數法國人⑧Georges Lefebvre,La Grande Peur de 1789,suive de les foules révolutionnaires,Paris:Armand Colin,1988,p.29.。
與此相應,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民眾抱有這樣一種觀念,即食物是共同體的共同財富,人人有權獲得一份食物維持生計,這就是生存權(droit de subsistance)。因此,谷物必須按公平價格出售,滿足民眾的需求⑨Hilton L.Root,“Politiques frumentaires et violence collective en Europe au XVIIIe siècle”,Annales.Economies,Sociétés,Civilisations,45eannée,N.1,1990,p.168.。相反,一旦谷價上漲,民眾不會把這歸因于自然災害導致的歉收,反而認為是商人、大佃農不顧共同體的利益囤積谷物所致⑩Nicolas Bourguinat,“L'état et les violences frumentaires en France sous la Restauration et la Monarchie de Juillet”,Ruralia,1997—01,http://ruralia.revues.org/document2.html.。這種對商人不信任的心態(tài)在舊制度時期的法國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每當谷價上漲、食物供給不足時都流傳著一種“饑荒陰謀”(complot de famine)謠言,即懷疑政府中的高官與大商人勾結,從谷物貿易中牟利。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心態(tài)不獨為民眾所有,律師、教士、法官、政府高官都對“饑荒陰謀”信以為真①Steven L.Kaplan,Le complot de famine,histoire d'une rumeur au XVIII siecle,trad.de l'américain par Michèle et Jacques Revel,Paris:Armand Colin,1982,p.10.。面對這種社會不公,民眾往往揭竿而起,通過食物騷亂捍衛(wèi)他們獲得食物供給的權利,維護谷物買賣的正當秩序。E.P.湯普森(E.P.Thompson)在1971年發(fā)表的《18世紀英國民眾的道德經濟學》一文中將民眾的這套信念表述為“道德經濟”觀,他指出:“毋庸置疑,食物騷亂是由物價高漲、中間商人的不法行為以及人們的饑餓造成的。但這些憤恨是在關于市場買賣、磨制面粉和烤制面包等環(huán)節(jié)中的大眾共識內部引發(fā)的。這種共識奠基于關于社會規(guī)范和義務、共同體內幾個群體正當的經濟功能的一貫的傳統(tǒng)看法上。這些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窮人的道德經濟觀。”②E.P.Thompson,“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English Crow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ast and Present,1971,(50),pp.78—79.
谷物管制的原則和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與民眾的道德經濟觀相應和。谷物管制的原則是讓民眾以低廉的價格獲得食物。讓·博丹說道:“應該讓人民以低價獲得面包供給。”黎塞留(Richelieu)這樣表述路易十四的意愿:“國王希望會議給他提供一些建議,以致于可以確立一種秩序,使面包以合理的價格出售,確保窮人生計,使他們免受大災大難?!雹跘lain Clément,“Les lois économiques doivent-elles s'appliquer aux biens de subsistence?”,Cahiers d'économie et sociologie rurales,2006(79),pp.12—13.
具體說來,谷物管制有兩方面內容:第一,由于集市可以把供給品集中起來,使交易在受監(jiān)管的狀態(tài)下進行,所以谷物必須在集市上交易④Steven Kaplan,Les ventres de Paris,pouvoir et approvisionnement dans la France d'Ancien Régime,traduit de l'anglais par Sabine Boulongne,Paris:Fayard,1988,p.311.。正如布羅代爾所說,集市,“就是露出水面”(c'est faire surface)⑤Fernand Braudel,Civilisation matérielle,économie et capitalisme,XVe-XVIIIe siècle,2,les jeux de l'échange,Paris:Armand Colin,1986,p.14.,是“眼對眼,手接手”⑥費爾南·布羅代爾著,楊起譯:《資本主義的動力》,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34頁。的透明交易。在集市上出售谷物,必須遵守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首先,賣者必須親自到集市上來,如果分不開身,可以由家庭成員代勞,但無論如何,不能派陌生人去;其次,賣者如果沒有在前兩個集市賣掉谷物,哪怕價格再低,都要在第三個集市賣出,他們無權轉賣這些谷物,也不能存入倉庫。此外,一旦宣布了谷價,就不能在下一個集市隨意抬高⑦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traduite du russe sous la direction de Paul Boyer,Paris:Alphonse Picard et Fils,1894,pp.26—27;71;93.;最后,集市只能在固定時間開放。比如,在巴黎,從復活節(jié)到圣雷米主教節(jié)(Saint-Rémy),集市從早晨8點開放,從圣雷米主教節(jié)到復活節(jié),集市從早晨9點開放。集市打開門后,首先接待的是消費者,然后才是面包師和商人⑧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traduite du russe sous la direction de Paul Boyer,Paris:Alphonse Picard et Fils,1894,pp.26—27;71;93.。
第二,以集市為核心,谷物貿易的不同參與主體——農民、谷物商人、面包師、磨坊主——都為共同體的生計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首先,一旦收成下來后,富農(Les laboureurs)⑨指有一把犁或兩匹馬的耕作者,參見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63.交了什一稅(d?me)和地租,再留夠自家生計所需后,必須將剩余的谷物帶到集市出售;其次,在富農之外,供給集市的是商人。他們應該從很遠的地方購買谷物供給城鎮(zhèn),巴黎是10古里之外,其他城鎮(zhèn)是2古里之外⑩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traduite du russe sous la direction de Paul Boyer,Paris:Alphonse Picard et Fils,1894,pp.26—27;71;93.。政府對從事谷物貿易的群體做了嚴格限制,禁止農民、集市管制官員、磨坊主、面包師?“集市管制官員、磨坊主、面包師”這三類人是18世紀上半期才被禁止從事谷物貿易的,參見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p.90。、貴族、職位所有人(officiers)、收稅員、包稅人、收款員(caissiers)以及所有其他管理財政和征稅的人直接或間接以團體或其他什么借口從事谷物買賣。谷商必須經由居住地司法部門官員批準,并在他們面前宣誓,登記姓名、別名、住所。此外,不管是同一城市或地區(qū)的谷物商人,還是不同城市或地區(qū)的谷物商人之間都不能結社,不能在谷物未收割前就與農民簽署購買協(xié)議①“31,ao?t 1699,Déclaration du Roy,portant reglement pour le commerce des grains,registrée en Parlement le 23.Septembre de la même année”,In Nicolas de La Mare,Traité de la police,Tome II,Paris:P.Cot,1710,p.707.;最后,面包師每次在集市上最多只能買2米德(muid)小麥和1米德面粉②Georges Afanassiev,Le commerce des céréales en France au dix-h(huán)uitième siècle,pp.71—72.。市長、助理法官(échevins)和管制官員有權以防止囤積和欺詐為名探訪面包坊③J.Letaconnoux,Les subsistances et le commerce des grains en Bretagne au XVIIIe siècle:essai de monographie économique,Rennes:Oberthur,1909,pp.96—97.。磨坊主在磨坊里等著顧客(如面包師)帶來谷物以磨成面粉④Steven Kaplan,Les ventres de Paris,pouvoir et approvisionnement dans la France d'Ancien Régime,traduit de l'Anglais par Sabine Boulongne,Paris:Fayard,1988,pp.218,289,311;227—230.。
正因為如此,谷物管制得到民眾擁護,一旦發(fā)現(xiàn)它沒有被嚴格執(zhí)行,民眾就會發(fā)動食物騷亂捍衛(wèi)它。17世紀末18世紀初就是這樣一個食物騷亂頻發(fā)的時期,當時,批發(fā)商(négociant)親自或通過代理人走訪鄉(xiāng)村,高價收購谷物⑤Abbott Payson Usher,The History of the grain trade in France,1400—171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3,p.20.,由此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于地方集市的谷物購買網絡,與此相應,不同參與主體脫離集市進行直接交易的現(xiàn)象日益明顯⑥Steven Kaplan,Les ventres de Paris,pouvoir et approvisionnement dans la France d'Ancien Régime,traduit de l'Anglais par Sabine Boulongne,Paris:Fayard,1988,pp.218,289,311;227—230.,集市供給地方共同體的職能遭到削弱。雪上加霜的是,1693—1694年、1709年又遭遇兩場嚴重的生計危機,君主制政府由于供給大城市和軍隊的壓力很大,有時只好對這種脫離地方集市的批量貿易采取默許的態(tài)度⑦Cynthia Bouton,“Les mouvements de subsistance et le probléme de l'économie mor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fran?aise”,Annales histor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Numéro(janvier-mars 2000),p.73;Guy Lemarchand,“Crises économiques et atmosphère sociale en milieu urbain sous Louis XIV”,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Tome XIV-juillet septembre 1967,p.250.。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發(fā)動的食物騷亂增多⑧Louise A.Tilly,“La révolte frumentaire,forme de conflit politique en France”,Annales.Economie,Sociétés,Civilisations.27e année,N.3,1972,pp.757;731.,他們在集市攻擊哄抬物價的面包師⑨Louise A.Tilly,“La révolte frumentaire,forme de conflit politique en France”,Annales.Economie,Sociétés,Civilisations.27e année,N.3,1972,pp.757;731.,在路上攔截向外地運輸谷物的車輛,到囤積谷物的商人家搜查貨棧⑩Cynthia Bouton,“Les mouvements de subsistance et le probléme de l'économie mor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fran?aise”,Annales histor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Numéro(janvier-mars 2000),pp.78;74.。地方政府一般對騷亂給予積極回應,禁止谷物外運,懲罰商人的不端行為,設法為居民購買谷物。君主制政府也是采取安撫為主的措施,并沒有嚴懲騷亂者?Cynthia Bouton,“Les mouvements de subsistance et le probléme de l'économie mor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fran?aise”,Annales histor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aise,Numéro(janvier-mars 2000),pp.78;74.。這樣,騷亂多少起到了維護和加強谷物管制的作用。
18世紀下半期,在重農學派和一些行政官員的影響下,也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政府先后在1763—1764年、1774—1776年、1787年推行了三次谷物貿易自由化改革,廢除谷物管制,允許谷物在王國內自由流通,并在設定最高限價的情況下允許谷物自由出口。但三次改革均遭遇谷物歉收,食物短缺,谷價高漲,從而引發(fā)食物騷亂,尤其是1775年那場食物騷亂波及整個法蘭西島、東諾曼底、南皮卡第、香檳西部地區(qū)和北奧爾良,規(guī)??涨?,史稱“面粉戰(zhàn)”(La guerre de farine)。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民眾騷亂宣告了谷物貿易自由化改革的失敗,一次次把政府拉回到傳統(tǒng)的谷物管制路線上。如果說谷物管制能夠一直實行到舊制度末期的原因,民眾就是捍衛(wèi)它的重要力量。
在舊制度時期的法國,谷物耕種的目的是滿足耕作者的生計,而不是以面向市場的盈利為導向,這被稱作“生計型經濟”(L'économie de subsistance),谷物管制就是以這種頑固的經濟結構為依托的。具體說來,這種生計型經濟具有三方面特征:
(一)谷物產量低且不穩(wěn)定,谷價波動劇烈,生計危機爆發(fā)頻繁
自16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期,是法國歷史上一段農業(yè)生產倒退、生計危機頻發(fā)的時期,被歷史學家稱作“悲慘的17世紀”①1954年,Roland Mousnier在一本書中把17世紀稱作“危機的世紀”,1970年,Pierre Goubert在一本書中將其稱作“悲慘的17世紀”,由此,這一說法逐漸成為歷史學專有名詞。參見F.Bayard et P.Guignet,L'économie fran?aise aux XVIe-XVIIe-XVIIIe siècle,Paris et Gap:Ophrys,1991,p.107。。這一時期恰處于“小冰河期”(Le petit age glaciaire),氣候變化異常,秋天潮濕清冷,冬春兩季寒風凜冽,夏天濕熱難耐②Michel Puzelat,La vie rurale en France du XVIe-XVIIIe siècle,Paris:Sedes/HER,1999,p.119.,嚴重影響了谷物收成,與此同時,人口則相對于前一個世紀翻了一番③Jean Carpentier et Fran?ois Lebrun(ed),Histoire de France,Paris:Edition du Seuil,1987,pp.113—114.。這種“局勢”造成的結果是1639年、1649—1651年、1661年、1693年、1709年都爆發(fā)了嚴重的生計危機,谷價比正常水平升高了三四倍,很多人餓死或死于營養(yǎng)不良引發(fā)的疾?、蹵ndrew B.Appleby,“Grain Prices and subsistence crises in England and France,1590—1740”,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XXXIX,No.4,1979,p.865.。
自1715年起農業(yè)出現(xiàn)了增長,饑荒消失了,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這種增長并沒有發(fā)生在英國意義上的農業(yè)革命框架內⑤Hugues Neveux,Jean Jacquart,Emmanuel Le Roy Ladurie,Histoire de la France rurale,L'Age classique des paysans,de 1340 à 1789,Paris:Edition du Seuil,1975,pp.581—586.,谷物產量仍不穩(wěn)定,即便是有些地區(qū)谷物生產過剩,例如在阿圖瓦(Artois),小麥常常有剩余,如果年景好的話,可以把產量的1/3投入市場。但是好收成后往往是伴隨著歉收,在18世紀幾次谷物歉收的年份,如1709年、1741年、1757年、1767—1768年、1770年、1789年,該地無一幸免⑥Charles Musart,La réglementation du commerce des grains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La théorie de Delamare:étude économique,Paris,1921,pp.108—110.。在18世紀后半期,為了應對價格上漲和生活費用的增加,農村大小地主提高地租,佃農為了彌補由此造成的損失,降低日工的工資,擴大租種土地的面積,這又加劇了大小佃農的競爭,小的佃農在競爭中失利,淪落為無地的農民,農村中兩級分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窮困的短工和半熟練工人人數劇增⑦Cynthia A.Bouton,The Flour War,Gender,Class,and Community in later Ancien Régime French Society,University Park: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pp.233—234.。每當農業(yè)歉收、價格上漲,他們總是首當其沖受害。
(二)谷物市場化程度低,且市場發(fā)展不平衡
在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看來,“法國是一個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并存的國家”⑧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張朋浩、車耳譯:《法國農村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171頁。。與此相應,谷物市場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
第一,土地零碎化現(xiàn)象嚴重,大部分農民都實行小農耕作模式,生產的谷物除去交租、交稅,留足種子,扣除自家口糧外,能拿到集市出售的少得可憐。以17世紀的博韋(Beauvais)為例,農村社會在占有土地方面呈現(xiàn)出金字塔結構,處于最頂端的是租種地主或教會大塊土地的殷實佃農(laboureurs-fer miers)或領地收稅員(receveurs de seigneurie),在一個村莊只有一兩名,甚至一些小村莊根本沒有。富農也只不過有幾名,例如,盧厄斯村(Loueuse)有86戶人家,只有3戶富農,他們耕種的土地大都少于30公頃。人數最多的是貧農,他們僅有幾英畝土地、一間茅舍和一小片果園。此外,有些地方還有中農,他們比貧農的土地多一些,一般耕種20英畝地,有一兩頭牛、一兩只羊,有時還有一頭騾子⑨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p.58—64.。一般一個農民家庭有6口人:父母、3個孩子,爺爺或奶奶。他們每天得吃不下于10磅面包,這樣,要供給一個家庭一年的面包,需要18公擔小麥。博韋最好的土地在豐年每公頃才產9公擔小麥,在歉年,則少于4公擔。該地實行3年輪作,種子、國王稅收、交給教士和封建主的谷物要用去收成的一半。因此,一戶農民家庭要維持生計,在豐年至少需要耕種12公頃土地,在歉年需要耕種27公頃土地①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p.66—67;60.。所以,一般的貧農、中農難以做到自給自足,就連一些富農也需要到集市上買些谷物糊口,可見,農村閑散的谷物很少。
第二,大封建主、修道院通過征收什一稅和實物地租積攢了大量谷物,但它們并沒有進入地方集市,而是由外來的批發(fā)商或代理人高價收購,運到大城市乃至海外市場②Abbott Payson Usher,The History of the Grain Trade in France,1400—171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3,p.20;61.,由此,出現(xiàn)了兩種并行的貿易體制:地方集市貿易和長距離大宗貿易。谷物流動隨之呈現(xiàn)出兩種特征:首先,谷物從偏遠的地區(qū)流進巴黎、里昂,甚至一些沿海地區(qū),卻很少能流回來③George Grantham,“Jean Meuvret and the Subsistence Problem in Early Modern Franc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49,No.1,1989,p.188.。巴黎作為大都市,在谷物供給分配方面仍具有中世紀特征,它只是吸納谷物,并不輸出④Abbott Payson Usher,The History of the Grain Trade in France,1400—171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3,p.20;61.,在全國市場價格的形成上不能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不能拉平全國各地的價格差距;其次,地方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不充分,谷物在鄉(xiāng)村地區(qū)之間缺少流動性,價格差距大。根據拉布魯斯的研究,在1756—1762年,王國不同財政區(qū)之間的平均價格差是1.89里弗爾,變化系數為11.13%⑤Ernest Labrousse,Esquisse du movement des prix et des revenues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Paris:Dalloz,1933,p.120.??梢?,谷物市場缺乏整合。
(三)缺乏盈利動機
對農民階層的大部分人來說,種植小麥是家庭生計所需,不是為了盈利。這是因為:一方面谷物出售利潤小,而且大多數時候,谷價很低,沒有多少價值。只是在饑荒時期,它才是一種珍貴的產品;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民有其他途徑獲得收入,例如,貧農常常受雇于富農和大佃農,為他們做些零工,割曬牧草、收割莊稼、摘葡萄、打谷,以換點谷物糊口或賺幾個便士零花錢。此外,他們還可以從事第二職業(yè),比如當制桶工人、裁縫和織布工⑥Pierre Goubert,“The French Peasan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 Regional Example”,Past and Present,No.10,1956,pp.66—67;60.。由于原始工業(yè)化進程,很多分成制佃農(métayers)和小農(petits propriétaires paysans)在耕作之外也做些手工業(yè)活貼補家用⑦Jean Meuvret,Le Problème des subsistances à l'époque Louis XIV,II,La Production des céréales et la société rurale,Paris: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s,1977,p.212.,所以,谷物生產并不是他們賺錢的惟一途徑。
對大佃農來說,由于谷物收成波動大,產品銷路窄,一旦剩余谷物超過一定標準,銷路就難以保證,甚至會虧本⑧Jean Meuvret,Le Problème des subsistances à l'époque Louis XIV,II,La Production des céréales et la société rurale,Paris: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s,1977,p.185;Pierre Deyon,“Proto-industrialization in France”,European Proto-Industrializ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39.。此外,大佃農與地主的租約期限僅為9年,不足以使他們從改善土地經營中獲利,再加上周圍農民群體(日工、分成制佃農、小農)對他們囤積谷物、從事大規(guī)模買賣充滿敵視,所以他們也沒有多少動力改善農業(yè)經營、提高谷物產量⑨Robert Forster,“Obstacles to Agricultural Growth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5,No.6,1970,pp.1606—1613.??偟膩碚f,從大佃農到小農都缺少為市場生產谷物的動力。
正是上述幾方面原因決定小麥種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生計型經濟,小麥還沒有充分市場化,尚未成為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雖然這種心態(tài)和耕作方式具有惰性,成為解決谷物供給問題的阻力,但在某種程度上,這與把谷物當作生計品,以滿足地方共同體的生計為目標的谷物管制政策是相一致的。
18世紀中期,重農學派代表魁奈(Quesnay)提出“應該避免王國內谷物的豐裕僅僅是為了民族的生計”,主張進行以創(chuàng)造財富和利潤為目的的大農經營(La grande culture),并提倡廢除稅費,促進谷物流通,形成國家市場。政府為其所動,先后推行三次谷物貿易自由化改革。但事實表明,新興的谷物自由市場未能如重農學派所愿,拉平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年景間的谷價差距,推動價格持續(xù)、穩(wěn)定地增長,實現(xiàn)增產豐收①Ernest Labrousse,Esquisse du movement des prix et des revenues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Paris,1933,pp.136,149.。這是因為,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舊有的特權體制、土地財產的分配方式、高昂的交通費用和民眾的觀念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所以,直到舊制度末期,農業(yè)也沒有擺脫生計型經濟的桎梏。只有到19世紀中后期,隨著鐵路的建設、電報的普及和勞動者飲食結構的改變,法國才形成了國家谷物市場,解決了谷物供給問題。不難理解,正是生計型經濟的頑固存在,才使谷物管制政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舊制度末期仍是官方惟一的谷物政策。
谷物管制雖然被看作是一種“非理性”和“低效”的制度,但是它頂著一片罵名伴隨了法國舊制度的始終,甚至在大革命和拿破侖時期,政府還創(chuàng)造性地采納了它的一些措施,如最高限價,來應對生計危機。以理性、高效著稱的谷物自由市場雖滿載希望,卻未能在舊制度末期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打開谷物供給的新局面。這不得不使我們接受這樣一個理論困境,當我們評價前現(xiàn)代(或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時,“有效率”、“理性”這樣的標準,以及由此引發(fā)的“進步”或“過時”等先入為主的判斷,常常會使我們走進認識的誤區(qū),以至于本來就盤根錯節(jié)、紛繁復雜的制度顯得更加撲朔迷離。由此,筆者認為,若想透徹了解法國舊制度時期的一些制度,首要的一步是將其“場景化”,探究它們在具體歷史背景下的存在理由和運作機制。
卡爾·波蘭尼(Karl Planyi)認為,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的各種文化中,要使經濟運轉,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它牢牢地“嵌入”(embedded)所屬的文化中,受制于習俗、義務和法律②Ernest Sternberg,“Justifying Public Intervention without Market Externalities:Karl Polanyi's Theory of Planning in Capitali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3,No.2,1993,p.102.。谷物管制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安排,縱使它限制了谷物流通、抑制了谷物生產,也不可能頃刻間被連根拔除,因為它早已深深地“嵌入”到了法國舊制度時期的政治體制、集體心態(tài)和經濟結構中,發(fā)揮著它獨有的職能和作用,那就是,順應了絕對君主制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迎合了重商主義的戰(zhàn)略目標,安撫了民眾擔心谷價上漲的脆弱心靈,也和頑固的生計型經濟結構相互依存。換言之,谷物自由市場雖然是一種有效、理性的制度安排,從長遠看,也是解決谷物供給問題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法國舊制度時期,還不具備它成長、運轉的社會、文化、經濟和交通條件,就連民眾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心理調適期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即把自己的生計品交給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支配。正因為如此,谷物管制才在法國舊制度時期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固的根基,寄托著相當一部分精英和絕大多數民眾的期望。
【責任編輯:趙洪艷;責任校對:趙洪艷,李青果】
K565.4
A
1000-9639(2010)05-0121-09
2010—05—05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09I—07);2009年廣東高校優(yōu)秀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育苗工程)
周立紅(1977—),女,河北邢臺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歷史系講師(廣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