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達 林 雄 (浙江三門縣人民醫(yī)院 3700; 三門中醫(yī)院)
心臟性猝死(SCD)是指平素健康或病情穩(wěn)定的人,由于心臟原因,在急癥出現(xiàn)之后1h內(nèi)發(fā)生的以驟然意識喪失為前驅(qū)病狀的出乎意料的死亡[1]。我們通過對我院57例SCD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整理分析,以了解其特點。
1.1 一般資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急診搶救的57例SCD患者,在院內(nèi)有明確心臟性猝死診斷與完整心電圖記錄。57例中男41例(71.9%),女16例(28.1%);年齡25~76歲,平均64歲,其中≤45歲5例(8.8%),46~55歲 l0例(17.5%),56~65歲 l2例(21.1%),66~75歲 23例(40.4%),> 75歲 7例(12.3%)。誘因:情緒激動32例(56.1%),勞累11例(19.3%),大便中或后8例(14.0%),休息中6例(10.5%)。0~6時發(fā)病 l5例(26.3%),6:01~l2時發(fā)病 30例(52.6%),12:01~24 時發(fā)病 12 例(21.1%)。
1.2 病因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39例(68.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11例,陳舊性心肌梗死8例;高血壓心臟病8例(14.0%);鈣化性退行性瓣膜病5例(8.8%),擴張型心肌病3例(5.3%),風濕性心臟病2例(3.5%)。
1.3 心電圖表現(xiàn) 心室顫動40例(70.2%),室性心動過速7例(12.3%),心室停搏、房室傳導阻滯各4例(各7.0%),心肌電機械分離2例(3.5%)。
心臟性猝死是危及人類生命的嚴重病癥,來勢兇猛,病情發(fā)展迅速,而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的正確評價與預防是降低猝死率的重要因素。
本組病例中,年齡>65歲者過半,筆者認為,高齡可能是SCD的危險因素。SCD的發(fā)病誘因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過勞、情緒激動、郁悶等。過勞與激動可突然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律失常與心肌梗死的發(fā)生。本組病例的發(fā)病誘因中情緒激動占56.1%。
SCD時間分布白天多于夜晚,上午多于下午,以6~12時最多。在美國把上午6~10時稱危險死亡時間[2]。本組資料在此階段死亡16例,占53.3%(16/30)。
SCD多見于65歲以上男性患者,80%以上猝死者為冠心病所致[3]。在心臟性猝死病因中,本組以冠心病占首位。冠心病猝死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病變的基礎(chǔ)上,一時性的功能障礙和電生理改變導致心臟驟停的結(jié)果。冠心病猝死常發(fā)生于下列情況:①急性心肌缺血,冠狀動脈斑塊破潰、出血,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急性病變,嚴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運動或其他情況引起心肌耗氧量明顯增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內(nèi)血小板聚集或小的心肌梗死等;②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③并無急性心肌缺血,如出現(xiàn)陳舊性心肌梗死瘢痕組織、室壁運動障礙和室壁瘤等;④心功能不全;⑤其他情況,如利尿藥、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影響等。
心室顫動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導致心室顫動的最常見原因是心電不穩(wěn)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①急性冠脈綜合征導致的心臟局部供血障礙,血栓形成和冠狀動脈痙攣;②缺氧導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交感神經(jīng)興奮,無氧代謝造成乳酸等大量代謝產(chǎn)物增加,心肌細胞代謝異常如細胞內(nèi)鈣離子等;③再灌注產(chǎn)生的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細胞膜離子泵活性改變和局部電生理紊亂;④缺血心肌組織和非缺血心肌組織之間的明顯代謝差異;⑤心肌的基礎(chǔ)狀態(tài),以往有慢性心肌損傷、心肌肥厚、低血鉀、長QT間期等易感狀態(tài),在心肌缺血的觸發(fā)下更易發(fā)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1]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編輯部,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心臟猝死的防治建議[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2,16:400.
[2]戴琳峰,楊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時間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95-796.
[3]吳華,陳新山.澳大利亞青年人心臟性猝死的原因分析[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5,2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