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畹茵 (首都醫(yī)科大學燕京醫(yī)學院 101300)
①由于多年堅持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②人口死亡率下降。
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系數(%)=65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總人口數×100%。WHO對發(fā)達國家以65歲為老年人的標準,以老年人口系數>7%為人口老齡化的界線;對發(fā)展中國家(包括我國)以60歲為老年人的標準,以老年人口系數>10%為人口老齡化的界線。
1.老年前期:45~59歲。
2.年輕老人:60~69歲,尚具有一定的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3.中年老人:70~79歲,多數生活尚可自理。
4.高齡老人:80~89歲,半數以上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照顧。
5.長壽老人:年齡在90歲以上。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已達1.3億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6.59%,預計2020年將達到15.90%。20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本世紀40年代將突破4億,我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形勢十分嚴峻。
老年人體內存在衰老過程,形態(tài)結構與生理功能均會出現(xiàn)一系列變化。
老年人體內水分和固體成分(肝、腎、肌肉等實質器官細胞)減少,脂肪明顯增多。體內總水分含量:年輕人體內總水分占體重的60%左右,老年人為45%~50%;年輕人肌肉重量占體重的50%,老年人降至25%。老年人體內鉀含量減低,鈉含量變化不大。老年人口渴感減退,飲水量減少,同時,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容易發(fā)生體液容量不足甚至脫水。鉀含量減低,常導致老年人肌無力、胃腸功能減退等。
1.身高與體重:35歲以后身高每10年減少1cm,體重一般會逐漸下降,部分老年人皮下脂肪堆積,逐漸發(fā)胖。
2.面容:頭發(fā)變白、稀疏、脫落;皺紋增多、出現(xiàn)眼袋。
3.皮膚:干燥、皺紋多、缺乏彈性、無光澤。??沙霈F(xiàn)皮膚損害,如老年色素斑,老年疣,老年性血管瘤,老年性白斑。
1.視覺:①老視眼:分辨物體細節(jié)、觀察細小物體能力減退;②快速調節(jié)遠近視力的能力減退;③深度感(立體感)減退;④色覺減退,尤其是藍、綠、紫色;⑤對強光特別敏感;⑥視野縮??;⑦玻璃體混濁,出現(xiàn)飛蚊癥;⑧晶狀體混濁,出現(xiàn)白內障;⑨角膜周圍出現(xiàn)“老年環(huán)”。
2.聽覺:聽力減弱,開始主要是對高頻音的聽力衰退,以后逐漸對中、低頻率聲音的聽力也受到影響。老年人耳垢稠厚,不易軟化,造成中耳垢稠嵌塞,影響聽力,甚至傳導性聽力逐漸喪失。
3.味覺與嗅覺:味覺減退,老年人味蕾可較年輕人減少2/3,對味道辨別的敏感度下降。老年人唾液分泌量只有年輕人的1/3,也使味覺變差。嗅覺降低不僅會影響食欲,而且使老年人對煙、有毒氣體等危險因素的敏感度下降。
4.觸覺、痛覺、溫度覺: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使老年人對疼痛、過熱不敏感,容易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損傷。
腦神經細胞數目減少,腦重量減輕;細胞內脂褐素(老年色素)沉積;血腦屏障功能減退,大腦皮層綜合分析能力下降;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感覺遲鈍、深反射減弱,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性格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1.心肌細胞增大,老年色素沉積,心肌硬化,心搏出量減少(60歲以上老年人心搏出量相當于年輕人的60%~65%),心率減慢,容易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瓣膜鈣化,心包僵硬變直等。
2.動脈壁變硬,彈性減弱,調節(jié)血壓與血容量的壓力感受器功能受損,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
1.呼吸道:由于黏膜萎縮、纖毛運動減弱,呼吸道防御能力降低,易發(fā)生呼吸道感染。
2.肺功能:通氣與換氣功能均下降:肺通氣量減少約50%,動脈血氧分壓下降10%~15%,血氧飽和度下降5%,對組織的供氧量下降約50%。
1.牙齒脫落、唾液分泌較少、咀嚼力量減低,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2.食管擴張,排空延遲,易發(fā)生反流性食管炎;胃腸蠕動減弱,胃腸消化腺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3.肝臟變小,血流量減少,儲存與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降,對藥物、毒素、激素的解毒功能減弱。膽囊不易排空,膽汁變稠,容易形成膽石。
1.腎單位數量逐漸減少,腎動脈與腎小球硬化、腎血流量減少等因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2.腎小管重吸收與濃縮功能下降。調節(jié)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的能力下降,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易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
3.膀胱肌肉萎縮,容量變小、括約肌功能失調、男性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常導致尿頻與尿失禁。
1.下丘腦:隨年齡增長,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含量減少,導致中樞調節(jié)失控。同時,下丘腦產生抗利尿激素減少,水鈉丟失,易發(fā)生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2.垂體:重量減輕、體積縮小30%左右,導致垂體功能減退。
3.甲狀腺:重量減輕,攝取碘、分泌甲狀腺激素的能力下降,人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導致遲鈍、怕冷、心率減慢、憂郁等。
4.腎上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導致老年人對外傷、感染、手術等刺激的反應能力下降。
5.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減少,常導致老年人糖尿病。
免疫器官逐漸退化,免疫功能逐漸下降。胸腺逐漸萎縮,分化的淋巴細胞明顯減少,對抗原識別能力下降,對外源性抗原產生抗體的能力下降。相反,對內源性抗原產生抗體的能力亢進,部分老年人易患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某些自身抗體增高有關。
總之,老年人器官代償儲備功能下降,自我調節(jié)機制減弱,因此,在對機體不利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器官功能衰竭,而多器官功能衰竭常是老年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一)生理功能衰退導致心理變化
1. 感知衰退:出現(xiàn)腦功能及視、聽、嗅、觸、味覺下降導致反應遲鈍、行動遲緩、依賴性強等變化,在心理上易產生消極、悲觀、冷漠、孤獨、抑郁。
2.記憶衰退:遠期記憶尚好,近期記憶不良。
3.性格改變:一反常態(tài),甚至偏離社會規(guī)范。
4.思維能力下降:①思維過程減慢;②解決問題時思維轉換困難;③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下降。
5.情緒情感變化:情緒低落、焦慮、失落感、恐懼感等。
(二)體弱多病導致心理變化
老年人?;加卸喾N疾病,多呈慢性過程,常導致生活不便,容易產生依賴、自卑、煩躁、憂郁心理。
(三)社會角色改變導致心理變化:退休后生活結構發(fā)生變化,自我價值感喪失。
(四)家庭角色與經濟狀況改變導致心理變化:退休后家庭成為生活的主要環(huán)境,加之收入減少,或與家人關系緊張,都會引起心情抑郁、焦慮不安。
(五)喪偶導致心理變化:喪偶導致無法承受傷痛和孤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刺激。
(一)失落感:自我價值感喪失,表現(xiàn)為:①沉默、焦慮;②煩躁易怒。
(二)孤獨感:自覺孤獨無助,被拋棄,被冷落。
(三)隔絕感:社會活動少,接受信息少,自我封閉,對外界持冷漠態(tài)度。
(四)對疾病與衰老的憂慮與恐懼感:由于衰老特別是生病后,常出現(xiàn):①擔心經濟上無法承受;②擔心活動不便無人照顧;③擔心病重預后不良;④擔心給親人帶來麻煩。
老年人患病的臨床表現(xiàn)與一般成年人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老年人常有聽覺障礙,近記憶力減退,理解與思維緩慢,語言表達能力差。很難采集到較完整、準確、能反映真實情況的病史。而由家屬或鄰居提供的病史往往不確切或不全面。
老年人感受能力低下,有時疾病已發(fā)展到相當嚴重的階段,而病人的自覺癥狀很輕微,甚至無癥狀。例如老年人疼痛、發(fā)熱等癥狀都可能很不明顯,肺部啰音、腹肌緊張等體征早期都很難發(fā)現(xiàn)。老年無痛性心肌梗死占20%~80%,無“三多一少”典型癥狀的老年糖尿病占50%以上。
由于老年人全身各系統(tǒng)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防御及代償能力降低,容易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多病共存可以是多系統(tǒng)疾病同時存在,如同時患有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也可能是同一器官患多種疾病,如心臟同時患冠心病、肺心病、瓣膜退行性變等。
老年病起病隱匿,發(fā)展緩慢,病情遷延。當疾病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器官功能已接近衰竭時,一旦出現(xiàn)應激狀態(tài),即可導致原來勉強維持代償的器官功能衰竭,使病情惡化。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并發(fā)肺炎,??烧T發(fā)急性左心衰竭,危及生命。
75歲以上老年人心血管、腦、下尿路、運動器官最為脆弱。因此,無論何種疾病發(fā)作,通常都表現(xiàn)為:①跌倒,②精神癥狀,③不想活動,④大小便失禁,⑤生活能力喪失(以上稱為老年病五聯(lián)征)等其中的一項或幾項。這是高齡老人發(fā)病的特殊方式。
老年人疾病常出現(xiàn)以下并發(fā)癥:
1.感染:在慢性病的基礎上易并發(fā)呼吸道、膽道與泌尿系感染。如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又容易發(fā)生真菌感染。感染是老年人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
2.水和電解質紊亂:老年人細胞內液減少,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差,代償能力減退,某些輕微的誘因可使水電解質紊亂,而且較難調整,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老年人口渴中樞敏感性降低,飲水量不足,高溫季節(jié)容易發(fā)生缺水性脫水。水電解質紊亂常伴有酸堿失衡。
3.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人發(fā)生某個器官功能衰竭后,可以通過降低排出量、減少灌流、缺血缺氧、毒血癥等途徑導致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出現(xiàn)功能衰竭的器官越多,治療越困難,預后越差,病死率也就越高。
4.運動減少性疾病:老年人長期臥床常并發(fā)運動減少性疾病,主要包括局部攣縮、失用性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骨折、褥瘡、血栓性靜脈炎等。
老年人腎臟排泄率減低,肝臟代償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代謝速度減慢。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變化直接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老年人對藥物的敏感性發(fā)生改變,經常多藥合用,以上因素導致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成年人。年齡越大,用藥越多,則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越高,程度越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多見于心血管藥物、降糖藥、中樞神經系統(tǒng)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不良反應以消化道癥狀、神經精神癥狀,低血壓等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