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嘉
青蔥歲月責任感,七八九零總動員
□嘉 嘉
口述人:蘇默,1975年出生
小時候,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是非常理想主義的,記得當時大家寫作文的結尾都是一樣的豪情萬丈:為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努力奮斗!
雖然口上天天提,可你要問我怎么樣奮斗,我肯定就蔫了。畢竟,“四個現(xiàn)代化”對我們這些小屁孩來說,幾乎是遙不可及的一個圣物,還是長大了再為它奮斗吧。
所以我們當時理解的“社會責任”,就是“學雷鋒,做好事”和“五講、四美、三熱愛”??赡苓@些口號現(xiàn)在的90后們連聽都沒聽過吧。
小學的每個寒暑假,老師都要留一個作業(yè):做一件好人好事。于是我每天走在大街上都四處撒目,希望碰到哪位老爺爺老奶奶暈倒了,我就能飛身上前背起來往醫(yī)院跑。估計是這個愿望有點不道德,所以從來也沒實現(xiàn)過。但在四年級的時候,我真真正正地學了回雷鋒。有個同學家的大院里住著一位盲人,于是我每天吃完早飯就到那位叔叔家去幫忙做飯、打掃房間,堅持了很久。后來,他的親戚說要給學校寫表揚信,我忙說,不用寫了,千萬別寫啊。當時就是這樣,要努力找好事做,做了好事還不留名。
這就是青蔥歲月時的70后,雖然有點傻氣,但現(xiàn)在想想,還是覺得非常美好。
口述人:悠晴,1985年出生
作為80后,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我喜歡發(fā)短信多過寫信,我下載最新的游戲解悶,我不買報紙但訂閱手機報……但是誰也不知道,我的手機還有一個設置——每月自動扣除10元話費捐給紅十字會,幫助貧困兒童。
作為80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網(wǎng)絡。讀大一時,我有個同學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組團活動——去醫(yī)院做臨終關懷。于是他上網(wǎng)搜索了各種注意事項,網(wǎng)購了小禮物,在那個周末,和一群陌生的網(wǎng)友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到了約定的那家醫(yī)院。接下來的每個周末,他都在這個醫(yī)院里度過??粗磉叺囊粋€個人走向生命盡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他堅持下來了,整整四年。而當初那群陌生的網(wǎng)友,也早已成了生死相依的朋友。網(wǎng)絡也許是冰冷的,但電腦背后的人卻還是溫暖的。
作為80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個性。我們不喜歡和別人想的一樣做的一樣,但彰顯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和世界格格不入。
作為80后,我們真的很愛這個世界,以我們自己的方式。
口述人:北草草,1993年出生
我是一個微博控,每天寫完作業(yè)都要上網(wǎng)去逛逛。
有一天看到這樣一條消息:
“大家如經(jīng)過朝陽區(qū)安貞橋東北角,就會在橋下見到這個老奶奶在擺攤。她有一個殘疾的兒子,這個攤位是一家唯一的生活來源。大家經(jīng)過時,買她一瓶水,或者一包襪子,幫幫自立的老人。舉手之勞,就是功德??吹轿⒉闊┺D發(fā),謝謝?!蔽淖窒旅孢€有一張照片,是老奶奶的小地攤。
我家離朝陽區(qū)很遠,可能一時半會兒不會路過那里,于是我點擊了“轉發(fā)”,把這條消息分享了出去。
過了大概一個星期,有天下課后同桌大嘴笑嘻嘻地把腳伸到了我面前,頓時一股殺傷力極強的氣體向我襲來?!案蓡幔俊蔽掖蠛鹨宦?,作戰(zhàn)斗準備狀?!暗?,你看我的襪子怎么樣?”“啊,百年不遇,你終于換新襪子啦!”“不只!這個是我在安貞橋下的老奶奶攤上買的!”
如果你當時在我們班,就會看到這樣驚人的一幕:一位同學抱著另一位同學的臭鞋,兩人傻呵呵地笑著。
現(xiàn)在,我在微博上看到尋人啟事和幫助他人等消息都會轉發(fā)出去,也驚喜地看到,通過轉發(fā)的力量,有的親人團聚了,有的孩子得救了,有的老兵回家了……雖然我的功勞微小得不值一提,但心里還是很高興。
有天表姐看到了我的微博,驚呼:沒想到你這個小90后還挺有社會責任感的嘛!
原來這就叫社會責任感啊!
時代不同,責任感也不同
胡守鈞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代青年、青少年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踐行也不同。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國家的關心是有一點淡化,他們對潮流、對新東西比較敏感,對沉重的話題不像以前的年輕人那么在意。但這未必是壞事?,F(xiàn)在的年輕一代自我意識很強,但不代表他們完全不關注社會,當集體和家庭需要他們奉獻力量的時候,他們同樣也會義無反顧。社會責任感不單單是那些以前宣傳的“見義勇為”、“幫助弱小”、“拾金不昧”等等,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青年人向極端的集體主義告別,都是進步。
責編/劉小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