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泰安建工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病變局限于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病因尚不明確,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基因的易感性、自身免疫的失衡、環(huán)境因素等。臨床上以直腸、乙狀結腸受累多見,臨床特征為腹瀉、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可并發(fā)中毒性巨結腸和癌變,部分伴有腸外表現(xiàn)。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為探討治療UC的有效途徑,我院對56名UC住院患者進行了研究。
1.1病例選擇 選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UC患者56例,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腹瀉及腹部疼痛,慢性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乏力、消瘦及不規(guī)則發(fā)熱。結腸鏡下所見結腸黏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彌漫分布的形態(tài)各異的多發(fā)性潰瘍,表面附著膿性分泌物。根據(jù)病史和結腸鏡檢查綜合診斷,診斷條件符合中華醫(yī)學會2000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會議提出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1]并經(jīng)結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潰瘍位于直腸18例,乙狀結腸15例,左半結腸23例。所選病例近期未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無磺胺藥物過敏史、過敏性病史、免疫性疾病。將上述患者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fā)病和病情等各項指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資料差別無顯著性(P≥0.05)。對照組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 13例,年齡20~68歲,平均 46.5 歲,病程4個月~18年。治療組28例,男性17例,女性11 例,年齡18~65 歲,平均45.1歲,病程3個月~20年。
1.2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配合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糾正貧血,糾正低蛋白血癥等支持療法,給予易消化、少纖維和富含維生素飲食,治療期間患者充分休息,控制飲食,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及乳制品,注意臥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
對照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口服,0.25 g/片,每次1.0 g,4次/d,連續(xù)用藥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組采用巴柳氮片劑,0.5 g/片,每次4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溫熱到38 ℃,睡前保留灌腸,1次/d, 灌腸注藥時取左側臥位,注藥后取臀高頭低,仰臥及左右側臥位交替30 min。使藥液與腸黏膜充分接觸以利于其吸收,連用4周。
1.3療效判定標準[2]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見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無好轉,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療,總有效率為53.6%,治療組采用巴柳氮片劑灌腸治療,總有效率為82.1%,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注:兩組比較,χ2=5.24,P=0.022。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數(shù)學者認為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多與遺傳、感染、免疫、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3],發(fā)病機制可能是感染、飲食等環(huán)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遺傳易感性的人群,使腸免疫紊亂導致腸黏膜損傷。免疫因素是UC研究最活躍的領域,實驗發(fā)現(xiàn),UC患者特異性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的多項指標出現(xiàn)異常,推理之,機體在各種可能條件或誘因作用下,使可能的自身抗原交叉抗原釋放或通過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學因子的作用使其抗原性增強,最終可能經(jīng)過多種免疫途徑和機制引起免疫損傷,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生[4]。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局限在黏膜和黏膜下層,多累及直腸及遠段結腸。UC的治療目標是控制這一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fā)作,維持緩解。本研究主要觀察分析柳氮磺胺吡啶和巴柳氮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柳氮磺胺吡啶主要從免疫途徑上阻斷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其對UC的作用機制認為:改變腸道微生物體系,改變粘膜內前列腺素合成及電解質交換;阻止炎癥介質(白三烯、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血栓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釋放;阻止自然殺傷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粘膜淋巴巨細胞和巨噬細胞的作用;限制活性氧的產生等[5]。SASP在結腸內經(jīng)腸道細菌分解為有效成分5-ASA和有抗炎作用的磺胺吡啶而起作用。由于5-ASA類藥物均需長時間服藥,因而藥品的不良反應會影響療效。UC患者一般均有局部結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黏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病理改變。大約20%~40%患者服用SASP會有惡心、皮疹、食欲下降[6-8],甚至引起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發(fā)生。
藥物動力學指出, 藥物的生物利用與藥物的劑型和給藥途徑有關。將巴柳氮片劑研磨,生理鹽水灌腸使用,可以使藥物直達病灶,局部藥物濃度高,使腸道黏膜得以保護,促進其修復。溫熱的藥液還可促進及改善腸道血液循環(huán),促使炎癥消散及吸收,降低痛覺神經(jīng)的敏感性,從而提高腸道抵抗力及修復力,減輕黏膜水腫,解除腸道痙攣,減輕疼痛[9]。同時,避免了胃酸對藥物的影響,以及胃腸道不良反應,減少了免疫抑制劑對肝腎的損害,有較好的抗炎、促進潰瘍愈合等作用。該治療方法易于操作、顯效快,縮短了療程,降低了復發(fā)率,不良反應小,采用灌腸方式給藥,可避免胃腸消化酶的破壞,保證藥效,藥物可繞過肝臟由直腸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避免了不良反應,加速了藥物的吸收。巴柳氮克服了柳氮磺胺吡啶中SP成分具有的磺胺類藥物普通存在的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不耐受柳氮磺胺吡啶的患者可耐受巴柳氮[10]。
本研究采用巴柳氮片劑灌腸治療直腸型、直腸乙狀結腸型和左半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價格實惠,可作為治療以上幾種類型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規(guī)用藥途徑,但對于廣泛型和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則宜兩者相結合,藥物口服加灌腸治療。
[1] 歐陽欽,潘國宗,溫忠慧,等.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40(2):138-141.
[3] 張德正.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與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8):37,89.
[4] 村守利,王靜,孟華,等.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免疫發(fā)病機制全問[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9):1134.
[5] Xu CT, Meng SY, Pan BR. Drug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6): 2311.
[6] Tafet SL, Das KM. Sulfasalazine. Adverse effects and desensitisation[J]. Dig Dis Sci, 1983, 28(9): 833.
[7] Green JRB, Swan CHJ, Rowlinson AE, et al. Sulphasalazine or high dose balsalazide to treat acute relapse in ulcerative coliti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J]. Gastroenterol, 1993, 104(4): A709.
[8] Mclntyre PB, Lennard-Jones JE. Reversal with balsalazide ofinfertility caused by sulphasalazine[J]. Br Med J(Clin Res Ed), 1984, 288(6431): 1652.
[9] 何善明,袁海鋒.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5例臨床觀察[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 35(2): 253-254.
[10] 木村伊佐美,永濱忍,川崎真規(guī). 巴柳氮鈉的藥理學研究[J].日藥理志,1997,109: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