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清
(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杜爾坪礦,山西 太原 030053)
杜爾坪礦巷道礦壓顯現(xiàn)嚴重。隨采深加大,礦壓顯現(xiàn)特點更突出,巷道支護更為困難,巷道翻修與維護導致直接成本增加,斜井、井底車場、硐室變形破壞嚴重,直接威脅礦井安全正常生產(chǎn),巷道支護成為制約開采的重要難題之一。巷道變形破壞研究表明對于巷道圍巖的支護,進行眾多復雜的措施來多次維護巷道流變圍巖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期望能非常有效控制深部破碎、軟弱、流變圍巖大變形仍是非常困難,完全控制圍巖流變大變形目前幾乎很難。
本文就杜爾坪礦巷道破碎軟弱圍巖支護技術難題進行研究。研究巷道淺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的形成機制及變形破壞特征,針對巷道不同階段的變形和破壞特征,提出一次支護需要重點預防淺部破碎圈的形成,并允許深部塑性圈的變形卸壓;二次支護的主要任務是在適當時機阻止大塑性圈的繼續(xù)擴展,實現(xiàn)深部極難維護巷道的安全有效支護。
本次研究將杜爾坪礦西大巷作為研究對象,西大巷為開采+460水平服務,巷道設計長度1654m,服務年限約30年。西大巷沿煤2頂板掘進,煤巖層硬度f=4~7。斷面形狀為馬蹄形斷面,S荒= 22.55 m2,S凈=19.35 m2。
距迎頭約100m巷道的左上幫距底板約1.6~2.0m處,淺灰色砂巖,出現(xiàn)明顯的開裂、掉渣、脫落,向巷內(nèi)移近20~40cm。
距迎頭約50m巷道的右下幫,從底板向上約2.0m高度范圍內(nèi),紅褐色砂巖,由巷道表面到內(nèi)部約60cm的厚度圍巖破碎,塊度約為20~40cm;拱基上下60cm范圍內(nèi)出現(xiàn)明顯變形、開裂、脫落。
距迎頭200m位置,斷面明顯縮小,表現(xiàn)為拱的兩側左上右下向內(nèi)擠壓約50~60cm,并出現(xiàn)鼓包現(xiàn)象。
巷道兩側人行道由于嚴重底臌引起傾斜,影響正常排水和行人,變形嚴重的位置巷道高度由4.3m降為2.0m左右。
深部位移觀測方法特殊,能很好適應極軟巖層松動全測試,選用的材料和方法如下:
采用多鉆孔深部位移測試方法,為本文的創(chuàng)新所在??朔似渌麥y試儀器無法在極軟巖層中安裝布置測點、操作不便、測點容易失效,測試結果不準的缺點;具有成本低廉、安裝操作簡單易行、測試準確等優(yōu)點。
所用材料為現(xiàn)場廢棄的舊鋼繩、錨索、錨固劑等。依據(jù)巷道表面位移特征,測試斷面見圖1。
圖1 深部位移觀測鉆孔布置斷面圖
方法:在巷道兩側的三個不同高度的布置三排鉆孔,參數(shù)見表1。測試時,將廢舊鋼絲繩截成與孔深相匹配的長度,在每個孔底錨固一根相應長度的鋼絲繩,在孔外留20cm長的余量作為自由端,并在自由端掛上500g的重錘使鋼絲繩實時反應孔底的位移,觀測結果如圖3所示。
表1 深部位移測試鉆孔布置參數(shù)
圖2 多鉆孔深部位移測試結果
由圖2測試結果可知,鉆孔深度為1.5~1.8m時,鉆孔外部鋼絲繩的縮短量很小,而深度大于1.8m的鉆孔外部鋼絲繩縮短量急劇增加,最大達到32mm;表明深度1.5~1.8m鉆孔底部與孔口表面位移量基本相等,而深度大于1.8m的鉆孔底部位移量遠小于表面位移量。
由以上分析可得,+460m西大巷圍巖松動圈范圍為1.5~1.8m。
巷道整體結構損傷源于材料劣化和局部失效。這種局部劣化和失效往往和結構中存在的初始缺陷有關。吳佰建等在文獻[1]進行損傷力學分析,認為細觀的損傷和響應性既受制于宏觀上的作用因素,又可能顯著影響宏觀的響應或者失效性能[2-6]。
巷道的變形和破壞過程,是一個多因素造成的過程:細觀結構可能發(fā)生為裂隙的形成、發(fā)展,宏觀結構的彈性變形、塑性破壞或蠕變。一般情況下,當局部細節(jié)損傷萌生以后,宏觀與細觀尺度必然相互耦合,相互影響。這個特點決定了巷道支護設計的整體觀念。有必要通過模擬和實驗來掌握細觀層次上的響應與失效狀態(tài)何時、以怎樣的途徑去影響宏觀結構性能。實質(zhì)上,需要通過提高支護強度和剛度,來約束細觀或有缺陷結構的損傷積累,增強巷道結構的整體自承能力。
文獻[4]的研究結果表明:卸荷更容易導致巖石破壞,卸荷開始后表現(xiàn)出擴容特性,當圍壓降低到屈服前一定程度后,微量圍壓減少引起變形模量急劇減小。高應力卸荷條件下只比加載條件下低14%,而只比加載條件下高23%。
目前在巷道開挖等巖石地下工程中,開挖面徑向則更表現(xiàn)為卸荷破壞。特別是出現(xiàn)拉應力后,結構面的力學條件將發(fā)生本質(zhì)的變化,導致巖體力學參數(shù)急劇下降,卸荷變形劇增。
發(fā)生卸荷裂隙的方向大體平行于開挖的臨空面,發(fā)生時間的滯后性。因此,這種現(xiàn)象引起塌方、滑坡等工程隱患。巖體的局部卸荷作用將導致巷道圍巖的偏應力增大,從而導致巖體內(nèi)的損傷發(fā)生演化,引起巷道巖體的力學性態(tài)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惡化[3-7]。
巷道圍巖在開挖之前處于三向應力平衡狀態(tài);開挖后,破壞了圍巖的平衡狀態(tài),在松動圈范圍內(nèi)表現(xiàn)為卸荷變形、移動和破壞。在支護設計中,必須通過高強度、高剛度支護體系消除圍巖內(nèi)形成的偏應力,阻止松動圈的卸荷變形積累。
試驗結果表明,軟巖巷道蠕變損傷擴展存在損傷演化的不均勻性和局部化現(xiàn)象。在蠕變瞬時段,裂紋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有一定的擴展,然后穩(wěn)定擴展,巖石進入蠕變穩(wěn)態(tài)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巖石體積膨脹,軸向應變穩(wěn)定增加,在穩(wěn)態(tài)段的末期,裂紋擴展速度加快,CT數(shù)下降率增大,巖石很快進入蠕變加速段,由于巖石的脆性特性,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損傷急劇演化累積,導致試件發(fā)生蠕變損傷脆性斷裂破壞。
通過CT掃描獲取巖石進入蠕變加速段的裂紋擴展特性,結合現(xiàn)場巷道圍巖鉆孔窺視結果,建立宏微觀變形關系。為軟巖巷道支護時機的選擇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jù),以便實現(xiàn)深部極難維護巷道的安全、經(jīng)濟、有效支護。
筆者對巷道圍巖不同支護形式的數(shù)值計算(篇幅所限,在此省略),系統(tǒng)分析了巷道圍巖的變形力學機制、塑性區(qū)、拉應力區(qū)的發(fā)展、圍巖應力場等,表明深部軟弱圍巖條件下開拓巷道支護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宜采用頂幫錨網(wǎng)噴+底板錨固的全斷面全長錨固方式。
(2)必須強調(diào)底板錨固的重要性,它是取代底板反拱,控制底臌最有效經(jīng)濟的支護措施。只有當巷道圍巖與支護結構呈相對穩(wěn)定,且沒有明顯支護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共同承載體系時,實現(xiàn)支護結構與圍巖的匹配和變形耦合,才能有效適應并控制巷道圍巖收斂位移,盡量減少返修。
(3)當圍巖裂隙發(fā)育,對水泥漿液具有良好可注性,水泥漿液能較好實現(xiàn)劈裂滲透加固圍巖作用時,應考慮采用全斷面錨網(wǎng)噴+注漿錨桿+頂板錨索的支護形式,從控制高地應力圍巖流變變形看,其效果是顯著的。
(4)大幅度提高支護系統(tǒng)剛度與強度,特別是預應力,可有效抑制圍巖結構面離層和彎曲變形,實現(xiàn)一次支護預防淺部破碎圈的有害擴展。
一次支護時掛10#以上,網(wǎng)格80mm×80mm的鐵絲經(jīng)緯壓花網(wǎng),采用Ф25mm×2100mm高強度錨桿,一次噴漿厚度為130mm;二次支護掛100mm×100mm的Φ6mm點焊接,規(guī)格1.0m×1.8m鋼筋網(wǎng),采用Φ25mm×2100mm高強度錨桿,噴射混凝土厚度20mm,錨桿間排距為1000mm×1000mm;Φ28mm×350mm樹脂錨固劑,規(guī)格為 Φ150mm的鐵托盤,錨桿錨固力巖層中不小于130kN,煤層中不小于70kN,預緊力均不小于400kN。
頂板破碎時采用錨索加固,錨索直徑17.8mm,重量1.5kg/m,級別270K,強度1860N/mm2,截面積191.00mm2,延伸率≥3.5%,最低破斷負荷 353kN,長度6m,采用中速樹脂錨固劑,最小錨固長度≥1.5m,支護間排距2.5m×2.5m,由巷中向兩肩窩對稱布置,打兩排,超前二次支護進行,單根錨索錨固力大于150kN。
頂?shù)装逡平c巷道兩幫收斂測試結果(圖3、圖4)。
巷道的頂?shù)装逡平颗c巷道兩幫收斂測試結果表明,從巷道開掘后經(jīng)歷了2個月左右后巷道變形就可以趨向穩(wěn)定,在巷道開掘初期40天內(nèi)巷道變形收斂較快,隨后巷道變形收斂趨向穩(wěn)定,這表明選擇較好的支護措施,完全可以很有效地維護深部回采巷道的圍巖穩(wěn)定。
(1)采用多鉆孔方法測試圍巖的淺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能夠準確測定圍巖松動圈,為支護設計參數(shù)確定提供準確依據(jù)。本方法具有簡單、易行、低成本、高效益的優(yōu)點。
圖3 頂?shù)装逡平颗c時間關系圖
圖4 兩幫移近量與時間關系圖
(2)初期支護要采用高剛度、高強度、高預應力錨桿,這樣可有效抑制圍巖結構面離層和彎曲變形,實現(xiàn)一次支護預防淺部破碎圈的有害擴展。巷道變形大幅減小,頂板離層有效控制。變形量可降低70%,頂板離層為原來的5%~10%,甚至近零離層。
(3)錨桿、錨索的整套構件力學特性必須匹配,這樣支護體系的強度和整體性明顯提高,能有效避免大變形[8]。
(4)對深部高應力軟巖巷道,實施二次支護。必須強調(diào)在一次支護高強度、高剛度、高預緊力的基礎上,允許有一定變形,釋放壓力;在合適時間二次支護,巷道支護狀況發(fā)生本質(zhì)性變化,圍巖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大幅提高。
由此可見,在深部開采的巷道維護問題中,關鍵要選擇有效的現(xiàn)場測試手段、結合實驗室研究,運用現(xiàn)代力學分析理論,搞清楚研究巷道特定條件下的變形力學機理,將巷道的頂、底、幫部圍巖作為整體考慮來進行支護設計,從而實現(xiàn)控制深部圍巖長期流變和大變形的目的。
[1] 吳佰建,李兆霞,湯可可. 大型土木結構多尺度模擬與損傷分析—從材料多尺度力學到結構多尺度力學[J]. 力學進展,2007,8(3):321-336.
[2] 邱戰(zhàn)洪,羅元豐. 動力損傷力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分析[J]. 臺州學院學報,2007,6(3):29-33.
[3] 李建林,王樂華. 節(jié)理巖體卸荷非線性力學特性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10(10):1968-1975.
[4] 李宏哲,夏才初,閆子艦,等. 錦屏水電站大理巖在高應力條件下的卸荷力學特性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10(10):2104-2109.
[5] 唐立強,楊敬源,王勇,等. 井壁穩(wěn)定性的斷裂損傷力學分析[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7,6(6):642-646.
[6] 蔣宏偉,翟應虎,劉德鑄. 損傷力學在粗面巖水力壓裂裂縫延伸機理研究中的應用[J]. 石油鉆采工藝,2007,2(1):44-47.
[7] 胡海浪,李建林,王小虎. 卸荷巖體力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 西北水電,2007,3(2):9-13.
[8] 張軍,尹根成.巷道底臌對圍巖穩(wěn)定性影響[J]. 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07,12(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