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剛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北京 100083)
普通話動詞重疊形式早期習得的過程與機制①
宋 剛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北京 100083)
兒童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基于規(guī)則的習得
基于縱向追蹤獲得的自然習得語料,本文考察了普通話兒童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及其外部輸入的情況,揭示了兒童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發(fā)展進程與習得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動詞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同時,外部輸入能為早期動詞習得提供動詞重疊方式等句法特征。
早期語言習得通常指兒童在三歲以前對母語的習得。兒童在三歲左右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自己母語的主要語法現(xiàn)象,能實現(xiàn)基本的交際功能。(李宇明,1995:135-152;Crain&Pietroski,2001)本研究將動詞重疊形式作為衡量指標來考察漢語兒童早期動詞習得的具體進程和內在機制。
與形態(tài)變化較為豐富的英語等語言相比,漢語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 (呂叔湘,1984;方光燾,1997)。作為一種句法范疇,動詞具有體 (aspect)等多種不同的句法特征。動詞重疊形式是漢語表達體的重要句法手段之一,并且不同種類的動詞又有不同的重疊規(guī)則。因此,普通話兒童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就成為觀察兒童早期習得動詞的一個重要窗口。
漢語動詞重疊的主要方式為 AA式、ABAB式、AAB式,也有 AABB式、A一 A等非主要方式,還存在意義上相關的形式“V一下、V了V”等。另一方面,動詞重疊形式具有一定的語法意義,主要用于表達動作的量,可指稱少量,在一定語境中可以做出 “動作反復、短時、嘗試”等不同解讀。(劉丹青,1988;戴雪梅,1989;李珊,2003:1-2;張旺熹,2004:72-82)
本文考察的動詞重疊形式包括 AA式、ABAB式、AAB式、AABB式,以及單音節(jié)動詞的重疊形式 “A一 A、A一下”等,比如 “看看、檢查檢查、幫幫忙、修一修”等。兒童語料中的動詞重疊形式是根據(jù)兒童輸出話語的具體上下文語境、通過人工判別而標注的,在必要時也借助錄像資料進行判別;本研究排除了兒童使用的疊音形式、兒童表達中出現(xiàn)的停頓等現(xiàn)象。
漢語動詞重疊形式習得研究較為有限,基于自然語料的早期動詞重疊習得研究更少見。
Erbaugh(1982)考察了臺灣兒童習得漢語的情況,對動詞重疊形式習得有所涉及,但她所依據(jù)的早期習得語料卻很有限,僅來自同一個兒童的探索性錄音語料;開始取樣時的兒童年齡為 2歲,并且取樣時段僅 2個星期,共獲得 7個小時的錄音。這一缺陷使得該研究語料的系統(tǒng)性受到很大影響,很難完整反映兒童早期動詞習得的發(fā)展進程。
朱琳 (2004)從語音角度考察了兒童習得重疊形式現(xiàn)象,其中涉及到動詞重疊形式。該文著重從語言類型學角度來討論句法手段——重疊——的普遍性,并且將兒童學語過程與人類語言進化進行類比。然而,朱琳的兒童語料處理方式頗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一歲兒童就已經(jīng)能輸出動詞重疊形式“吃吃、拿拿、坐坐、開開、抱抱、看看、玩玩、飛飛”等。
孔令達等 (2004:155)提出了漢語兒童習得動詞的機制:“在句法方面,兒童也是先經(jīng)歷了模仿的階段,然后通過替換結構中的實詞強化某一結構形式,同時運用連接、移位、擴展、句法同化等句法習得手段,逐步掌握動詞的句法組合形式”。這意味著模仿是兒童語言習得的必經(jīng)階段。這與本研究的觀察是不一致的,比如兒童習得表現(xiàn)出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
孔令達等 (2004:129-135)也關注到動詞重疊形式“AA式、ABAB式、AAB式”的習得,并認為動詞重疊形式表達動作量的淡化、動作過程的持續(xù)。他們的語料中出現(xiàn) 26個具有重疊形式的動詞,共計 100個實例,請參閱表1。然而,孔令達等 (2004:前言 2-3)的兒童語料以橫向取樣為主,而且取樣的時間間隔比較大,比如兩歲前間隔為 2個月,因此,該研究并不能全面反映早期動詞重疊形式習得的發(fā)展進程,更不能深入地發(fā)掘兒童的動詞習得機制。
表1: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① 此表是根據(jù)孔令達等 (2004:129-135)整理得到的,只整理出兒童 1;8、2;0、2;6時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輸出實例的動詞種類。
本研究利用長期追蹤獲得的自然習得語料考察動詞重疊形式的早期習得,共計使用了 3個北京兒童的 121個單次取樣語料。語料的取樣時段為兩歲前,單次取樣之間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星期,單次取樣時間基本上是一個小時。取樣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保證語料能真實展示兒童語言習得的自然進程。另一方面,鑒于目前漢語動詞重疊形式早期習得研究單純從體的角度展開,本研究將動詞重疊視為動詞范疇的主要句法特征之一,同時也利用其他句法特征作為測量指標,比如動詞論元結構,以多角度地考察兒童動詞習得。(宋剛,2009)
本研究考察兒童早期動詞重疊形式習得的發(fā)展進程,從而揭示兒童習得動詞的具體機制。一種可能的習得機制是兒童早期根據(jù)一定規(guī)則輸出動詞重疊形式,這就意味著兒童能將動詞重疊規(guī)則應用于新詞項上;如果是這樣,也支持外部輸入中的句法特征在動詞習得過程中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種可能的習得機制是兒童僅以個例習得方式輸出個別動詞的重疊形式,這就意味著兒童只是在接觸到一定外部輸入后才能使用相應動詞的重疊形式。
為此,本研究窮盡式地對照了兒童輸出與外部輸入,以便確定兒童是否能利用外部輸入來促進動詞習得。如果自然語料中的動詞重疊形式存在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而外部輸入?yún)s沒有出現(xiàn)對應實例的情況,那么,這一事實就支持兒童可以利用句法規(guī)則習得動詞;反之,如果只是在外部輸入中出現(xiàn)了實例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兒童輸出實例,那么,這一事實就支持兒童是在外部輸入的激發(fā)下通過模仿等手段來習得動詞的。
研究語料來自 “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①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的轉寫參照 CH ILDES的規(guī)范進行。兒童輸出話語的取樣時間表示為“ZTX010712”,也可寫作 “1;07;12”;其中,“ZTX”代表兒童的名字,“010712”代表兒童的年齡是 1歲 7個月 12天。同時,為適應轉寫漢語語料的需要也做了一定的改進。兒童輸出話語語音不清晰時要核查具體表達情境,并采用漢語拼音給出最接近的發(fā)音,比如“*兒童:&nao1nao。*母親:撓撓。 (ZTX010310:430)”中的 “&nao1nao”是動詞 “撓#”的重疊形式;其中,“#”表示用拼音轉寫的兒童輸出實例。。該語料庫以錄音和錄像方式完整記錄了三名北京兒童從一歲到兩歲半之間的自然語言發(fā)展過程。兒童語料已經(jīng)進行了詞性標注,并且進行了動詞論元結構分析,即分析主句主要動詞的論元結構。此外,為了揭示外部輸入與兒童輸出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嚴格界定了兒童自發(fā)輸出和模仿:第一,兒童輸出實例的前面 3個話語中沒有完全一致的表達形式則為自發(fā)輸出。第二,成人話語中有明確要求兒童模仿的話語,比如“你說”,并且兒童按照要求進行重復而輸出的話語則為模仿。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 3個北京兒童兩歲前的121個單次取樣語料。兒童語料情況參閱表2。
表2:兒童語料的基本情況
為考察動詞重疊形式的早期習得,本文的主要方法是窮盡式地對照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及其對應的外部輸入情況。其中,外部輸入實例的統(tǒng)計方式是從最早出現(xiàn)的兒童輸出實例的呈現(xiàn)時間出發(fā)向前追溯,并且窮盡式追溯全部外部輸入實例。外部輸入實例包括成人、其他兒童的話語,但是不包括電視、電子玩具等電子設備的聲音。
首先,借助動詞論元結構分析體系的 “體”欄目將所有含“體”成分的兒童輸出話語檢索出來,再從結果中檢索出所有含動詞重疊形式“VV”等的兒童輸出實例。接著,整理出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種類及其動詞重疊形式的首現(xiàn)時間,并且根據(jù)特定動詞的首個兒童輸出重疊實例的輸出時間檢索在該首現(xiàn)時間之前是否存在相應的外部輸入。最后,將兒童輸出實例和對應外部輸入實例做對照與分析,以便討論外部輸入及其頻率等因素對早期動詞重疊形式習得的影響,并且進一步討論兒童早期動詞習得機制。
語料顯示,兒童對動詞重疊形式的掌握還是比較好的。兒童兩歲前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情況請參閱表3。首先,兒童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實例數(shù)量比較高。以兒童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種類而言,兒童 SJQ、ZTX、CY的輸出實例分別達到 32例、17例、213例。其次,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種類也比較多。以兒童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種類而言,兒童 SJQ、ZTX、CY分別輸出了 9種、4種、24種不同的動詞種類。
表3:兒童兩歲前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的總體分布① 說明兒童 ZTX整個取樣期間 (010009-020602)輸出動詞重疊形式共計 30種 69例。 (單位:個)
表4:兒童 SJQ兩歲前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與對應外部輸入② 說明:1.兒童輸出實例次數(shù) 2個以上的動詞。2.動詞 “聞、修”的外部輸入實例的重疊形式為 “A一 A”。 (單位:個)
語料也顯示,就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種類及實例數(shù)量而言,不同兒童之間既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兒童 SJQ、CY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較多,而兒童 ZTX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有限。兒童 SJQ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及實例出現(xiàn)次數(shù)為抱(7)、擦 (6)、飛 (2)、喝 (2)、看 (5)、聞 (2)、洗 (2)、修 (2)、找 (4)。兒童 CY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及實例出現(xiàn)次數(shù)為抱 (95)、按 (6)、擺 (4)、蹦蹦跳(5)、蹦蹦跳跳 (2)、比 (12)、擦 (8)、戴(2)、倒 (12)、疊 (2)、翻 (2)、換 (3)、看 (9)、摸 (5)、撓 (2)、念 (2)、拍(8)、試 (7)、推 (4)、握 (3)、洗 (12)、削 (3)、搖 (2)、找 (3)。兒童 ZTX在 2歲前輸出重疊形式實例的形容詞是 “紅”;兒童ZTX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及實例出現(xiàn)次數(shù)為抱 (10)、摸 (2)、修 (3)、找(2)。另一方面,有 2個動詞的重疊形式輸出實例在 3個兒童中都超過 2個,即 “抱、找”。其中,兒童 ZTX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中,“修”和兒童 SJQ有重合,“摸”和兒童 CY有重合。
(一)在兒童輸出某個動詞的重疊形式以前,兒童 SJQ有 8種動詞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而沒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請參閱表4。其中,5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的外部輸入實例,它們是 “蹲、磕、收拾、癢、喝”。
另外,有 3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中的 “A一 A”外部輸入實例,但是各只有 2個,它們是 “卷、聞、修”。
(二)在兒童輸出某個動詞的重疊形式以前,兒童 ZTX有 2種動詞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而沒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請參閱表5。其中,1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的外部輸入實例,它是 “撓#”。
表5:兒童 ZTX兩歲前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與對應外部輸入① 說明:1.本表只包括兒童輸出實例次數(shù) 2個以上的動詞。2.動詞 “修”的外部輸入實例的重疊形式為“A一 A”。
另外,有 1個動詞在兒童 ZTX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中的“A一下”外部輸入實例,但是只有 2個,它是 “商量”,即實例 (1)和實例(2)。
實例 (1)
*兒童:咱倆商量商量。 (ZTX010929:526)
實例 (2)
*母親:跟媽媽商量一下。 (ZTX010622:2129)
*母親:媽媽跟你商量一下好嗎?(ZTX010622:2130)
(三)在兒童輸出某個動詞的重疊形式以前,兒童 CY有 8種動詞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而沒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請參閱表6。
表6:兒童 CY兩歲前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與對應外部輸入① 說明:1.本表只包括兒童輸出實例次數(shù) 2個以上的動詞。2.動詞 “擺、找”的外部輸入首現(xiàn)實例的重疊形式為 “A一 A”;動詞 “按、抱、戴、疊、放、換、捏”的外部輸入首現(xiàn)實例的重疊形式為 “A一下”。 (單位:個)
其中,4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的外部輸入實例,它們是“剝、涼、曬、削”。實例 (3)的“削削”共出現(xiàn) 3例兒童輸出實例,但是卻未出現(xiàn)外部輸入實例。
實例 (3)
*兒童:削削。 (CY011018:256,兒童自發(fā)輸出實例)
另外,有 3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AA、A一 A、A一下”中的“A一下”外部輸入實例,但是各只有 2個,它們是 “放、晾、捏”。
此外,有 1個動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只是未出現(xiàn)動詞重疊形式 “AA、A一 A、A一下”中的 “AA”外部輸入實例,而 “A一A、A一下”各出現(xiàn)了 4個,它是 “打 [人 ]”。
(一)從兒童輸出動詞重疊形式情況來看:
第一,3個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實例數(shù)量還是比較高的,個別動詞的兒童輸出實例數(shù)量特別突出,比如輸出實例數(shù)量超過 10個的動詞就有“抱、比、倒、洗”等。
第二,3個兒童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種類也是比較多的,比如兒童 SJQ、ZTX、CY輸出的不同動詞種類分別達到 22種、16種、44種。
第三,3個兒童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絕對以單音節(jié)動詞的 AA式為主。以兒童輸出 2個以上重疊形式實例的動詞種類而言,兒童 SJQ、ZTX只輸出了 AA式的動詞重疊形式,兒童 CY在AA式之外只輸出了“蹦蹦跳、蹦蹦跳跳”的動詞重疊形式,請見實例 (4)。兒童 CY自發(fā)輸出的首個“蹦蹦跳跳”是實例在 1;09;28;而首個 “蹦蹦#跳”實例是在 1;04;08出現(xiàn)的,是模仿成人的話語;這一類實例并不能認為是兒童的偏誤,而恰恰反映了兒童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實際發(fā)展進程。
實例 (4)
*兒童:蹦,蹦,蹦蹦#跳。 (CY010408:1295,兒童模仿輸出實例)
*兒童:蹦蹦跳跳。 (CY010928:147,兒童自發(fā)輸出實例)
上述事實表明,兒童已經(jīng)能較好地運用動詞重疊形式了。這就意味著,兒童能將動詞的某種句法規(guī)則應用到具有動詞特征的詞項上。動詞重疊形式是動詞范疇的主要句法特征之一,動詞重疊形式的習得能直接反映兒童對動詞的掌握。這一事實就成為支持下述結論的重要證據(jù),即兒童早期動詞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
(二)從兒童輸出的動詞重疊形式實例與其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來看:
第一,3個兒童都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前未出現(xiàn)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的情況。這一事實表明,對特定詞項而言,兒童在未接觸到外部輸入實例的情況下就能將動詞重疊規(guī)則運用到該詞項上,并能正確地運用重疊規(guī)則輸出相應的動詞重疊形式。也就是說,兒童在早期動詞習得中表現(xiàn)出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能將某種句法規(guī)則正確應用到具有動詞特征的某個詞項上。由此可知,兒童不但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動詞范疇的概念,而且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動詞范疇的句法表征。因為動詞重疊形式是衡量漢語兒童早期動詞習得的主要指標之一,所以,上述事實同樣成為支持下述結論的重要證據(jù),即兒童早期動詞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
第二,外部輸入實例的頻率高低與兒童輸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相關關系。這表明,兒童對動詞的認知并非單純地來自對外部輸入的簡單模仿。換言之,兒童在早期動詞習得中表現(xiàn)出來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并且,這種創(chuàng)造性不是偶然的,而是系統(tǒng)的。這些事實支持,外部輸入可以為兒童提供主要的句法線索,但又并不是兒童輸出的唯一的、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兒童通常從 1;06開始由單詞句階段向雙詞句階段過渡,那么從 1;06開始就可能展現(xiàn)出一定的句法特征。本研究對 3個兒童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考察支持,兒童已具有一定的動詞范疇概念,并能運用特定的句法規(guī)則輸出特定的句法表現(xiàn)形式。為深入發(fā)掘兒童早期動詞習得進程,本研究以一個月為時間跨度個案考察了兒童 ZTX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發(fā)展進程。每個階段包括的單次取樣見表7。研究利用詞性標注體系檢索出兒童 ZTX在單次取樣 1;06;09—1;09;29中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和外部輸入情況。
表7:兒童 ZTX(1;07—1;10)的 16個單次取樣時間
兒童 ZTX在 1;07—1;10期間輸出動詞重疊形式的總體情況請見表8。兒童 ZTX在第一階段 (1;07)僅有 2個動詞出現(xiàn)重疊形式,在第四階段 (1;10)有 4個動詞出現(xiàn)重疊形式;但是,在此期間的階段 (1;09)則又僅有 2個動詞出現(xiàn)重疊形式。由此可知,兒童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fā)展過程,并且發(fā)展過程還出現(xiàn)一定的停滯、倒退甚至反復,但是整體上呈現(xiàn)出漸進式的上升趨勢。
表8:兒童 ZTX(1;07—1;10)動詞重疊形式發(fā)展情況 (1)各階段獨立統(tǒng)計 (單位:個)
兒童 ZTX在 01;07—01;10期間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請見表9(下頁)。
語料統(tǒng)計與分析表明:
(一)就出現(xiàn)重疊形式的動詞在兒童輸出與外部輸入之間的相互關系而言,兒童 ZTX輸出重疊形式的動詞共有 11種,而外部輸入重疊形式的動詞共有 71種。
其中,有 8個動詞種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如果從兒童首次輸出實例與對應外部輸入的關系來看,有 6個動詞種類在兒童首次輸出之前確實出現(xiàn)了外部輸入,但是,兒童輸出與外部輸入之間至少間隔一個單次取樣,它們是“摸、扇、抱、搓、試、蹦蹦跳跳”。只有 2個動詞種類在兒童輸出首次出現(xiàn)的同一個單次取樣與上一個單次取樣中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它們是“數(shù)、找”。
但是,有 3個動詞種類在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之前沒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它們是 “開[電 ]、唱歌、商量 ”,比如實例 (5)的 “唱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 1個動詞種類 “商量”只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而沒有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這些事實再次印證了兒童在動詞習得中表現(xiàn)出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
實例 (5)
*父親:站起來。
*調查者:毛毛唱歌啦。
*父親:站起來唱個歌。
*父親:好嗎?
*兒童:不想唱唱歌。(ZTX010811:1287)
*父親:不想唱唱歌。
(二)就動詞的重疊形式而言,AA式、ABAB式、AAB式等主要重疊形式都出現(xiàn)了兒童輸出實例,請參閱表10(下頁)。比如,雙音節(jié)動詞 “唱歌、商量”的重疊形式分別為AAB式、ABAB式,兒童輸出實例分別出現(xiàn)于ZTX010811、ZTX010929,之前也沒有出現(xiàn)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與此相反,外部輸入中的多個動詞也以AA式、ABAB式重疊,卻沒有出現(xiàn)對應的兒童輸出。這些事實同樣印證了兒童確實較好地掌握了動詞重疊的句法規(guī)則,尤其是AA式。
表9:兒童 ZTX(1;07—1;10)動詞重疊形式發(fā)展情況 (2)動詞① 說明:1.此表包含動詞重疊形式的兒童輸出實例與外部輸入實例;其中,“*”表示該單次取樣中存在兒童輸出實例。另外,“數(shù)”的義項是 “查點數(shù)目”;“開 [電 ]”的義項為 “打開電源”。2.“單次取樣”指示該階段中的不同單次取樣,請參閱表7。
表10:兒童 ZTX(1;07—1;10)動詞重疊形式發(fā)展 (4)重疊形式② 說明:“$”表示沒出現(xiàn)兒童輸出實例;“@”表示兒童輸出實例出現(xiàn)前沒出現(xiàn)外部輸入實例。 (單位:個)
(三)就動詞重疊形式與動詞種類的相互關系而言,以 AABB式重疊的動詞種類在外部輸入中只有 1個,并只出現(xiàn)了 1個外部輸入實例;同樣,在兒童輸出中也只有 1個動詞,并也出現(xiàn)了 1個對應的兒童輸出實例。與此相對,以AA式重疊的動詞種類,在外部輸入中共出現(xiàn)了50個,其中有 8個動詞種類出現(xiàn)了對應的兒童輸出實例。再就動詞重疊形式的實例而言,以AA式重疊的 “看”在兒童 ZTX全部 16個單次取樣中都出現(xiàn)了較多的外部輸入實例,共計 221個;但沒出現(xiàn)對應的兒童輸出實例。此外,“開[電 ]、唱歌、商量”等動詞的重疊形式首次出現(xiàn)之前也沒有出現(xiàn)對應的外部輸入實例。這些事實進一步印證了外部輸入對兒童動詞習得有影響,但又不是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
綜上所述,對兒童 ZTX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個案考察再次印證了本文第三部分的結論,即兒童早期動詞習得并非是基于個例的。
(一)本研究對兒童早期習得動詞重疊形式的考察支持以下結論:兒童在早期動詞習得中已經(jīng)具有動詞范疇概念,并且早期動詞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這一結論與 Lee(2004)、肖玲 (2006)的結論是一致的。他們分別窮盡式地分析了香港、長沙兒童輸出話語的內部生成機制;兒童語料同樣來自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兒童年齡介乎 1;6-2;6之間。Lee(2004)、肖玲 (2006)的研究支持兒童語言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
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外部輸入能為早期動詞習得提供動詞重疊方式等句法特征,并且外部輸入的句法特征能成為兒童早期動詞習得中的句法線索。這一結論還得到宋剛 (2010)的支持。宋剛 (2010)同樣利用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語料庫考察了表達事物存在的動詞“有”和“在”的早期習得進程。該研究表明,兒童可以從外部輸入中獲得一定的句法形式特征,并且可以利用這些句法形式特征來促進動詞習得。此外,Lee&Naigles(2005、2008)利用 CH ILDES自然語料與實驗測試驗證了漢語兒童早期動詞習得中的句法啟動 (syntactic boostrapping)作用,即外部輸入的句法信息對兒童習得漢語動詞有促進作用。
(二)上述兒童習得機制又具有何種認知基礎的支撐呢?語言普遍性應該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缯Z言研究表明,重疊作為一種句法手段在不同語言、不同方言中都普遍存在。 (李如龍,1984;張敏,1997)某種特定語言的重疊會具有特定的句法特征,也會表達特定的語法意義。那么,兒童對語言中的重疊現(xiàn)象的習得就具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因此,一定的語言接觸能激發(fā)兒童習得目標語言的詞項重疊規(guī)則及其語法意義。就漢語而言,動詞重疊形式是動詞范疇的一種重要句法特征,其重疊形式主要有AA式、ABAB式、AAB式等,在一定的語境中能傳達出動作反復、嘗試等不同意義。漢語兒童早期動詞重疊習得中,兒童能利用外部輸入中的句法特征線索來掌握動詞重疊規(guī)則并且正確輸出動詞重疊形式。
本研究系統(tǒng)地考察了兒童輸出動詞重疊形式的情況,并且窮盡式地追蹤了對應的外部輸入的情況,從而揭示了兒童早期習得動詞的發(fā)展進程與具體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
(1)兒童已經(jīng)很好地掌握了動詞重疊規(guī)則,并且能將一定句法規(guī)則應用于具有動詞特征的詞項上。這些事實支持兒童已經(jīng)具有動詞范疇概念。
(2)兒童動詞重疊習得表現(xiàn)出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能將動詞重疊規(guī)則正確應用于沒有出現(xiàn)過外部輸入實例的詞項上。這一事實是“早期動詞習得是基于規(guī)則的習得”的重要證據(jù)。
(3)外部輸入的句法特征對兒童動詞習得具有一定的激發(fā)作用,但是,外部輸入的頻率等外部輸入因素不是兒童習得的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是基于自然語料的統(tǒng)計與分析獲得的,將來可以進一步通過有控制的實驗測試加以驗證。
戴雪梅 1989 《論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的形式》,《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期。
方光燾 1997 《體系與方法——評東華先生的總原則》,載方光燾著《方光燾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孔令達 胡德明 歐陽俊林 陳長輝 2004 《漢族兒童實詞習得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84 《閩方言和苗、壯、傣、藏諸語言的動詞特式重疊》,《民族語文》第 1期。
李 珊 2003 《動詞重疊式研究》,語文出版社。
李宇明 1995 《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丹青 1988 《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語言研究》第 1期。
呂叔湘 1984 《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載《漢語語法論文集》 (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宋 剛 2009 《普通話兒童早期動詞習得:范疇、論元結構與句法線索》,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0 《兒童早期動詞習得與句法形式特征——以表事物存在的動詞“有、在”早期習得為例》,第一屆國際漢語習得與認知研討會 (北京)。
肖 玲 2006 《漢語兒童早期論元結構發(fā)展的詞類和能產性問題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 敏 1997 《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xiàn)象》,《國外語言學》第 2期。
張旺熹 2004 《漢語句法重疊的無界性》,載張旺熹著《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 琳 2004 《從兒童語重疊看漢語重疊現(xiàn)象》,載鐘玖英主編《語言學新思維》,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Crain,S.&P.Pietroski 2001 Nature,nurture and universal grammar.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4.
Erbaugh,M 1982Com ing to Order: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Origin of Syntax in the Mandarin-speaking Child.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Lee,J.N.&L.R.Naigles 2005 The input to verb learning in Mandarin Chinese:A role for syntactic boot strapping.Developm entalPsychology41(3).
——2008 Mandarin learners use syntactic boot strapping in verb acquisition.Cognition106(2).
Lee,H.T 2004 Productivity in the early word combinations of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In Shi Feng et al.(eds.),The Joy of Research.Tianjin:NankaiUniversity Press.
On the Process and Mechan ism of the Early Acquisition of the Reduplicative Form s of Verbs in Mandarin
SONG Ga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child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reduplicative forms of verbs;rule-based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longitudinal natural data,the article first aims to explore how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cquire the reduplicative forms of the verbs in the grammar of Mandarin,and then investigates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The findings provide the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the claim that children's finalmastery of the knowledge about verbs is attributed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rule-based learning and the inputwhich the verb-related syntactic clues can be derived from.
H193.1
A
1674-8174(2010)03-0022-11
2010-03-05
宋剛 (1970-),男,山東蓬萊人,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漢語句法與詞匯習得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規(guī)則與使用:兒童早期句法習得及習得機制研究”(05BYY038);香港科研資助委員會 (CERG)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習得項目“與連續(xù)性假設相關的漢語詞序和論文結構的習得”(Cityll 1245102H)
① 本研究得到方立先生、李行德先生和楊小璐博士的指導,謹致謝忱,文責自負。
【責任編輯 胡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