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玲,洪 明
(1.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英國華文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與影響因素分析①
王傳玲1,洪 明2
(1.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英國;華文教育;中文學校;歷史
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 20世紀 50年代末以前的初步發(fā)展,到 20世紀 60年代初至 80年代末形成的第一波熱潮,再到 20世紀 90年代至今的新高潮。目前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局面。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影響:移民潮的涌入構成了英國華文教育兩次跳躍發(fā)展的直接動因;英國政府語言政策的變革為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政策空間;華人社會的傾力支持為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香港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祖國的繁榮昌盛為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外部環(huán)境支撐。英國華文教育的未來變革應注重與主流學校的協(xié)調與耦合,以形成合力,相互促進,使華文教育既能滿足英國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發(fā)展對漢語學習的需求,又能符合英國華人社會對華文教育的基本訴求。
英國是歐洲華文教育最為發(fā)達的國家。英國的華文教育不僅起源早,而且其中文學校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也是其他歐洲國家難以媲美的。與對東南亞國家的研究相比,我國對英國華文教育的研究相對薄弱,這與英國在歐洲華文教育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極不相稱。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影響英國華文教育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探討。鑒于“華文教育”和 “中文教育”在使用中經(jīng)常存在概念混淆的狀況,為使研究具有明確的對象范圍,本文將“華文教育”定義為華人在入籍國對華僑、華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學習中文的人士實施的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教育,即中文學校中的教育;“中文教育”則不僅指華人辦的中文學校的教育,而且也包括了英國學校系統(tǒng)(公校和私校)以及孔子學院所提供的中文教育。本文只研究“華文教育”,“中文教育”只在需要特別說明的地方才有提及。
作為歐洲華文教育產(chǎn)生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華文教育大約起始于 20世紀初,并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20世紀 50年代末以前,華文教育獲得了初步發(fā)展;從 20世紀 60年代初至 80年代末,華文教育形成了第一波發(fā)展熱潮;20世紀 90年代至今,華文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了新的高潮,迎來了重大的歷史發(fā)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相比,華人遷往英國居住的歷史較晚。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國家,英國應對工業(yè)化進程中勞力不足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圈地運動中的勞力轉型和大量使用童工。當美國和澳洲還都處于不斷開疆破土和挖掘金礦以積累財富的過程中時,英國已經(jīng)開始走向“日不落”的大帝國了,它對使用外來勞工筑路、挖礦的需求遠比美、澳兩國要小,這就決定了它對移民勞工的需求也較小。與美、澳相比,英國華人基層社會的規(guī)模和力量都較為有限,英國華文教育產(chǎn)生的時間也更晚些。
據(jù)筆者所能收集到的資料,英國第一所中文學??梢宰匪莸?1914年,是由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基督教聯(lián)合會管理的。學校不僅開設漢語課,而且還設有英語、政治、衛(wèi)生保健等課程,授課內容甚至涉及 “中國政府和戰(zhàn)爭的意義”、“對世界范圍內歧視中國人現(xiàn)象的批判”等政治性話題,儼然中國大陸的學校課程在英國的翻版。6年后,在中國領事、唐人街三位知名人士的資助下,英國第二所中文學校也在倫敦華人最早的聚居點——萊姆豪斯 (Limehouse)建立了。創(chuàng)建伊始,約有 40名華裔兒童和 50位華裔成人注冊入學 (Benton et al,2008:185-192)。此外,這所學校的建立和運作,還得到了中國留學生的援助,他們以自己的知識為早期中文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28年創(chuàng)立的倫敦中文學校是英國 20世紀上半期最為有名的中文學校,由有爵士封號的富裕華人以一家餐館為基礎建成。盡管最初只有 20多個孩子注冊入學,但師資力量較強,教師基本上都是從中國大陸招聘的。7年之后,當時的中國駐英大使還為其添置了新校舍。同時,中國留學生聯(lián)會也不時地給予許多支持 (Benton et al,2008:185-192)。
這一時期的英國中文學校與 60年代興建的中文學校有著較大的不同。它們均由華人社會的精英人士和社會上層人士創(chuàng)辦或資助創(chuàng)辦,有的還得到政府官員的支持。課程設置不僅有語言類,而且還有類似于中國大陸的其他學校課程。由于與中國大陸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大陸政治的紛爭和摩擦也在英國早期中文學校中表現(xiàn)了出來。如第一所中文學校受年輕留學生的思想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較為激進,而第二所中文學校就相對保守,沒有開設太多有關政治的課程。這一時期各類中文學校常常因大陸的政治斗爭而起伏,這兩所學校因而也成為 20世紀上半葉盛行于世界范圍內的中文學校左派和右派勢力相互斗爭的縮影 (Benton et al,2008:185-192)。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遭到了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唐人街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處斷壁殘垣,幾乎成了一片廢墟。英國華僑的財產(chǎn)、住房等損失慘重 (李明歡,2002a:238),中文學校由于嚴重缺乏資金支持而被迫關閉。二戰(zhàn)結束后,重新開辦中文學校的嘗試并不成功,以至于在戰(zhàn)后的 10余年時間里幾乎沒有成功恢復中文學校。盡管開辦中文學校的傳統(tǒng)在二戰(zhàn)以及以后的 10余年時間里被迫中斷,但華人社會的華文教育理想并未泯滅(Benton et al,2008:185-192)。它在等待著60年代的復蘇。
60年代,建立中文學校 (班)的運動終于在倫敦和利物浦得以復蘇并取得成效?!?968年,英國兩大華僑社團——‘英國共和協(xié)會’和‘英國華商總會’于同一年內相繼在倫敦創(chuàng)辦 ‘中文學校’” (李明歡,2002b),它們標志著戰(zhàn)后英國華文教育的正式開始。
進入 70年代,伴隨著華人新生代的出現(xiàn),華文教育的需求增大,開辦中文學校變得緊迫起來,英國華人掀起了中文學校建校熱潮。到1984年,中文學校和中文班已達 80多所 (個),學生將近 9000人,有近 1/3的英國華裔學齡兒童就讀于這些中文學校 (班) (Benton et al,2008:185-192)。
由于辦學實力和生源上的差異,英國中文學校和中文班在辦學規(guī)模上差別很大,學生多的中文學??蛇_ 1000多人,而規(guī)模小的中文學校,學生只有十幾人。像倫敦英國華商總會中文學校、倫敦共和協(xié)會中文學校、格林威治中文學校都算是規(guī)模較大的。絕大部分的中文學?;蛑形陌喽紱]有自己的固定校舍,一些中文學校 (班)是在公立學校不上課的時間,免費使用他們的教室開辦的,另一些則在教堂和私人住房里開辦 (Benton et al,2008:185-192)。
各中文學校 (班)招收的學生年齡大部分在 5~14歲左右,也有小至 3歲,大至 18歲的。在教學時間上,中文學校 (班)一般都是利用周末授課,一些中文學校 (班)一周只開辦一個小時,有些開的時間則會更長一些。中文學校的主干課程是漢語,但也包括一般的知識、藝術、書法、音樂和舞蹈等。教學重點一般放在口語能力而不是讀寫能力上。盡管當時也有少數(shù)學校教授普通話和簡體字,但大部分的中文學校 (班)是以廣東話和繁體字教學的。教材則來自于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Benton et al,2008:185-192)。
這一時期,中文學校 (班)教師的處境有所改善。早期教師工作都是義務性質的,沒有工資,還要自己支付交通費用;但是到了 80、90年代,這些費用的大部分就由家長來支付了,一些教師還可以領到由當?shù)卣Ц兜墓べY(Benton et al,2008:185-192)。
英國華人居養(yǎng)方式的改變對這一時期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曾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值得一提。60年代后英國華人社會拋棄了 “祖母教育”的居養(yǎng)模式,這為華文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需求。英國華人群體中有大量來自香港的在英國從事餐飲業(yè)的人員,原本他們形成了一個長期的習慣:將孩子留在香港的祖母那兒照料,直到孩子長大后才將孩子接到英國,從而確保孩子能說流利的母語,同時又能讓父母在英國專心工作。6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香港移民向安居轉化,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父母、子女從香港帶到英國,“祖母教育”隨之衰微,必然需要中文學校 (班)來補償 (Benton et al,2008:185-192)。
總起來看,這一時期英國華文教育呈現(xiàn)出了如下幾個主要特點:
首先,中文學校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有所擴大和增加。這一方面與這一時期英國華人移民的增多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形勢有關。隨著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英國政府開始為中文學校提供少量的資金支持,香港政府也為英國中文學校提供了課本和資金,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有了較為寬松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環(huán)境。
其次,中文學校 (班)主要以業(yè)余補習的方式存在。受財力限制和出于融入主流社會的需要,英國華人不可能以建立獨立的 “全日制中文學?!睘槟繕?而只是利用正規(guī)學校不上課的時間,在星期六和星期日補習中文。中文學校實際上是中國語言文化補習班 (李明歡,2002b)。
第三,“中文學校與華人社團二位一體,相輔相成,或先成立社團爾后由社團發(fā)起辦校,或先籌備辦校而建立社團?!?(李明歡,2002b)這一特點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中文學校的建立情況是相類似的。
第四,這一時期形成了以“粵語和繁體字”為主的中文學校教育體系?!霸缙趤碛⒌娜A人移民大多為粵港背景。因此,在這一時期,英國的上百家中文學?;緦儆凇浾Z和繁體字體系’,教授普通話的中文學校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佚名1,2009)
經(jīng)過 60~80年代的發(fā)展,英國華文教育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文學校數(shù)量大致維持在 75~100所左右,學生數(shù)在 7000~10000人上下,平均學習年限為5.4年 (Benton et al,2008:185-192)。英國中文學校聯(lián)會 90年代中期的一項研究,較好地說明了這一階段英國華文教育的情況。在調查了所屬的 90所中文學校后,該聯(lián)會于 1996年發(fā)表報告指出 (Wu Chao-Jung,2006): (1)英國的中文學校遍及英國各地,其中大多數(shù)位于倫敦周圍地區(qū)。 (2)大部分學校周末上課。(3)大部分的中文學校開設的是粵語班,有的學校也設有普通話班。 (4)絕大多數(shù)中文學校使用的是由英國中文學校聯(lián)會提供的教材。(5)只有 10所學校有他們自己的校舍,其余的學校都是租用當?shù)刂行W的校舍進行教學。 (6)這些學校的學生數(shù)在 21~60之間,教師數(shù)在 4~14人之間。(7)大部分學校都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90年代中后期,又曾有大批香港人移居英國,大陸留學生也開始較多地涌現(xiàn)。新移民的到來主要是進一步擴充了中文學校的規(guī)模,也多少緩解了師資缺乏的困境,導致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高潮。接近 20世紀末,英國的中文學校 (班)增加到了 160所,學生數(shù)上升到 15,000人。學校數(shù)和學生數(shù)都比 80年代末增長了 60%左右。這個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就歐洲范圍來看,英國開辦的中文學校和招收的學生都是最多的。下表的數(shù)據(jù)對比,很明確地顯示了這一點。
表1:1998年歐洲國家中文學校和中文學生數(shù)目
進入 21世紀,英國中文教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局面:不再局限于華人社會,而是出現(xiàn)了在更廣社會層面上向中文語言教育發(fā)展的趨向。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文的實用價值在國際范圍內不斷提高,英國的主流學校、政府部門乃至其它非中文背景的教育組織紛紛開設中文課程 (伍善雄,2007)。漢語已被正式納入英國政府認可的現(xiàn)代外語課程。英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開設有不同形式的漢語課程,有相當數(shù)量的中學已經(jīng)開設或正在計劃開設漢語課程,甚至不少小學也開始設置中國語言文化興趣課程 (張新生、李明芳,2007)。同時,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政府在漢語學習和推廣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加強了力度,已在英國建立了 12家孔子學院和 22個孔子課堂 (網(wǎng)絡孔子學院,2010)。它們在向英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有關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資源以滿足其學習漢語的需要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文學習外部環(huán)境日益好轉的情況下,英國傳統(tǒng)中文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也面臨著雙重的局面:一方面,外部形勢趨好,生源增多,中文學校面臨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中文教育的實施機構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局面,競爭加劇,挑戰(zhàn)增大。
這里最好再來一個表格,給出當前的最新數(shù)據(jù)!否則文題不符
據(jù)《歐洲時報》報道,2005年英國已有中文學校兩百多所,教師 1000人左右,學生 2萬多人。這些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華裔子弟,也有少量當?shù)氐挠?。幾乎每個華人社團都有自己的中文學校,華人社區(qū)中心也設有中文學校(郭熙,2007:97)。目前英國的中文學校在辦學性質上依舊繼承著其自身的傳統(tǒng),大都屬于非營利性的周末業(yè)余學校,不收或只收取極少的學費。師資力量較弱,很多教師是家庭婦女或留學生,并且大多是義務兼職。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首先,在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方面,過去華人子弟學習中文的動力是來自于父母的要求,父母大多認為,學中文是為了家庭內部的交流,是為了繼承傳統(tǒng)?,F(xiàn)在則不盡然,懂得中文的孩子在求職中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學生們開始出于職業(yè)的考慮學習各種中文課程 (伍善雄,2007)。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除漢語外,許多華校都開設了其他各種能夠體現(xiàn)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課程,包括中國武術、戲劇、舞蹈、民樂、國畫等,辦有各類興趣班。中國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出現(xiàn)了并重的趨勢。
再次,與中文學習相關的各類活動增多。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是需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活動去增進的。這方面,英國的中文教育促進會和中文學校聯(lián)會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經(jīng)常舉辦普通話朗誦比賽、優(yōu)秀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中華文化知識競賽、中文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學習。
第四,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大陸體系的語言和文字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英國涌現(xiàn)出一批有著大陸背景的新的中文學校,傳統(tǒng)的粵語體系的中文學校也紛紛開設普通話班,中文學習呈現(xiàn)出了 “普通話和簡體字”體系與 “粵語和繁體字”體系并存的局面 (佚名2,2009)。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教育。在世界各國華文教育發(fā)展的大觀園里,不同國家華文教育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因素,也有一些特殊因素。通過對英國華文教育發(fā)展歷程的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四大要素對英國華文教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英國華文教育在 20世紀 70年代和 90年代曾先后出現(xiàn)過兩波發(fā)展高潮——中文學校數(shù)量和入學人數(shù)的猛增。這兩波高潮的興起無一不是與移民的大量涌入相關的。而 50年代之前,由于旅英華僑、華人比較少,對華文教育的需求不是很大,中文學校和學生數(shù)目也比較少。
20世紀 50年代以前,英國華僑的總數(shù)并不多,直到 1955年,華僑總數(shù)不過 3000人,(李明歡,2002a:830)且大量從事海運、洗衣、餐飲等職業(yè)。這些人工作流動性強,經(jīng)濟較為拮據(jù),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盲甚眾,生存的壓力使得他們對華文教育的需求甚少,這就決定了 20世紀 50年代前英國不具備產(chǎn)生大批中文學校的客觀條件。從 5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因經(jīng)濟轉型帶來社會動蕩,導致許多世代務農(nóng)的新界居民無以謀生,他們紛紛以家屬團聚的方式移居英國,形成了第一波移民潮,并于 60年代初達到最高峰 (李明歡,2002a:416)。據(jù)統(tǒng)計,1965年,英國華僑的總數(shù)已激增到45,000人,是 1955年的 15倍 (李明歡,2002a:453)。這是導致英國華文教育在 60~80年代出現(xiàn)第一波高潮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原因。
英國華文教育 90年代的快速發(fā)展也是與移民因素分不開的。香港“九七回歸”前后又有大批香港人移居英國,大陸移民也開始較多地涌現(xiàn)。據(jù)英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顯示,1991年英國華人人口 15萬人,到 2001年已增至近 25萬人,增長率超過 60% (宋連誼,2004)。新移民的到來既為進一步擴充中文學校的規(guī)模提供了生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缺乏的困境。
英國中文學校的發(fā)展并不僅僅是華人移民在人口數(shù)量上的一個簡單反映,它還與英國政府語言政策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70年代中期之前,英國政府將移民文化和他國語言視為麻煩,認為它們是造成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基于這種認識,英國對待包括華人在內的外來移民采取了“同化”政策,除英語外,學校不允許教授其它的語言課程 (佚名3,2009)。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英國學校系統(tǒng)中中文教育的發(fā)展,由華人社會自己創(chuàng)辦的中文學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70年代中期,英國對移民和語言政策進行了調整。1975年布洛克報告 (Bullock Report)正式承認多種語言并存現(xiàn)象,英國少數(shù)族裔學習自己族裔語言的權利得到了尊重和保護。80年代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反種族歧視運動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發(fā)展。這一情況反映到英國政府的語言政策上,便是將語言看作一種社會資源的斯旺尼報告和 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的出臺 (佚名3,2009)。1984~1989年英國大倫敦市議會及內倫敦中央教育局頒布了《倫敦教育政策白皮書》,明確指出要幫助少數(shù)民族(包括華人)發(fā)展母語教育 (黃昆章,1999)。上述一系列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中文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華文教育的覆蓋面大大擴大。
進入 21世紀,伴隨著經(jīng)濟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成為全球化經(jīng)貿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為了加強經(jīng)貿往來,爭取中國的龐大市場,英國政府進一步反思其外語教育政策并對其進行調整。2000年,《中英教育合作框架協(xié)議》簽訂,這是英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訂的第一個正式的教育合作協(xié)議,它包含了在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階段加強與推進漢語教學的內容 (劉菲文,2008)。英國教育與技能部還于 2002年提出了 “國家語言戰(zhàn)略”,將漢語列為“戰(zhàn)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語言”(李曉琪,2005:271)。4年后還將中文普通話設定為中小學學習的第二大外語 (全國人大僑委法案室調研處,2009)。英國上述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反映了英國政府對漢語教育的歡迎和重視,這為英國中文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也為 20世紀 80年代以來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政策空間。
華人不僅是中文學校的創(chuàng)辦主體,而且他們對華文教育的熱情還為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精神動力。作為華人社會一員的教師和家長也為華文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中文學校的教師大都收入微薄,生活清苦,但為了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他們不計名利,不問得失,為華文教育的發(fā)展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家長們千方百計地為子女創(chuàng)造學習中文的機會和條件,為讓孩子到中文學校讀書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每次驅車百里接送孩子上學的現(xiàn)象也不少見。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子女不至于太過“忘本”,減少家庭中兩代人之間在對母體文化認同上的代溝與分歧。正是這種強烈的故土情結和希望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共同愿望為華文教育帶來了源源不息的動力。
英國中文學校的發(fā)展還與其華人社團、教會、留學生聯(lián)會以及社區(qū)中心的大力支持休戚相關。華人社團的資助是英國中文學校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英國華人社團一貫有重視傳統(tǒng)、尊師重教的風氣,在辦學經(jīng)費和營運場所上對中文學校的支持不遺余力 (佚名4,2009)。英國中文學校的發(fā)展雖然幾經(jīng)變遷,現(xiàn)已有各種層次和類型,但仍以華人社團舉辦者為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也最大。例如,著名的英國華商總會中文學校和英國共和協(xié)會中文學校就是在華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們是英國乃至歐洲少有的購置了自己校舍的中文學校 (李明歡,2002c)。英國華文教育界最主要的兩大行業(yè)協(xié)會,即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和英國中文學校聯(lián)會,均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推動英國華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為自己的明確宗旨,在提供與編寫教材、舉辦師資培訓、開展文化活動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70年代末 80年代初,由英國政府部門資助的華人社區(qū)組織——華人社區(qū)中心出現(xiàn)。華人社區(qū)中心旨在幫助華人獲得主流社會的服務,每年會有一定的撥款用于舉辦中文學校 (肖飛,2004)。此外,六七十年代,一批華人教會組織對興辦中文學校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按祟悓W校利用教會資源辦學,‘一則傳授中華文化,二則弘揚福音’,將教授中文與傳播教義融為一體,收效亦頗顯突出。”(李明歡,2002b)
香港政府與英國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它對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曾發(fā)揮過特殊的作用。香港是英國華人移民最大的輸出地。截止 2006年,英國華人共 40余萬,其中近 1/3的人出生于香港 (W 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2010),英國華人社會具有濃郁的香港文化特色,這使得英國長期以來都將粵語作為華文教育的主要教學語言,并得到香港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1982年,英國共有中文學校大約 60所,其中的56所是得到香港政府資助的;1984年,84所中文學校中的 83所是由香港政府資助的。此外,從 70年代早期一直到 1994年,香港政府還曾連續(xù)為英國的中文學校提供免費的教科書(Benton et al,2008:185-192),這些都為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直接支持。
進入 21世紀,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與此相關,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隨著漢語實用價值的增強以及中華文化對現(xiàn)代工商業(yè)社會意義的凸顯,英國也與世界其他各國一樣,涌現(xiàn)出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掌握漢語和中華文化成為青年華裔的優(yōu)勢之一。順應知識經(jīng)濟的潮流,向華裔青少年提供雙語和雙文化教育,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已成為英國華文教育界的共識。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已經(jīng)將華文教育國際推廣工作作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來實施。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在教材研發(fā)、師資培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為英國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支撐。例如,由僑辦委托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為華僑、華人子弟學習中文編寫并免費提供的教材——《中文》,在英國的中文學校就廣受歡迎和好評。自 2001年以來,僑辦已多次組織講學團赴英國培訓華文教師。此外,僑辦還連續(xù)多年在國內主辦面向海外華文教師、校長的培訓班,英國中文學校的華裔教師和校長也積極參加了相關培訓,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英國中文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
英國中文教育發(fā)展的前景十分看好。英國華文教育在迎來巨大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由華人社會自辦的中文學校缺少穩(wěn)定、大規(guī)模的資金資助,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英國華文教育的發(fā)展。
英國政府雖然日益重視中文教育,但主要是對國民學校中的中文教育的支持,主流學校實施的中文教育能夠得到政府的資助,而華人社會的周末中文學校卻沒有得到同樣的支持。我國政府近年來用于推廣海外中文教育的資金,雖然不斷增長,但流向周末中文學校數(shù)額還較為有限。
面對上述情況,英格蘭的部分中文學校已經(jīng)開始嘗試變革,與主流學校進行合作,以實現(xiàn)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因為不少希望開設中文課程的主流學校雖然能在資金上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缺少教師、教材和教學經(jīng)驗,不知中文教育從何入手;而華人社會的中文學校在師資、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源方面都具有相對的優(yōu)勢,缺少的主要是經(jīng)費。這就為兩者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中文學校與主流學校的合作,不僅有助于解決中文學校辦學經(jīng)費以及教學場所的難題,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中文學校的管理水平,促進中文學校與主流學校在師資與教學法上的融合。
不過,從全英范圍來看,中文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其對主流學校開放的程度還相對較低:全英開設漢語課程的主流學校將近,300所,主流學校對漢語教學的開放度前所未有,而與主流學校建立有合作關系的中文學校目前卻只有十來所 (佚名5,2009)。這里就涉及傳統(tǒng)中文學校的轉型問題。轉型是否意味著被吞并?中文學校如何在新的條件下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這是當前英國華文教育發(fā)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影響英國華文教育的上述四大因素看,移民因素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太大的突變,
華人移民將維持緩慢增長狀態(tài)。而其他三項因素在打造英國華文教育規(guī)模和格局方面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與以上影響因素相關的當事主體能夠相互協(xié)調、合作,使英國的華文教育能夠以最適切的規(guī)模和形式發(fā)展,既能滿足英國社會對漢語學習的需求,又能滿足英國華人社會對華文教育的訴求。
郭 熙 2007 《華文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
黃昆章 1999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中國華僑出版社。
李明歡 2002a 《當代歐洲中文學校概覽:發(fā)展篇》,《海外華文教育》第 2期。
— — 2002b 《當代歐洲中文學校概覽:現(xiàn)狀篇》,《海外華文教育》第 3期。
— — 2002c 《歐洲華僑華人史》,中國華僑出版社。
李曉琪 2005 《漢語教學學刊》,北京大學出版社。怎么回事?
劉菲文 2008 《英語故鄉(xiāng)漢語熱》,http://paper.people. com. cn/rmrbhwb/html/2008-11/25/content_145507.htm。
全國人大僑委法案室調研處 2009《全國人大僑委:淺談歐洲的華文教育 》,見 http://www. sqw.com/tml/dv_453109478.aspx,-03-18。
宋連誼 2004 《近五年英國漢語教學綜述》,國外漢語教學動態(tài)第 2期。
網(wǎng)絡孔子學院 2010 《歐洲孔院分布》,見 http://college.chinese.cn/node_3695.htm。
伍善雄 2007 《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會長伍善雄做專題發(fā)言 》,見 http://www. hwjyw. com/zt/hjyth5/dhhd/200711/t20071104_9159. sh tml。
肖 飛 2004 《海外掠影:華人子弟學中文留學一族遍英倫 》,http://news. xinhuanet. com/overseas/2004-10/23/content_2129300.htm。
佚 名12009 《漫談英國中文學校的歷史》 (三),見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s0a.html。
佚 名22009 《漫談英國中文學校的歷史》 (四),見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v00.html。
佚 名32009 《漫談英國中文學校的歷史》 (二),見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ofi.html。
佚 名42009 《個人專訪:筑夢華文教育》 (下),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lv6.h tml。
佚 名52009 《漢語教育:期待與 “主流”共舞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aaa.html。
張新生,李明芳 2007《英國漢語教學的現(xiàn)況和趨勢》,《海外華文教育》第 2期。
GregorBenton,Edmund Terence Gomez 2008The Chi-nese in Britain,1800-Present Econom y,Transnationlism,Identity,The Palgrave Macmillan.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0 British Chinese,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 Chinese#Education_and_employment.
Wu Chao-Jung 2006 Look who’s talking:language choices and culture of learning in UK Chinese classrooms,LanguageandEducation.Vol.20,No.1.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WANG Chuan-ling1,HONGMing2
(1.2.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United Kingdom;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Chinese language school;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before late1950s,it experienced its initial development;between early 1960s and late 1980s,it for med the first developmentwave;and since the 1990s,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UK has been undergoing a new upsurge.Currently,it is confrontedwith the new phase in whic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coexisting.The development of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ismainly influenced by four factors:the influx ofmigration has formed the directmotive for its twice leaping development;the language policy reform of British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policy space for its development;Chinese community's persistent efforts have provided a driving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Hong Kong Government's full support and our motherland's prosperity have offered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it.The future reform of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upling among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and mainstream schools to enabl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develop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scale and forms.It can not onlymeet the demand of British economy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but also correspond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British Chinese community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G749;H195
[文章編號 ]1674-8174(2010)04-0019-08
2010-09-14
王傳玲 (1983-),女,山東濟寧人,碩士,比較教育學專業(yè);洪明 (1964-),男,安徽黃山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福建省高校服務海西建設重點項目“海西教育傳承與兩岸教育交流研究”(1240212-02)
①非常感謝《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匿名審稿專家以及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陳揚光老師所提供的各種幫助!本文但凡有任何謬誤,一律由作者本人負責。
【責任編輯 宗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