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詩閱讀
第一節(jié) 如何把握古詩的意象
技術(shù)點撥
“意象”中的“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涵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象,包括三個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蘊涵詩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人論世,關(guān)注背景?!爸苏撌馈敝饕敢私庠娙说拈啔v、情趣、心境乃至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時代特點?!爸苏撌馈睉⒁鈨牲c:
(1)單項思考。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寫作意圖,或別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時,還可以聯(lián)系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雙向聯(lián)系。就是要把詩人筆下的“客觀對象”與他的“主觀情志”聯(lián)系起來,兩者之間總有某種聯(lián)系,或命運不濟,或遭受打擊,或不被重用,寫物實則寫人,物不過是詩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和細節(jié)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詩歌也不例外。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神態(tài)、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等。通過精當?shù)拿鑼?,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詩句“何處深春好,春深稚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詩人寫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來是在兒童嬉戲的庭院里。你看他們正爭著騎一竿竹馬,悄悄地去鄰居家折花。詩人用典型的動作“爭騎”“偷折”寫出兒童好動、淘氣的天性,惟妙惟肖,極具情趣。用“竹”“花”寫孩子的玩物,暗示他們將如竹、如花一樣地茁壯成長。
3.關(guān)注對人物描寫的側(cè)面烘托。側(cè)面描寫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guān)的其他事物,或通過其他人物的評價來表現(xiàn)描寫對象。通過側(cè)面烘托、映襯,含蓄地表現(xiàn)出描寫對象的特征,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吳歌》一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刂鄄淮?,歸去越王家”鏡湖方圓三百里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這里來采蓮。若是在若耶溪,來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擠得水泄不通了。詩人用婉曲的手法從側(cè)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絕倫。全詩只字未寫西施的外貌,但是這種婉轉(zhuǎn)表意的手法卻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其藝術(shù)感染力的深遠。
二、物象
物象,即飽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來說,物象所蘊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習慣性的。簡要舉幾例:冰雪的晶瑩象征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梧桐、杜鵑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鷓鴣鳥是離愁別緒的象征;鴻雁象征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蘭竹菊松和蟬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因此,在古詩閱讀中,學生應抓物象的內(nèi)涵。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同是《卜算子詠梅》,在毛澤東筆下,梅是不畏嚴寒、凌霜美麗的形象,表達了他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但在陸游筆下則是孤高清絕的形象,寄托了詞人的悲憐與同情。
三、景象
寫景詩中的景象最集中,鑒賞時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除了詩人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外,大多數(shù)的寫景詩寄寓著詩人各種各樣的情懷。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壯麗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有的在大自然的奇?zhèn)ス妍愔懈形蛉松芾?。當然窮山惡水也會引發(fā)詩人凄涼的身世之感,異地山水會讓人有思鄉(xiāng)之念。中國詩人歷來有傷春悲秋的情結(jié),見流水落花而感傷,悲嘆的詩篇不在少數(shù)。有些詩人因為仕途不得志被迫隱居,景物之樂,雖然能感受到,但詩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這種情感以南宋詩人居多,學生鑒賞這些詩歌時應結(jié)合詩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論世。
2.關(guān)注詩人寫景時的表現(xiàn)手法。大致說來有幾下幾種:
(1)對比襯托。如唐求的詩句“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中“秋煙白”與“晚日紅”色彩對比鮮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畫。
(2)動靜結(jié)合。如孟浩然的詩句“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天開”“出山”是靜景,意象開闊;“斜景遍”“晚云低”頗具動感,給人以清新、明快感。
(3)虛實結(jié)合,即將寫實與想象結(jié)合在一起。如李賀的詩句“天河夜轉(zhuǎn)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詩人寫實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將星空描繪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加進了醉人的聲響。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扒唷薄凹t”二色,令人覺得花紅欲燃,柳青如碧。
(5)觀察角度的變化。①遠近高低變化角度。如杜甫的詩句“河漢不改色,關(guān)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描繪的是月隱云端后的初夜景象。銀河不因月出月隱而改變其明暗,關(guān)山也如往常一樣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菊花在不知不覺中掛滿了露珠。河漢、關(guān)山寫遠景,庭露、菊花言近景,遠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繪出月隱云端后的一幅朦朧夜景圖。②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變化。如晏殊的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描寫的是一處安靜閑適的居住環(huán)境,流露出詞人閑適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閣樓,低垂的層層簾幕,輕盈的嬌燕在堂間來回穿梭。片片落紅飄灑在庭院中,猶如散在綠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鮮艷。夕陽晚照,欄影斜映于涼池之中,隨波蕩漾,這是多么悠閑深靜的環(huán)境呀。詞中畫面是依據(jù)時間的先后,采用視轉(zhuǎn)景移的方法,從內(nèi)向外,由上而下,從室中到水面的空間順序進行著墨的。③調(diào)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如杜甫的《絕句》一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鹍雞。”這四句詩描繪了山間村院雨過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詩人調(diào)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6)側(cè)面烘托。如王勃的詩句“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詩人寫山中春蘭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莊園中桃李爭艷,絢麗多彩。面對這樣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間俗事都不愿過問,內(nèi)心無比寧靜,就連鳥的吵叫,也沒發(fā)覺。詩人正是用側(cè)面襯托的方法,描繪出醉人的風光。
3.掌握寫景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得更形象,生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
(4)借代,借用相關(guān)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局部代替整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運用借代可以使語言簡練、含蓄。
(5)通感,是將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意覺等不同感覺相互溝通、交融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