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是人對未來美好事物的一種向往。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與時代特征相吻合的愿望。愿望與年齡有關,因此,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愿望。愿望與身份角色相關,因此,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愿望也通常不一樣。孩子的愿望,尤其色彩斑斕。
新的一年里,孩子們都有些什么樣的愿望呢?
在征集來的“新年愿望”中,編輯對孩子們的愿望作了有趣的分類,有些是最浪漫的愿望,有些是最帥氣的愿望,有些是最有愛心的愿望,有些是最有想象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樣分類,在我看來,孩子們的愿望都反映了他們的年齡特點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感受,孩子們的愿望充滿了童心與愛心。
先說年齡。在3~6歲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快速增長,好奇心強,愛提問,但與此同時,思考問題時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如“想變成一只可愛的小老鼠”,目的是“可以半夜起來吃東西了”;想象能力快速發(fā)展,使得與想象能力密切相關的愿望多多,如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森林小木屋,并下起糖果雨”;對自己的認識,具有一種不現實的積極高估,認為自己能達到自己想要做的一切,因而可以“打算坐火箭去看月亮長啥樣”;開始與周圍建立關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愛,并迫切需要同伴交往,所以愿望也與此有關,如“畫一幅《幸福一家人》”、“希望中國的寶寶和外國的寶寶一起跳舞”等等。
再說對當前生活的感受。從某種程度上說,愿望是生活缺憾的一種“心理達成”。凡是生活中缺失的,最容易成為愿望的對象,如缺少玩具的,渴望有自己的玩具;地震導致生活受到干擾,則希望恢復平靜、感受親人之愛。
那么,父母的愿望呢?
只要與孩子有關,父母的愿望總是最多的,甚至數也數不清。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長,自然是所有父母的第一選擇;在健康的基礎上,父母還希望孩子形成好習慣,如“養(yǎng)成做事認真、耐心的好習慣”,希望孩子有好的性格,如“讓寶寶的性格更外向、活潑一些”,達到理想的學習目標,如“希望寶寶養(yǎng)成背誦詩歌的習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比較孩子的愿望與父母的愿望,我們不難發(fā)現:與孩子那富有幻想的愿望相比,父母的愿望則要現實得多。父母基本上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fā)展狀況,提出比較能夠達成的愿望目標。在這些愿望中,有一些是父母為了彌補撫養(yǎng)孩子過程中的缺憾,另一些則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考慮更多的,還是那些與孩子的未來成長、社會適應有關的“實實在在”的愿望。父母的愿望,同樣折射出父母的價值觀及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孩子的愿望未必能實現,但閃耀著童年的靈動;父母的愿望的確很現實,但或許會受困于現實的藩籬。
那么,我們來討論一下父母該擁有一種怎樣的愿望,這或許很有意思,也極有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這種愿望,需尊重孩子的天性。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環(huán)境與價值觀的多元化使我們越來越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天性是需要逐步展開并慢慢加以疏導的,與競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犧牲孩子童年的天性來換得快速的成長,往往成為許多父母的愿望與選擇,“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Early MBA”充斥在大街小巷。然而,源自天性的游戲、玩耍和發(fā)問是童年期孩子每天的“工作”,這些活動具有啟發(fā)性,既是兒童學習的自然途徑,又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及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天性,還孩子真正的童年,鼓勵孩子做適合其年齡與能力的各種嘗試,父母會驚喜地發(fā)現:孩子不僅會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靈光也會時常閃動。
在我看來,這種愿望,需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有著豐富的、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F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生理需求的關注大大超過了對他們心理需求的關注。但是,孩子的發(fā)展并不僅僅停留在生理的或軀體的水平。一些兒童心理發(fā)展關鍵期缺失的事例告訴我們,有時候當父母意識到要重視孩子的心理需要時,往往已錯過了發(fā)展的最佳時機。此外,心理學家們也已經發(fā)現,不少人的心理問題,其根源往往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沒有得到合理而足夠的關注。
在我看來,這種愿望,需結合孩子的成長過程。愿望通常會與具體的目標與結果相聯系,但也不應排斥追求目標與結果的過程。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過程,很多時候,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就像父母讓孩子學鋼琴這樣一個例子。通常,父母的愿望是讓孩子掌握彈鋼琴的技能,考八級、十級,甚至可能的話,成為一個鋼琴家。然而,學鋼琴而沒有最終成為鋼琴家的孩子,靈活了手指、懂得了音樂語言、陶冶了性情,難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獲?那些只關注結果的愿望與早期教育,通常伴隨著父母拔苗助長的心態(tài)和孩子的厭學心理。即使終極目標得以實現,孩子也難以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在我看來,這種愿望,需體現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的外在環(huán)境因素,而且是兒童發(fā)展的實際參與者。出于愛孩子,為了讓孩子成才,不少父母太過于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太盡心盡力地替孩子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以至于年齡不大的孩子,也時不時地會冒出幾句“真沒勁”、“一點自由都沒有”、“我爸爸媽媽真煩”的感嘆來。的確,該孩子自己走的未來道路,父母以愿望之名,早早替孩子設計好了。父母一味地“包”、一個勁兒地“圍”、一廂情愿地“堵”,自以為是地替孩子安排興趣與愛好,甚至孩子的一切,這樣做的后果很容易造成親子間的沖突。因此,在對孩子提出愿望時,最好想一想,這樣的愿望是否僅僅是我的“一廂情愿”。
是的,愿望,孩子和大人都有。希望每個愿望都能實現,希望每個愿望都不只是個愿望。
(感謝北京朝陽區(qū)啟明東潤雙語幼兒園、四川省綿竹市第三示范幼兒園、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校區(qū)幼兒園、中國福利會托兒所、江蘇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幼兒園、杭幼師院附幼彩虹城分園,感謝積極參與本次活動的孩子們和家長們。最后,謝謝桑標老師百忙之中為我們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