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5歲,年紀(jì)雖小,脾氣卻挺大。
記得一次從幼兒園回來,小家伙一進(jìn)門就撅起小嘴氣鼓鼓地坐在沙發(fā)上,一聲不吭。我問:“怎么啦,受委屈了?”
“哼!”小家伙氣憤地說,“今天老師問誰見過雪是什么樣的,大家都搶著回答,我也舉了手?!?/p>
“那很好啊!”我立即表揚。
“一點都不好,老師叫了小良回答,可是他自己都說沒見過雪嘛!”兒子不服氣地說,“我見過呀,老師偏偏沒叫我?!薄斑@樣啊,那就是小良的不對了,怎么能撒謊呢?”我想都沒想應(yīng)和道??沙鋈艘饬系氖?,這句“應(yīng)和”非但沒有平息兒子的怒氣,反而刺激他“火山爆發(fā)”:“就是嘛,小良撒謊,樂樂上次偷偷拿了幼兒園的毛毛球帶回家,王浩昨天跟我搶凳子……”噼里啪啦,小家伙好一陣數(shù)落,“罪犯”不下20人!看著兒子一臉的火氣和委屈,我既無奈又無措。
面對孩子的“義憤填膺”,作為家長究竟應(yīng)該如何引導(dǎo)呢?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苦苦求索,直到發(fā)現(xiàn)了傾聽的力量——
那天,兒子回家后拉著我大聲嚷嚷:“爸爸,我不要去幼兒園了!”
“嗯?”我抬起眉頭,疑惑看著?!胺凑以僖膊蝗ビ變簣@了!”
聽到這話,再看看小家伙那一副像是受了天大委屈的模樣,我不由得怔住了:幼兒園能發(fā)生什么事竟讓他打退堂鼓?我想安慰他,也想批評他,可最終還是沒有出聲。因為咽喉炎發(fā)作喉嚨剛做過一個小手術(shù),醫(yī)生叮囑我在恢復(fù)期間完全禁聲。所以,此時唯有做個“啞巴爸爸”。我對兒子招了招手,示意讓他來到身邊,講講事情的原委。
小家伙嘟著嘴,無精打采地走到沙發(fā)旁邊。我撫摩著他的肩膀,并用堅毅的眼神鼓勵他。不一會兒,小家伙就把頭伏在我腿上,傷心地哭了,邊哭邊訴說:“今天老師教我們認(rèn)字母,我拼錯了一個,其他小朋友就哈哈大笑!”
同齡人的嘲笑對孩子而言,確實是一種打擊,既然我現(xiàn)在不能用言語來安慰,只有輕輕地拍他的背,讓小家伙知道,我能理解他的委屈。漸漸地,兒子止住了哭泣。幾分鐘后,他突然掙脫我的手,一抹眼淚,說:“爸爸,我去樓下玩滑滑梯了,餓了再上來吃東西!”然后燕子般歡快地飛掠了出去……
孩子神速的轉(zhuǎn)變讓我驚喜萬分。我想到以前,每次兒子發(fā)“脾氣”,我都挖空心思、苦口婆心地開導(dǎo),效果卻不如意。“啞巴爸爸”這特殊的日子讓我感受到傾聽的力量。我懂得了孩子有時并不需要你為他做什么具體的事,有時站在他身邊,給他一個理解的眼神、一番溫暖的撫摩,就足夠了。